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百五十四 年輕的郭承志無法理解
十年前的別離浮上心頭,當日的一幕幕重現于腦海,諸葛亮感慨萬千。
“臣微末卑鄙之人,怎敢勞煩太上皇記掛十年?”
“為魏國做出功勛之人,我到底都還記著他。”
郭鵬松開諸葛亮的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了,坐吧,十年未見,我有好多話想要對你說。”
諸葛亮抿了抿嘴唇,謹遵圣命,請郭鵬先坐,他隨后坐下。
之后郭鵬詢問了他十年來的心路歷程,詢問他從敦煌縣令到敦煌郡守再到北庭都護的人生旅程,詢問他在這期間領悟到的東西。
“當初臣想要離開洛陽到地方,就是想知道從中央到地方,一道政令究竟是如何完成的,要經過幾次轉手,從中央最開始生成,再到執行于地方,究竟要經過多長時間。
這期間會發生什么變化,中央的政策會如何落實,會不會遭到人為篡改,一層一層下到地方,是否會失去本來的意思,從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變成坑害國民的惡事。
如果有,那么變化是從何開始誕生的,如果沒有,又是什么使得政令如此暢通,到了真正執行的時候,地方又會如何執行,是會原封不動的執行,還是自行更改,中央又會如何處理。
而這一切最終作用到黎民百姓身上,又會發生什么,到底是利民了,還是損害了他們的生活,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困苦,而不是更加輕松,這一切,就是臣想要知道的。”
諸葛亮侃侃而談道:“這十年來,承蒙太上皇、陛下信賴、任用,臣終于明白了臣在洛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什么,而在地方上做的一切又是為了什么。”
“你懂了?”
郭鵬很是欣賞的看向諸葛亮。
諸葛亮拱手。
“不敢說全懂? 但是? 政令如何上傳下達并且最終執行,這中間的過程和曲折? 臣是終于明白了? 也明白為政者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及該怎么做。”
郭鵬點點頭。
“那你說說? 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最大的感悟……”
諸葛亮沉吟片刻,緩緩開口道:“若要說最大的感悟? 便一定是所謂【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了。”
正在喝茶的郭承志一愣。
郭鵬收斂起笑容。
“繼續說。”
“遵命。”
諸葛亮點頭,開口道:“臣在中央為官時,時常感慨地方無能,一道政令貫徹起來如此緩慢、低效? 非要中央派人督促不可? 否則絕不按時按質辦成。
臣當時心中對此多有埋怨,相當不滿,覺得地方官員尸位素餐,只知道拿俸祿,對朝廷政策陽奉陰違? 不放在心上,理當嚴懲。
而離開中央來到地方? 臣卻又時常感慨中央不了解地方苦楚,只知埋頭制定政策? 卻不肯抬眼看看真實的民間,制訂出一堆不合實際的空洞文章? 對于地方有百害而無一利。”
“嗯? 繼續說。”
郭鵬緩緩點頭。
“產生如此矛盾的感覺之后? 臣便覺得,中央和地方之間,一定是某個環節出現了銜接上的問題,使得雙方無法相互明白各自的難處,最大的問題,大概就在于雙方都在力求不犯錯。”
諸葛亮皺眉道:“中央官員不敢犯錯,地方官員也不敢犯錯,這種心態在我魏官員群體之中非常普遍,而這一心態又會直接導致上上下下大小官員只報喜,不報憂。
政策推行下去,需要官員執行,官員是人,人非圣賢,孰能無錯?會有好的結果,但是也難免會出現不好的結果,但是恐懼犯錯的官員不敢匯報錯誤,只要能掩蓋,那就拼命掩蓋。
上官事務繁忙,往往不能親自確定事情究竟有沒有辦好,只能聽屬下匯報,以此作為判斷匯報上去,假使有人真的匯報問題,上官就真的敢于把問題匯報給中央嗎?
這也不見得,最壞的情況下,一件事情出現錯誤,被層層瞞報,從上到下互相幫忙遮掩,官官相護,到最后,中央得到的就是一筆糊涂賬,完全不是真實的情況。
但是中央卻以為這是真實的情況,在此基礎之上,頒布更新的政策,要求進一步達到某個目標,可原先就沒有達成的目標,如何更上一層樓?只能繼續瞞報。”
諸葛亮說的沉重,郭鵬的面色也毫不輕松,連帶著郭承志也陷入了思考之中。
“你瞞報,我也瞞報,這一定會出問題的,就算原來是小問題,從上到下層層瞞報也會造成大問題,最終,就是震動中央的大案。”
郭鵬看著諸葛亮:“你是如此理解這個問題的?”
