第二百二十章 決戰
唐清安這回的目標是蓋州。
第一個目標,了解金江軍目前的實力,能否和蠻族野戰,并且占據優勢情況下獲得勝利。
這一點在欒谷關得到了證明。
那么第二個目標,就是要收復復州,蓋州兩地,從蠻族手中奪得富裕的平原地區,不用在苦哈哈的地方辛苦屯田。
大軍停在了熊岳驛,此地離蓋州衛百余里。
唐清安不急。
大軍修整。
等待后方物資運轉。
火器多,需要的物資也多。
軍中的戰馬,騾馬也多,需要的糧草豆料同樣多。
十余萬大軍,唐清安不敢玩花樣,穩打穩扎打呆仗,比雙方的硬實力。
大軍在修整,后方的官員也跟了上來。
看著官員提交上來的冊子,唐清安極其的滿意。
“等收復蓋州后,明年我要治下多出兩百萬畝田。”
把眾人的面色看在眼里,唐清安沒有多余的表情,因為他并不是獅子大張口。
海州,蓋州,金州都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
平原多,河流多,適合開發田畝的地帶也多。
軍事行動是為了政治。
而對于唐清安目前最大的政治,就是民生上的事。
大周地方真的很離譜。
金州因為靠近登萊,往來官船極多,因此額田在各地報的最多,六十萬畝額田。
復州遠離登萊,提供額糧的額田只報了三十余萬畝。
明明地利不比金州差,還是在平原上,為什么呢?當然是因為大量的隱田。
例如歸于復州衛的永寧監城。
永寧監城的額田就有五十二萬余畝。
為什么永寧監城的額田竟然這么高呢?比復州衛都要高,甚至要趕山整個金州衛了。
整個金州衛包括了旅順等地,也才六十萬畝額田。
因為永寧監城不用交稅。
永寧監城的軍戶負責為官方養馬,因此免除額糧。
衛所官員為了報功,就如實的上報了永寧監城的田畝,反正又不用繳稅。
大戶們世代不用交稅,還能獲得田畝的勘合,當然就沒有了顧忌,愿意配合永寧監城的官員,讓他們獲得功績。
只官冊上,復州衛加上永寧監城,額田就高達近九十萬畝,隱田更不知道有多少。
托蠻族的福。
蠻族把各地大戶都遷移到了沈遼,然后派蠻人到各地管理遼民,遼民成為了奴隸。
唐清安在金州,鎮江的清田沒有絲毫的阻力。
現在收復了復州,大軍在前方,官員在后方清田,同樣沒有半絲的阻力。
在唐清安的計劃里,收復復州,蓋州兩地,無論如何也能得田兩百萬畝。
就算不足,以兩地的地利,到明年播種之前,也是足夠開墾新田,達到兩百萬畝的。
有了這兩百萬畝地,不管是新接納的遼民,還是以往的遼民,他的金江鎮將再也不會為糧食發愁。
“各地如今百姓數量統計出來了沒有?”
聽到節度使的問話,領頭的馮勝之滿臉笑意。
在大軍出動之前,他還滿臉的憂愁,如今大軍軍事順利,獲得了無數的地盤。
他負責民生事,同樣解決了他的難題。
田畝充足了。
“隨著長白山脈清除了蠻兵殘余,包括岫巖,鳳城兩城,各地百姓有三十余萬人。
加上山外逃進來的百姓,合計四十余萬百姓,皆安置在長白山脈的平原地區。”
鎮江的百姓,金州的百姓,東岸的百姓,無論是田畝還是人口,都十分清楚。
因此馮勝之先報游擊區的百姓之數。
復州一帶靠近前線,除了早已投奔到金州的,剩余的百姓都被蠻族遷移到后方。
不但此地的田畝荒廢,也導致了數十萬遼民生活困頓,蠻族可不管管遷移遼民的死活,更不會提供物資。
馮勝之先解釋了一番,最后才報出復州各地遼民不足十萬。
唐清安面露不快。
這都是蠻族造成的,至少造成了復州十余萬遼民死亡,連靠近金州的復州都如此慘,更不用提其余地方。
“這五十余萬民,加上原來一百七十余萬民,合計兩百二十余萬民,舊田和新田合計一百六十七萬余畝,復州有一百零二萬余畝。”
聽到馮勝之報的復州田畝數,唐清安感到詫異。
“復州的清田不是剛開始嗎?怎么就得出了一百零二萬畝?”
“額田就有九十萬畝,以咱們在金州清田得出的隱田數,推斷復州得出的這個數字。”
聞言,唐清安笑了。
“那這般推算,豈不是蓋州的田畝也能推個一二?”
馮勝之點頭。
“蓋州至少有五十萬畝以上。”
唐清安雖然再笑,但是并不滿意。
以他對史料的了解,推斷復州和蓋州,田畝至少在兩百萬畝以上。
復州和蓋州都是平原地帶,兩地的面積,論長度是不如金州到鎮江的距離。
但是寬度卻遠超東岸,兩地的面積合起來,遠比他現在治下要大。
金州,加上狹長的東岸,以及偏冷的鎮江,三地的田畝都已經高達一百三十萬畝。
富庶的復州和蓋州,光額田就在一百一十萬畝。
“兩百萬畝。”
唐清安說道。
馮勝之和官員們紛紛看向將軍。
“不管如何,如果足夠就更好,不足夠的話,到明年播種之前,我要兩地田畝超過兩百萬畝。”
眾人這才有些為難。
“做得到嗎?”
