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古代治國習慣科普】
李世民的目光同樣看向書冊,皇帝面色明顯沉吟一下,這才好奇李云問道:“此是何物?有何稀奇?”
“戶薄!”
李云直接開口,這次回答的干凈利索。
“原來竟是戶簿……”
“難怪他會鄭重拿出……”
“此物若是上繳陛下,果然可算天大之禮,但,戶簿上繳之后,渤海還是諸侯國嗎?”
“且先默默觀看,勿要直接置評,這位渤海國主一向行事詭異,他干的任何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需要舉一反三,三之再三,不斷推測,多方聯(lián)想,即便做到如此謹慎,仍然可能掉進大坑……咦,這位同僚你想干啥,莫非要站出去進諫不成?吾勸你趕緊打消念頭,今天的事咱們只看不阻。”
“對對對,只看,不阻攔,這位同僚趕緊回來,千萬別去摻和他們伯侄倆的事,摻和不起,容易把自己搭上。”
一本戶簿拿出,直接引得大臣們竊竊私語,究其原因只有一個,戶簿這東西太過特殊。
說它重要吧,其實不重要,這東西說白了就是個人口登記冊,記錄的乃是人口百姓田畝分配,這東西并非只有一冊,而是擁有很多很多冊。
比如在大唐那邊,每個縣域都有各自的戶簿,然后縣域根據(jù)屬地匯總,上面的州衙擁有一冊州級戶簿,州衙繼續(xù)往上匯總,級別就是道級戶簿,貞觀年間大唐總共劃分十道,所以整個中原擁有十冊道級戶簿。
這十冊道級戶簿再次匯總,就變成了大唐戶部掌握人口變動情況的參考書,因為古代人口普查極難,所以戶簿這東西數(shù)據(jù)不準,有時候戶簿上面記載人口五百萬,可能實際人口已經(jīng)變成一千萬,若是時局換成動亂災(zāi)荒之年,數(shù)字則又會成反向遞減的情況,也許戶簿上面記載人口五百萬,實際人口已經(jīng)衰減到了兩三百萬。
正因為如此,所以戶簿才顯得不太重要,歷朝歷代雖然年年編訂這個,但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把它當做參考。
所謂參考,就是參而考慮的意思,為什么要參而考慮呢,因為這東西不準啊。
如果很準,那還需要思考嗎?直接按照戶籍所載的數(shù)字進行政策制定,何須戶部大臣們每年都要爭辯不休。
但要說戶簿不重要,其實這東西又很重要。
此物乃是人口百姓的最主要記載,屬于官方性質(zhì)的人口普查,天下何其大也,治大國并非烹小鮮,百姓需要田畝,人口需要糧食,倘若某個地方出了天災(zāi)人禍,朝廷需要借助戶簿推算受災(zāi)的人數(shù)。
最重要的是,這東西能掌控稅收。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傳遞自然不便,這就導(dǎo)致了貪腐容易滋生,地方上很容易在稅收上做手腳。
打一個比方,大唐戶部擁有一本總戶簿,記載著整個中原人口數(shù)字,貞觀六年的時候曾經(jīng)統(tǒng)計一次,當時的數(shù)字乃是2800萬。但是實際情況呢,全國人口最少也得4000萬。
至少1200人口沒有記錄在冊。
而地方上的官員由于直接管理基層,他們是能夠直接接觸這一部分人口的,自古有句俗話,破家的縣令,滅門的稅丁,只要你這個老百姓活著,有些地方官才不會管你有沒有在冊,先派出稅丁把錢糧收了,然后再回來根據(jù)戶簿核實。
這一核實就出問題了。
錢糧收上來了,結(jié)果戶簿上面沒有這么多人口。
咋整?
塞進自己腰包唄。
但是大唐戶部也不是吃干飯的,能成為朝堂大佬的都是基層爬上來的,下面那一套塞腰包的手法,其實都是大佬們玩剩夏的……
這時候就現(xiàn)出戶簿的重要了!
全國記載人口只有2400對吧?
你們實際收了4000萬人口的錢糧對吧?
哼哼,想要私自塞進腰包,不行!
咱們會推算,會根據(jù)戶籍進行參而考之,如今乃是盛世之年,不比大唐剛剛建立的時候兵荒馬亂,這種年月,人口肯定猛增,既然如此,各地錢糧按照增減補繳。
什么是增減補繳?
說白了就是后世所謂的數(shù)學系數(shù)。
古人的智慧,其實比后世更加高遠,他們雖然不懂得現(xiàn)代科學,但他們積累了無數(shù)的經(jīng)驗。
有時候經(jīng)驗比科學手段更神奇。
大唐戶部制訂增減補繳的時候,玩的就是這個經(jīng)驗手法……
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多收,有的削減,看似毫無道理,然而復(fù)合實際,戶部大佬們才不會管你們下面報屈叫苦,大佬們制訂的增減系數(shù)保證讓你們無法自塞腰包。
經(jīng)驗這東西,有時候真的很嚇人。
據(jù)傳貞觀六年戶部進行全國稅收押解入庫,各地糧倉竟然連一百斤糧食都無法貪,這是何等嚇人的精確,簡直超出了后世人的想象,全國幾千萬人口的稅收,數(shù)字差距竟然只有一百斤上下,這種操作即使放到擁有無數(shù)科技手段的后世,恐怕也只能對古代之人說一聲佩服。
因為,后世人做不到這么精確。
而大唐之所以能夠如此精確,正是因為朝堂大佬們根據(jù)經(jīng)驗制訂的增補系數(shù)。
打個比方,河北道比較窮,雖然道級戶簿上面記載了人口200萬,但是實際可能因為青黃不接餓死了很多人,那么稅收肯定和實際不符,錢糧肯定收不齊200萬人口的稅。
怎么辦,增減系數(shù)啊,大唐戶部大佬們大筆一揮,直接給予河北道‘兩成并四’的減免。
兩成并四是什么意思?