諸葛亮連連點頭。
“是,問題就是這樣來的,而更可怕的是,一件事情從政令形成到執行地方,無論哪一個環節,無論哪一個人,哪怕只出現一個極其微小的失誤,只要有,最終極有可能導致一個巨大且難以填補的缺口。”
“府君,各級官吏便如此恐懼于承認錯誤并且改正嗎?這并非難事,只要勇于承認,努力改正,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啊。”
話說到這里,郭承志終于沒忍住,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在他看來,只要出現問題,那就去改正,這是最重要的。
誰出的問題誰去改正,把錯誤修正了,那么問題就解決了,所有人都無需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就和他小時候上學的日子一樣,犯了錯,只要勇于承認,就會得到諒解,雖然的確要為此承擔一定責任,需要彌補自己的過錯。
可是只要承認錯誤不就可以了嗎?
相反,如果瞞著,一旦被發現,那就是一頓胖揍。
記憶中,小時候他也曾害怕犯錯,犯了錯誤之后害怕被郭瑾責罰,就隱瞞不報,但是皇子的事情怎么可能瞞得住呢?
郭瑾知道后,十分生氣,下狠手痛揍了他一頓,然后告訴他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不敢改正,這樣就是錯上加錯!
那頓痛打他至今記憶猶新,記得最后還是母親蔡婉跑去皇宮把祖母曹蘭請了過來,曹蘭急急忙忙趕了過來,才讓郭瑾停手,否則郭瑾還要繼續打。
那頓打的記憶過于深刻,于是這就成為他所認定的事情。
承認錯誤很難嗎?
為什么那么簡單的事情就是做不到呢?
年輕的郭承志無法理解。
郭鵬嘆了口氣,沒說話。
諸葛亮為郭承志解答了疑惑。
“公子,官員犯錯,這不是小事,這關系到官員本身的官位和未來的升遷之事,更有可能成為旁人攻訐此人的把柄,一朝把柄在手,便有可能失去權位。
地方官員并非和和睦睦一團和氣,彼此之間為了權勢和利益,勾心斗角無所不為,互相之間盼著對方犯錯倒臺的不知凡幾,幾乎不可能按照正常流程來處理此事。
一人犯錯,那么盯著他權位的人就會立刻借此機會大肆詆毀此人,甚至可能發動同盟對此人大肆攻訐,非要將他扳倒不可。
而失去官位,對于官員而言,是極為可怕的事情,包括他本人在內,整個家族,都可能遭到清算,失去所有,所以主動承認錯誤對于官吏而言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郭承志十分驚訝。
這和他所接受的教育而得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
“怎么會……既如此,那些規定定下來又有什么用?規定定下來不就是要用的嗎?小小地方,哪來的那么多勾心斗角?為什么一定要同僚倒下?
難道彌補錯誤修正失誤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嗎?官員斗爭,受損的難道不是平民百姓?他們只顧自己,不顧百姓死活?”
郭承志又是驚訝,又是生氣。
“雖然聽上去非常可恨,但真實的地方,便是如此了。”
諸葛亮無奈搖頭:“公子所言,是極為理想之狀態,官員之間和睦、團結,一心為了辦事,而沒有私心,人人都追求公務的完美,而不追求個人私欲。
一人犯錯,所有人一起承擔、改正,上官帶頭承擔錯誤,為下屬開脫,然后集中全力彌補錯誤,將錯誤修正,中央也不會嚴懲犯錯者,公子所思所想,應該就是這樣得事情了。”
“這樣不好嗎?”
郭承志滿臉疑惑。
“這樣非常好,可問題在于辦不到,我等所設想的理想狀態,從政令離開朝廷開始就一直變動,等執行到地方時,早已和初衷相隔甚遠,甚至都不是同一個想法。
官員與官員之間絕非勠力同心之關系,勠力同心之人并非沒有,但是極其稀少,更多的是勾心斗角爭權奪利,為一己私利不惜放大同僚之失誤,寧愿讓民眾挨餓受損,也要將同僚扳倒。”
諸葛亮一臉遺憾的告訴郭承志人間真味。
郭承志受到了劇烈的沖擊。
“這……這簡直混賬透頂!這種官員應當嚴厲懲處!”
諸葛亮連連搖頭。
“雖然如此說,可這樣的官員又如何能發現呢?他只是不作為,而沒有犯錯,律法懲處犯錯之人,一般不會懲處不作為之人,不作為,就意味著沒有犯錯。
沒有犯錯,又該如何懲治呢?如此情況之下,別說一個小縣,就是一個小小村莊,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某些官吏眼里,民眾只是他們爭權奪利的籌碼。”
諸葛亮一通話說盡了魏帝國地方政治的根本問題。
(https://www.dzxsw.cc/book/71024/474375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