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 新思路
“既然戈什尼亞克要談,那我們就跟他談,我們不僅要跟他談,還要跟吉拉斯談,”將視線從遠處的河面上收回來,維克托停住腳步,對跟在身側的羅科索夫斯基說道,“你應該盡快聯絡貝基爾·巴盧庫同志,讓他們密切關注黑山方面的動向,近期,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的人,會想辦法將吉拉斯帶到阿爾巴尼亞,今后,他將會留在那里,負責黑山方面的一些工作。”
在維克托的這番話中,戈什尼亞克是南斯拉夫現任的國防部長,由于蘇南雙方在匈牙利南部邊界地區爆發的武裝沖突,尤其是蘇軍對蘇博蒂察所實施的炮擊,將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巴爾干半島地區,用《紐約時報》的話說,就是平靜了不到十年的巴爾干半島,似乎在一夜之間再次成為了蓄勢待發的火藥桶。
南斯拉夫派駐在聯合國的代表狀告蘇軍的暴行,宣稱蘇軍的炮擊造成南斯拉夫近百名平民死亡,這是一種赤裸裸的法西斯行徑,是蘇聯對南斯拉夫的軍事入侵。而聯盟派駐在聯合國的代表,則指責南斯拉夫人非法侵入匈牙利的領土,蘇軍隨后采取的軍事行動,是按照華約組織的條約章程,在履行聯盟所應履行的義務。
盡管聯合國成立的時間并不長,但類似這樣的扯皮,蘇聯的外交人員卻是早就已經玩的非常熟練了,不管是發起炮擊的聯盟一方,還是遭到炮擊的南斯拉夫一方,乃至于吃瓜看戲的其余國家,都明白一件事,那就是這種扯皮扯到最后,沒有半點意義。如果最終確定是南斯拉夫的問題,那還好說,大家可以聯合起來制裁它,甚至是將它暴打一頓,但若最終確定是蘇聯的問題,那......譴責就是唯一的制裁措施了,甚至就連譴責這種處罰都不會有,因為蘇聯可以以常任理事國的身份投入一張反對票......
所以,要想和平解決匈南邊境地區的軍事沖突,還必須將主要的努力方向,放在與聯盟的和平談判上,至少不能使邊境的局勢繼續惡化下去。
其實,貝爾格萊德當然知道這場軍事沖突的起因是什么,匈牙利在短短幾天的時間里,取締了近十個在野黨派和所謂的社會研究機構,數以百計的專家學者被逮捕,就連南斯拉夫駐布達佩斯的使領館都被取締了,誰還能不知道那里正在發生著什么?
不過,知道是一回事,是不是要站出來承認就是另一回事了,能做不能認這種事盡管令人鄙夷,但在國與國的交往之中,卻是常有的事,一點都不值得奇怪。
正式基于這一點,身為南斯拉夫國防部長的戈什尼亞克,以曾經共事過的理由,向身為聯盟國防部副部長的羅科索夫斯基,提出了進行會晤的要求。而對于羅科索夫斯基來說,他是當然不能直接答應對方要求的,他可不像朱可夫那般的飛揚跋扈,若是后者的話,沒準在不經中央主席團批準的情況下,他就真的敢接受對方的要求,而謹慎的羅科索夫斯基卻沒有那樣做,他甚至都沒有直接向中央主席團匯報這件事,而是先來征詢維克托的意見。
至于維克托那番話中所提到的“貝基爾·巴盧庫”,則是阿爾巴尼亞現任的國防部長,而維克托之所以提到阿爾巴尼亞,則與他這番話中所提到的另一個人,也就是吉拉斯有關。
米洛萬·吉拉斯,南斯拉夫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鐵托的主要助手之一,最關鍵的一點是,此人是黑山族人,他在黑山族中的地位非常高,正是因為如此,他在兩年前與鐵托產生分歧之后,盡管屢次遭受鐵托的打壓,甚至被判入獄,但卻始終沒有被干掉,畢竟貝爾格萊德也非常清楚,干掉吉拉斯對黑山地區的穩定極為不利。
有趣的是,在兩年前南斯拉夫黨中央分裂內斗的過程中,吉拉斯同樣也屬于是激進的改革派,他當時所持的立場,與如今匈牙利那些激進改革派所秉持的立場完全相同,他們都主張施行西方式的多黨派執政與議會民主,要求取消現行的一黨制。
