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凋零的楊家
莊賢娘娘生命的末期,死得匆忙又不體面,她沒有葬禮,只用一塊金帛卷了幾下,緣熠差人送去了楊家墓地,死后,她還是落葉歸根,回了楊家,連葬在君王復利墓旁的資格都沒有。五天前,她的父親楊軒也在流放地病死,得新王緣稹御旨,死后得以安葬在楊家墓地。
楊軒死得比他女兒楊莊還要匆忙,若他不死,他第二日就會被送回老家青州養老的。
杵作驗尸時有一處細節,楊軒有一根肋骨斷了,緣熠不認為一個有病的人在死之前會先弄斷自己的肋骨,楊軒在死前表現出回故鄉的強烈愿望。將死之人,還是貪戀著身外之物,楊軒開始羨慕起鄧榮來,這個世上,有幾人有鄧公仁那樣的福氣,他等不來了,他多么希望君王復利能重新將他召回,流放他與召回他,雖然前后有些出爾反爾,但對君王復利來說都是對的,王權在他手上,當初對他趕盡殺絕是對的,現在對楊家平反也是對的,他也會像鄧榮一樣,對君王復利的恩典感激涕零。生命的最后,楊軒連眼睛都沒有閉上,大概也是恨這世界的,楊家這一代的聲譽算是毀了。與他的女兒一樣,風光了大半輩子,最后都死在朝堂權力這把“鋼刀”之下。
會是誰下的手?這個問題,寶澤殿和江波殿都在想,而且,想的基本一致。
首先排除的是緣稹,緣稹這個時間是北冕國的王,虛弱的楊家對緣稹根本沒什么威脅,而且,緣稹的朝堂還一片亂象,他沒有時間騰出手來收拾楊家這個爛攤子,作為新王登基,讓楊軒在晚年回到家鄉,已經足以讓楊家感恩戴德一輩子,也會讓緣熠安安靜靜地活著。
江波殿覺得是永昌侯王衍,楊軒回家鄉,先不說哪一日會突然被緣稹起用。楊軒在死之前,一定有強烈的求生欲。他是老江湖,按常理不會這么脆弱,在知道他女兒被下獄后,他一定是手上拿到了能讓楊家起死回生的把柄。而他手上的這個把柄,影響最大的就是接替了他大半權力和舊部的永昌侯王衍。以王衍“貪而不治”的本性,如果知道是朝堂中的政敵殺了楊軒,一定鬧得全城風雨,好幾年才會罷休的。
莊賢娘娘留給這個世界唯一的聯系就是懷安君緣熠。緣熠在莊賢娘娘死后并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悲傷,緣熠心中比誰都清楚,北冕城從此再無安國公楊軒,一個家族走到了盡頭,其收場的一幕總少不了一些可憐兮兮的悲劇情節,這是史書上的印記,留給史官們去悲傷好了,他沒有理由與朝野一起悲鳴。江波殿想到的,寶澤殿同樣也想到了,但緣熠依舊不動聲色。緣熠如往常一樣,經常出現在講義堂,只有夏訓知道,他在講義堂一待一天都是坐在里面發呆,沒有鈴兒的消息,這個時間,他還不能離開北冕城堡,他要淡化他在北冕城堡的蹤跡,直到緣稹將他淡忘掉。任何的風吹草動對于他都足以致命,他母妃死去的第二日,他便跟著星奎去了他父王的墓陵,名義是去為他父王守陵,實則是為了避開緣稹的鋒芒,緣熠的不作為其實是一種姿態,表示自己無心報仇,更無意角逐王權,并不真的去為他父王守陵。
緣稹在殺掉莊賢娘娘后,他的斗志和魄力也消減了,或許是等待太久了,當大仇得報時,他渾身都充滿了失落,像這北冕城堡的冬天,被鎖在冰天雪地之中,沒有生機。有幾天,他對他的朝堂是沒有興致的,他一邊對他舅父陸學成唯命是從,一邊對九宗和貴族唯唯諾諾。