唐清安沒有逼迫過甚,而是語氣溫和的向眾人商議道。
馮勝之笑道。
“應該是做得到的,本來想要輕松些,說不定明年還能超額完成計劃,不過將軍到底眼尖,不給我們多立功的機會。”
“哈哈。”
聽到馮勝之的話,唐清安笑了起來。
指了指眾人。
“你們都是一地之長,還找我要功,我哪里有功給你們,大家都為遼民多做點事罷了。”
形勢一片大好,不管是武將,哪怕是文官也心情愉悅。
就按照三百萬畝田來算,就算未來把田分了出去,只收田稅,一年也可以收六十余萬石糧食。
還有商貿運來的數十萬石糧食,一年將近百萬石的糧食,以及上百萬石的漁獲,海貿上百萬兩的銀子。
不提鹽鐵專賣的利潤,即以上這些,足以養活十余萬大軍以及官府,更不提鹽鐵各項之利。
官員們為金江鎮的未來可期而歡喜。
唐清安也在高興。
他高興的是哪怕未來國內巨變,將無力供應他,他也能放心自己不會陷入破產的邊緣。
那么。
只要接下來打敗老奴。
五年平遼,就算沒有了北鎮只有自己,唐清安也有信心。
將軍樂,文官樂,將士也樂。
隨著一日破欒谷關,數百里來各地望風而降,軍士的士氣達到了頂峰。
連國內援軍都開始敢請戰了。
而這段時日吃飽喝足的朝鮮援軍,也不在像以前那般,軍兵一臉的麻木,臉色開始有了人色。
跟隨朱秀攻打得利贏城的朝鮮義軍三部,更不用提,士氣不比上國國內的援軍差。
前番打得利贏城,朱秀沒有客氣,使喚朝鮮義軍三部,導致他們傷亡不小。
本來還有些擔憂,等和大軍會和后,將軍直接從朝鮮軍中,選拔了較為精壯的人充入了他們的部隊。
不但補充了他們原來的人數,還都有所加強。
統帥權府使沒有拒絕,反而配合上國將軍,朝鮮其余各部將領,雖然有怨言,也不敢反對。
駐守鎮江的五千朝鮮軍,統帥是林之遠,朝鮮大太監林忠的侄子。
他對自己定位十分清楚,就如陶杰對他所言,他就是來混資歷的,混名望的。
陶杰說的不客氣,他卻沒有不開心。
雖然陶杰向來沒有好臉色,但是多次為他出謀劃策,讓他極其的佩服。
林之遠不管五千原駐守鎮江的朝鮮軍。
陳凱武也沒有客氣。
直接派了不少金江軍將領到朝鮮軍中,指揮五千朝鮮軍。
這并沒有引起五千朝鮮軍的反感。
上國派將領指揮朝鮮軍,是歷來的傳統,當初抵御倭寇時,連訓練朝鮮新兵,也是上國將領擔任的。
軍中修整完畢。
第二日。
九萬金江軍,一萬朝鮮三部義軍,五千原駐守鎮江朝鮮軍,一萬八千國內援兵。
剩余的兩萬朝鮮軍,淪為了雜兵,和民夫幫助金江軍運送糧草和各項物資。
十二萬三千兵,其中騎兵六千。
浩浩蕩蕩的向蓋州前進。
先到了榆林鋪。
榆林鋪前番見到金江軍的騎兵,早已歸降。
大軍在榆林鋪駐扎。
榆林鋪到蓋州,只需要半日。
大軍未戰。
金江軍騎兵,和蠻族騎兵,已經散開了幾十里地,殺成了一片,到處都是騎兵之間的交鋒。
這里是平原的地帶,正是騎兵展威的時機。
蠻族雖然也會騎馬,但是大多數是深山老林里的獵戶,論弓箭不比蒙古人差。
但是論起騎術來,總體上就遠不如蒙古人了。
蒙古人騎術精湛。
但是右翼蒙古和左翼蒙古不一樣。
左翼蒙古早就和大周互市,后期大致上是和平相處,因此左翼蒙古對比右翼蒙古要富裕。
右翼蒙古和大周一直處于交戰狀態,蠻族未崛起前,是被嚴厲封鎖物資的。
從大明到大周,兩三百年里,右翼蒙古只剩下了窮字。
這也是蠻族屢次能打敗右翼蒙古的原因之一。
右翼蒙古的兵甲不全,大多只穿著破爛的袍子,弓矢連鐵箭頭都不齊,有些蒙古騎兵淪到了用骨箭。
騎術中,蒙古騎兵最厲害,但是兵甲武器都太差,發揮不出什么戰斗力。
兵甲,蠻族騎兵和金江騎兵不相上下。
武器,蠻族騎兵用弓箭,金江騎兵大多用三眼銃,少數用弓箭,至于短兵器都差不多。
蒙古騎兵和蠻族騎兵合起來,金江騎兵輸多贏少。
(https://www.dzxsw.cc/book/73394158/69466372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