擱在后世就是8.4折。
對,大家沒看錯,朝堂戶部大佬給河北道打折了。
你們河北道按說應(yīng)該上繳國庫100萬石糧食,但是根據(jù)增減系數(shù)只需要上繳84萬石入庫……
如果能多剩下一些,那很好,自己塞腰包好了。
如果一點也剩不下,甚至還有所缺口,那也無所謂,地方官員和稅丁自掏腰包把空缺補上。
就是這么任性。
看起來似乎不講理。
但是實際情況卻非如此,河北道上繳朝堂的糧食絕對會和地方實際稅收一模一樣,注意,是實際地方稅收,而不是戶簿上記載的那個不準數(shù)字。
朝堂大佬們根據(jù)年年經(jīng)驗積累,制訂的河北道折扣保證不差毫厘。
……
再打個比方,關(guān)內(nèi)道,大唐長安所在,一國政治中心,錢多,人廣,豪門扎堆聚集,奴婢下人皆不在冊,戶簿所在人口300萬,實際可能達到了400萬,那些豪門圈養(yǎng)的奴婢下人能干活能種地,但是豪門卻律法規(guī)定奴婢下人不記典籍,怎么辦,眼睜睜看著豪門逃稅嗎?
想的美!
稅收增減系數(shù),外加‘三成并二’。
明白了吧,河北道上繳錢糧的時候打了8.4折,關(guān)內(nèi)道想都別想這種折扣,不但想都別想,你還得額外多繳……
朝堂大佬們可不管地方官員叫苦連天,你們上繳錢糧的時候就得按照1.32的系數(shù)進行。
數(shù)額不夠?
沒關(guān)系,自己掏腰包補足。
不想自己掏腰包?
也沒關(guān)系,去豪門大院普查人口去,逼著他們按照實際人口上繳,替換你們當官的自掏腰包。
這就是古代的稅收制度。
也是大唐一直奉行的手法。
所用參照之冊,正是一國戶簿,戶簿雖然數(shù)字不準,但是朝堂大佬們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參而考之,故因如此,又說戶簿其實也很重要……
而現(xiàn)在,李云拿出了渤海國的戶簿。
……
“這便是你渤海一國的總賬戶簿么?”
李世民忽然悠悠開口,皇帝的語氣不知為何有些異樣。
然而李云卻似乎沒有聽出異樣,只是鄭重點頭道:“是,此冊正是總賬戶簿,雖然屬于草記粗統(tǒng),但它確實是渤海的戶簿。”
李世民呵呵一笑,淡淡問道:“也就是說,此冊極其不準嘍?”
李云輕吸口氣,抱拳行禮道:“陛下贖罪則個,確實不太準確,臣的渤海國乃是草創(chuàng),麾下辦事之吏頗有短缺,雖然他們努力普查人口,但是限于人力物力兩皆欠缺,所以只能粗粗統(tǒng)計個大概,勉強制訂了一個渤海戶簿。”
說著微微一停,忽然拱手把書冊舉起老高,李世民面色似乎更顯異樣,伸手把這本代表渤海戶籍的書冊接在手中。
但是皇帝并未翻閱,反而目光依舊看著李云,詢問道:“就算極其不準,總有一個數(shù)字,朕現(xiàn)在問一你問,渤海人口有多少?每城多少人?每縣多少人?男丁有幾多,婦女占幾成?另有按律減稅之蒙童,總數(shù)又是多少個?”
皇帝這話,問的李云直接怔住。
渤海人口有多少?
這個問題他肯定能回答出來,畢竟只需要記住一個籠統(tǒng)的數(shù)字。
但是……
每城多少人?
每縣多少人?
這怎么回答!
渤海現(xiàn)在有城嗎?
有!
可惜滿打滿算只有兩座城,分別是靠近幽燕之地的朝陽城,以及李云國度所在的渤海城,其中渤海城還在建設(shè)之中,嚴格來說并非真的城池。
城池尚且只有一座半,縣城肯定一座也沒有,這讓李云如何回答,他壓根無法回答。
偏偏皇帝后面的問題更加奇葩。
男丁有幾多?
婦女有幾何?
還有按律可以減稅的蒙童,總共又有多少個……
這簡直是在刁難人啊。
李云哪里能記住這么確切的數(shù)字。
他實在想不通李世民為什么要問這些東西。
……
……第一章到了,今天嫂子加把勁,等會再上傳一章,我去整理了,等會見。
(https://www.dzxsw.cc/book/70643/455585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