“大王御下有術,以小恩小惠僥結民望,彌縫補苴,聊安一時而已。實則全國擾亂之種子,無時間絕,稍有罅隙,即復承起,此在制,不在人,欲安則先除制。”太宗鄧榮再次重申奴隸在北冕國的弊端。索加王后生前的心愿,被劍洪將軍旁敲側擊地授給了忠臣鄧榮。
“愛卿憂心了,制在人為,本朝開國已有五十余年,常有西夷擾我邊關,十幾年不絕,卻無所得逞,也都在人為。”緣稹三言兩語拒絕了太宗鄧榮改制的提議。緣稹不同意改制是有原因的,他現在拿在手上的北冕國并不穩固,在這個時間若是改制,便是自取滅亡。歷史給他的教訓也都一樣,一個國家越是政權不穩定時,就容易動搖統治,最好的辦法是鉗制。以前,他父王有星宿和天宿廳,現在,他父王雖然也將天宿廳留給他了,但星奎的影響遠遠不及星宿,民眾的思想已開化,要想對天宿廳的權威將他們死死鉗制住,已經越來越難了。
劍洪這才意識到,立緣稹為太子,是有兩面性的。一面是緣稹像白紙一樣單純,另一面是,會有許多人在這張白紙上隨意畫。緣稹本身在朝堂沒有任何力量,手腕也不夠強硬,他不得不依附貴族和懷姓四宗,北冕國的朝堂依舊是貴族門閥的朝堂,想要還權于民也只是一個夢。
有時候,緣稹也并不像劍洪想象的懦弱,借這一次廢除奴隸之事,緣稹將手中的權力揮舞成了大棒,狠狠打了老一輩功臣一棒。緣稹在冷靜的時間也表現出他對京官們柔和的一面,他一眼就看出了官場的傾軋和結黨,官場問題歷來為權中之重,一如辛彥之當初堅持用蕭景取代庾紹亮的太保之位,他現在接手的朝堂是他父王留下的,再深入一點,是王衍、桓楊、鄧榮這些權臣的朝堂,這些人會不會是江波殿緣遙的人,他不能一一去懷疑,只能通過明升暗降的伎倆,該削權的削權,該清除的清除。
首當其沖的便是一心上書廢除奴隸的鄧家,鄧榮從六卿直接降為五官司空,鄧漢炎因之前被攪進呂繼才一案,連宣威將軍的頭銜都被摘走了,手上的兵權自然而然地被緣稹轉移了,鄧家不再領兵權后,鄧漢炎官職成了司士中士。拿走了鄧家的兵權,緣稹整日惴惴不安的心終于能安穩一些,他最大的心中之患是劍洪和蕭景,無奈,這兩個人一個都不能動,司馬劍洪是他父王身邊的老人,像遺詔一樣,被他父王留給了下一代,他每日只能看著他堂而皇之地出入會元殿,卻拿他沒有辦法。蕭景又是索加王后的哥哥,在朝堂也不曾有出格之舉,緣稹有這個心,但沒有這個膽量,他只好讓蕭景繼續任太保,還好,蕭景平日不大出聲,省去了他很多麻煩。三公之一的太傅變成了緣稹的舅父陸學成,讓緣稹終于不再用挑剔的目光,整日盯著朝堂上的這些老臣。
緣稹真真切切感受一次自己手中的權力,他對著眾臣大笑了兩聲,眾臣紛紛附和新王的情緒,這一套御權之術,在君王復利的朝堂上已經用了二十多年,如今只是換了個人。此次朝堂官員驛動,讓緣稹壓抑多年的性子也躁動起來,坐在武仙宮大殿上,他已有些膨脹,我行我素讓他對君王之位更加迷戀。今日大殿之上,有緣稹勝利者的微笑,人都是會變的,被權力填充起來的緣稹也不例外,他一下子自信起來,甚至有些自負。他完全沒了敬畏之心,對江波殿的嫡王子也越看越不順眼,眾兄弟之中,緣稹第一個要殺的人是緣遙,同是王族血脈,又是北冕國的嫡子,這王位總坐得不踏實,留誰也不能留他。
