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4 紙老虎
因此,蘇軍進入西柏林這一事實,等于是將整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架到了火上,而作為聯邦德國的總理,康拉德·阿登納所發出的呼吁,等于是在這堆火上又添了一把柴。現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只有兩條路可以選,要嘛同聯盟開戰,并為此承擔爆發全面核戰爭的危險。要嘛就是通過外交途徑,向聯盟一方施加壓力,迫使莫斯科放棄對西柏林的占領。
羅科索夫斯基之所以建議駐德蘇軍集群進入戰時戒備狀態,一方面是擔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方,為了奪回對西柏林的控制權,會突然采取軍事行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向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發出警告,做出聯盟不惜一戰的姿態,以迫使對方放棄采用武力收回西柏林的想法。
實際上,作為一名重生者,維克托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不可能為了一個西柏林,便對聯盟發起戰爭。這里頭的原因有很多個,其中最主要的無非是兩點:
第一,整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目前軍事實力最強,也是唯一一個有能力同聯盟掰掰手腕的,就是地處北美洲的美國,而剩余的那些,在整個公約組織中占絕對多數的,基本全都是西歐國家。面對當前這種戰爭隨時可能爆發的局面,美國人可能還敢于冒險同聯盟殊死一搏,畢竟他們的本土離著聯盟足夠遠,即便是戰爭爆發了,美蘇之間的直接對抗,也不會在最初階段威脅到美國本土,除非聯盟在戰爭之初就直接動用可以打擊到美國本土的導彈。
但相對于美國來說,西歐各國的安全感,顯然就沒有那么強烈了,他們離著聯盟,離著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主基地太近了,像是丹麥、法國、西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這些國家,只要北約駐扎在聯邦德國境內的防線被蘇軍打穿,那么這些國家中,除了法國有機會抵抗幾天之外,剩余的國家估計連一天都堅持不住,就會被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淹沒掉。
對于這些國家來說,他們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安全感,是為了對聯盟實施恫嚇的,而不是為了尋求刺激,更不是為了沖到前面與聯盟直接開戰的,因此,當這個公約組織的存在,無法繼續恫嚇住聯盟,甚至會引來聯盟主動進攻的時候,為了自身的安全,他們也能迅速摒棄掉組織成員國的身份,以謀求中立的姿態。
所以,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永遠都不要相信什么所謂的盟友,對于盟友來說,有利可圖的時候,盟友才會是盟友,若是無利可圖,甚至是存在危機的時候,盟友更適合做那個擋槍的炮灰。而對于西歐各國來說,為了德國人的意愿而冒險同蘇聯人開戰,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最重要的是,這個麻煩還是德國人自己招惹來的,如果他們不給英國人提供前進機場的話,蘇聯人又怎么會奪取西柏林?
第二,作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重要成員國,法國在很多事關歐洲的重大問題上,與美國人的分歧越來越嚴重,作為表達對美國不滿的一種方式,巴黎在很多問題上都不再支持華盛頓的立場,而這次在針對聯邦德國的問題上,同樣也是如此。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里,法國人同美國人之間的矛盾就在一點點的累積。法國是歐洲的老牌強國了,哪怕是二戰初期,面對德國人的進攻,法國僅僅堅持了幾十天便投降了,但也正因為如此,法國國內的工業設施與城鎮建筑,并沒有遭到大規模的摧毀,這使得其在二戰結束之后,經濟得以迅速恢復。
也正因為如此,驕傲的高盧雞認為,他們并不欠美國人什么,法國依舊是歐洲的強國,歐洲大陸的問題,法國依舊應該有足夠的主導權,包括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內,法國也應該有資格與美國分享權力,并擁有一定的決策權。