正是因為吉拉斯的主張,觸怒了鐵托,觸怒了南斯拉夫核心領導層中的主流派別,才被直接從領導層中踢了出去,并被直接判了一年的監禁,之所以只是一年,就是因為鐵托希望他能好好地冷靜一下,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此人顯然并沒有冷靜下來,反倒在他自己所主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從現實的角度來考慮,貝爾格萊德暗中對匈牙利激進改革派的支持,其實是相當不理智的,因為匈牙利面臨的問題,南斯拉夫同樣也存在。在布達佩斯,有一群所謂的專家學者,在鼓動多黨制,鼓動議會民主,而在貝爾格萊德,吉拉斯也不是一個特例,他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可以說,貝爾格萊德面臨的問題比布達佩斯更加復雜,因為吉拉斯所帶來的不僅是政治路線上的分歧,還有民族立場的分歧,一旦鐵托政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吉拉斯們”所帶來的分歧,那么南斯拉夫的未來不僅要面對殘酷的政治路線斗爭,還要面對民族分裂的威脅。
更加值得鐵托反思的一點是,布達佩斯的政治分歧背后,有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挑唆,貝爾格萊德的政治分歧背后,同樣也有來自西方世界的操縱,吉拉斯的底氣可不僅來源于黑山族的支持,同樣也來自于華盛頓的金元支撐。
為了對抗來自蘇聯的威脅,貝爾格萊德引入了美國的力量,并一門心思的打算依靠美國人的力量,撬動蘇聯的墻角,以實現其大南斯拉夫聯邦的偉大構想,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一點是,在美國人的眼中,南斯拉夫并不是他們的朋友,只是一個處在“次要位置”的敵人,但敵人始終都是敵人,這一點到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
更何況美國人是一副什么樣的德行?鐵托自認為是全球不結盟運動的發起者,他所領導的南斯拉夫是不結盟運動的主要發起國,但實際上,美國才是真正的不結盟國家,他們在對外關系中只奉行一個理念——美國至上,在實實在在的利益面前,美國沒有盟友。
蘇南之間的矛盾已經延續了若干年,自從斯大林同志病逝之后,莫斯科在針對南斯拉夫的問題上,態度已經有所軟化,不管是貝利亞,亦或是赫魯曉夫,都提出了要積極改善與南斯拉夫關系的主張和建議,而馬林科夫在該問題上雖然長期保持沉默,但他也是傾向于改善蘇南關系的。或許對于整個聯盟的核心領導層來說,將南斯拉夫從美國人的懷抱里拉出來,至少讓它在蘇美之間保持中立,才是對聯盟利益最為有利的。
但最為布爾什維克黨新一任的中央第一書記,同時也是聯盟,甚至是全世界公認的蘇聯核心領導層中的強硬派,維克托顯然在南斯拉夫問題上有著不同于別人的看法,他認為要想恢復蘇南關系之間的正常化,是沒有問題的,只需要莫斯科做出主動緩和兩國矛盾的姿態,貝爾格萊德應該就會順勢接受。但問題在于,莫斯科要想將南斯拉夫拉回到自己這一邊,拉回到社會主義陣營這一邊,是根本沒有任何可能性的,因為貝爾格萊德在地緣政治方面存有更大的野心,鐵托和他的黨,絕對不會輕易放棄構建大南斯拉夫聯邦的構想。
換句話說,在地緣政治領域,聯盟與南斯拉夫之間存在著矛盾,而且是一種難以調和的矛盾。面對強勢的蘇聯,南斯拉夫可能會收斂這方面的野心,至少不會表現得太過明顯,但若是聯盟表現出妥協的姿態,那么南斯拉夫人的膽子就會更大一些。
過去兩年所發生的一切,顯然也有清晰的證明了這一點,自從斯大林同志病逝,莫斯科表現出要恢復與南斯拉夫的正常關系以來,貝爾格萊德便在東歐各國搞出一堆的麻煩,先是波蘭,又是匈牙利,而在捷克斯洛伐克與保加利亞,南斯拉夫人同樣也在滲透影響力。
所以,維克托主張以強硬的姿態來處理與南斯拉夫之間的關系,這里所說的強硬,并不是態度上的強硬,而是實際行動上的強硬。美國人不是要在波蘭、匈牙利制造騷亂,從而推動兩國的和平演變嗎?那么聯盟不妨借力打力,先將和平演變的火燒到南斯拉夫的頭上去。
鐵板一塊的南斯拉夫,對聯盟來說是個麻煩,但只要那里的政局出現動蕩,鐵板被打破,那么聯盟就很容易把手插進去。維克托并不擔心被顛覆后的南斯拉夫,會出現一個親美的政權,東歐畢竟是聯盟的勢力范圍,只要莫斯科的態度足夠強硬,美國人也不敢過度干涉南斯拉夫的局勢。到了那個時候,莫斯科將有足夠的時間來重建南斯拉夫的新政權。.
(https://www.dzxsw.cc/book/69228126/8039587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