朝堂之上,對新王緣稹的不服之聲不絕于耳,非嫡王子,又無軍功。即使有遺詔在手,北冕國的臣民還是固執地堅守宗法制。有著紫薇坐命的緣遙,是天選之子,如今六王子緣稹繼位,壞了北冕國四百來以來的宗法制,百姓更是戰戰兢兢,總覺得對上天不吉利,是塌天大事。緣稹也都不留情地殺了一批又一批,比君王復利還要噬血,真正殺得深入持久、史無前例。
這股聲音中,有個聲音如鋼鐵一般強硬,就是西南獅崗城,獅崗城是所有反對之音中最大聲的,西南不是外人,是一脈相承的宗室,份量自是這些京官不能比的,也正是有了西南的這個聲音,京城的聲音才愈演愈烈,吵到最后,竟分不出源頭,當緣稹大刀闊斧地開始殺人時,一些堅持宗法制的文人雅士又開始慌了,一致都將茅頭指向遠在千里外的西南獅崗城。熾燁又被北冕國的這些士人擺了一道,雖然他心中有些悔意,但這股反對之音,卻不得不出。
自從信安君過世之后,熾燁便暫時收起了謀逆之心,即使這樣,仍舊躲不過君王復利的猜忌,先是削宗室兵,后又匆忙處決了緣祁和敏安,熾燁一直都信奉,唯有權力才是報仇的捷徑和利刃。緣稹并無動手的想法,反倒是熾燁壓制不住心中的怒火。熾燁看中的無非就是朝堂政局不穩,人心浮躁,若論天時地利,緣稹唯一的優勢就是代表天時的王位,如今北冕城的那些貴族,老的老,死的死,能從心底支持緣稹的并不多。朝堂在經歷了漫長的立儲之爭后,早已元氣大傷,從內到外都是不安穩的因素,嫡王子變得有名無實,八王之中已經去了四位,禮制已形同虛設。禮制的崩壞,最直接影響的軍心,軍心渙散,憑司馬劍洪一人的威信,也難以樹立北冕國軍隊的雄風。
時機、人物都具備了,西南與都城大打出手的理由也都充分,可總是欠了一分火候,如今這一分火候也來了。熾燁在心底冷笑了一聲,到頭來,就算是西南不反,還是會被緣稹借刀殺人。如今,橫豎都是一死,只看能不能體面地死。
熾燁想到的,緣稹都有考慮過,此時西南冒出不同的聲音,緣稹是頭痛的。戰與和也都是對策問題,可以放在朝堂上一起群議。但緣稹的關注點卻不同,他并不關注戰爭之后那些瘡痍滿目、生靈涂炭,民眾再疾苦,沒有什么了不起,北冕國開朝五十幾年,每年總免不了有點天災人禍,在他眼里,這些都是小事,自有地方官員去處置,何用君王勞神?他關注的是反叛之聲的背后,是人心。緣稹看著底下群臣的目光也變得陰冷起來,說不定,這下面站著的人之中,會有數不清的熾燁。
緣稹跟緣熠有些相像,都是厚積薄發之人。凡事不動聲色,卻比任何人心中都明白。他將西南的反叛看成了機會,朝廷需要給百官和民眾看到朝廷的威儀,最好的證明方法就是打仗,軍隊可檢驗一國的綜合國力。坐在武仙宮,緣稹的牙齒緊緊咬在一起,這是個機會千載難逢,他起了討伐熾燁的心。這一仗,緣稹鐵了心打,不僅要打,還要打得大張旗鼓,打得熾燁再無翻身之地。
緣稹的大義中也有私人情緒,他此時是痛恨熾燁的見利忘義,倘若熾燁能念一絲宗室舊情,他定不會在此時攻打北冕城。緣稹的少不經事并不影響他在朝堂上的威嚴,他用一股蠻勁把事情干得更荒唐了,接下來,就看怎么應戰了。
(https://www.dzxsw.cc/book/65733646/3636587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