但美國人顯然不是這么想的,華盛頓自始至終都是那樣一副德行:美國優先,不管是在任何問題上,美國都應該享有特殊的權力,任何其他國家,哪怕是盟友,都沒有資格同他們分享這份權力。至于法國,一個衰落的二流國家罷了,華盛頓并沒有將巴黎放在眼里。
這一點,不管是在越南問題上,還是在蘇伊士運河危機的處理上,都可以看出明顯的跡象,即:美國人從未將法國人的利益放在心上。
正因為如此,自從蘇伊士運河危機以來,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科蒂政府備受攻訐,不管是在法國民間,還是在政壇內部,都有廣泛的聲音要求科蒂政府下臺,并呼吁戴高樂回歸政壇,帶領法蘭西走出困境。
迫于朝野的呼吁,科蒂政府也開始在對外問題上悄悄轉向,他們開始逐漸擺脫單方面向美國靠攏的對外政策,更多的開始尋求在美蘇之間維持一種相對平衡的策略,當前,在針對南斯拉夫的問題上,巴黎在實際上是與莫斯科保留了一種默契的。
另外,在歐洲大陸上,法國與德國是一對老冤家了,他們彼此間的競爭和對立,已經持續了幾個世紀,從普法戰爭,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兩國之間一直都是你死我活的對手,這一點,完全是由地緣政治利益決定的,誰讓兩國之間是緊緊相鄰的一對歐洲大國呢,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因此,盡管二戰已經結束,德國也被一分為二,但巴黎卻始終對波恩抱有幾分戒心,若是按照法國人的立場,他們其實是堅決發對聯邦德國重新軍事化的,更不要說讓他們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了。但是沒奈何,美國人在聯邦德國的問題上立場強硬,一方面,華盛頓是希望將聯邦德國武裝起來,讓其作為抵御蘇聯入侵的最前線,另一方面,重新武裝聯邦德國,未嘗沒有牽制法國的意圖,畢竟美國人絕不希望看到在整個西歐地區,出現法國一家獨大的局面。
法國人能夠窺破美國人的盤算和心機,這也使得巴黎對華盛頓的政策更加不滿,從而導致了兩者在離心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就拿“葉米利奇諾機場遇襲”事件來說,在聯盟高調宣布這一事件,并將指責的矛頭直接瞄準聯邦德國與英國之后,身為法國外交部長的埃德加·富爾在當天做出回應,面對記者的采訪,他說法國政府對這一事件“深表遺憾”,并呼吁事件所涉及到的各方,能夠保持冷靜和謹慎,以防止事態惡化,甚至是引發戰爭。
同樣也是在“葉米利奇諾機場遇襲”事件發生之后,現任的法國總統科蒂,第一時間對法國軍方下達命令,要求軍方將領在未接到巴黎的相關命令之前,不得將法軍投入任何作戰地區,也不得批準任何一架法軍戰機升空。
法國媒體將科蒂的這項命令,解讀為:巴黎不希望事態擴大,因此,為防止法軍飛機的升空,引發東歐國家或蘇聯的誤會,才不得以采取了限制性的措施,而且這種措施也只是暫時的,巴黎會針對局勢的發展隨時調整該項政策。
但明眼人卻都能看出來,科蒂的這項命令,其實是在向外界傳達兩個信號,說的更到位一點,這是在向莫斯科傳遞兩個信號:第一,法國不會像英國人那樣,對蘇聯的領空實施不友好的軍事偵察,第二,即便是戰爭爆發了,法軍也不會率先參戰,因此,你們蘇聯人即便要打,也不要來打我,我是中立的。
在維克托重生前的那個世界里,歐洲大陸上有一個歐盟,他們作為一個組織,已經運轉了小半個世紀,從某種程度上說,歐盟各國之間,不僅有了統一的貨幣,甚至還取消了邊界,看上去似乎真的有了統一成為一個國家的趨勢。
但事實證明,那一切的一切都是假象,在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氣氛圍下,遮掩住的卻是和而不同的各種分歧和爭端,歐盟各成員看上去似乎是一家人,但實際上,他們只是一個住了十幾戶人家的大雜院,亂的很。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這個剛成立不過幾年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能夠真的擰成一股繩,真刀真槍的同聯盟死磕,維克托就敢戳瞎自己的眼睛,全當他自己有眼無珠,看不清這個世道。
小會議室內,作為主持人的維克托先將第一個議案拿出來討論。其實,在發射人造衛星這件事上,聯盟的核心領導層早就已經達成了共識,這次會議需要討論的,只是一個具體的發射時間,而在這個問題上,米高揚同志顯然是最有發言權的,因此,執行局的委員們在聽了他的建議之后,很快便全票通過了表決,沒有任何一個人提出異議。.
(https://www.dzxsw.cc/book/69228126/8037389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