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請君入甕
去往端州的船是啟程了,但船上并沒有靖安君。
辛彥之在白港下船后,就再也沒有登船。他想著殺回宮中。辛彥之對朝堂之事的應變能力在剩下的四個兄弟和一個堂兄中,首屈一指。雖然緣遙承繼太子之位的路上,他沒有發揮出他在這個影子應有價值,那是因為他心不在北冕之堡,反而一心想從北冕城堡帶走鈴兒。
想到他的處境,辛彥之一籌莫展,他叔父與緣遙一起死在了那場大火里,他身邊還有會用毒的謝沖,他不得不防。又沒兵沒權,京城到處是緣稹安插的棋子,可他有一個緣禮和緣稹不能比的優勢,那就是他依舊是北冕國的嫡子,可以優先利用名分這張牌,他只要輕輕將都城這碗水攪渾,他都有機會以“勤王、救駕”的名義進京。
辛彥之奪權,終究還是因為鈴兒,所以,他必須、也一定要順路捎上熾燁,不從熾燁手上先奪回鈴兒,以后都會成為他的牽絆。讓鈴兒去西南議親時,辛彥之就明白了緣稹的策略,緣稹就是想借機挑起緣遙和熾燁相爭,不折一兵一卒,坐收漁翁之利。既然是緣稹希望的,他便要不遺余力地促成。不僅要與西南撕破臉,還要借這次撕破臉,徹底滅了西南,他才能最終拿到王位,橫在他與緣稹之間的強敵就是熾燁。辛彥之從來沒有把緣稹放在眼里過,第一次在江波殿見到他,也只是給他留下一個本分的好印象,現在,北冕國的王位給了他坐,太沉重,他扛不起。
辛彥之派畢月秘密潛入京城,散播信安君熾燁即將發動兵變的消息,這個消息,已經在都城發酵了五天了。
熾燁向來對緣稹的朝堂頗有微詞,這導致緣稹也最防熾燁,一旦兵變的消息在京城傳開,他必然會殺死熾燁,西南為自衛,一定會奮起反抗,說不定,熾燁會先緣稹一步,帶兵來京,如此一來,就可以給他安上迫害王族血親的罪名,勤王計劃就順理成章了。
熾燁是這步棋的關鍵,辛彥之與熾燁接觸不多,只有江波殿喝過一次酒,那個時候,他是把他當作大舅哥接待的,如今要翻臉,他有些摸不準熾燁的脾氣。都說熾燁是變色龍,老謀深算定不在已故信安君之下。這步棋,辛彥之走的煞費苦心,只有信安君反,他才有“勤王”的名義。
辛彥之為什么沒有篡掇永安君緣禮呢?是因為地理位置。若緣禮借著他炒起的由頭,當真起兵造反了,他在京城,離緣稹最近,這是他的優勢,直接殺了緣稹,朝堂的威嚴就徹底不在了。
選熾燁,恰恰是因為中間隔著永安君,熾燁要除緣稹,必須先除永安君,永安君能幫他抵擋一下熾燁,不至于讓他腹背受敵,二來,他將永安君當成了手中的刀,江波殿與永安王府也是有著血海深仇的,如今要攜聯手,辛彥之還是不想牽著帶有水月鮮血的手。但眼下,他仍然要向緣禮卑躬屈膝地求和。
永安君能被留在京城沒去封地,一方面是王衍在背后助他,一方面是緣稹的自信,永安君自打出生就體弱,緣稹不相信他有謀反的能力,將他留在京城,實則也是盯死了他。在眾兄弟之中,緣稹現在最防的無疑是兵強馬壯的信安君,若緣禮去了封地,他反而還擔心二人暗中勾結。緣稹做夢也沒有想到,辛彥之在背后挖了他的墻角。
辛彥之策略的第一步是,借刀殺人。即聯合永安君緣禮,如今,還守在京城的宗室只有永安君,要想進京,除了天時,還要有地利和人和,天時他已經制造出了,地利便是緣禮,人和是緣稹給他的。
緣稹一聽到西南要反的消息時,坐在武仙宮,都感覺屁股著了火。如今的北冕國,王權暗弱,前腳剛議和,后腳又被西南欺負到頭頂上了,朝堂主戰的聲音也一浪高過一浪,緣稹也心情澎湃,他將劍洪手上的兵權悉數收回,給了主戰派桓楊的長子桓安。
桓安能拿到北冕國外軍的兵權,多虧桓楊的死,桓楊身為三公太師,莫名其妙死在火中,就算不用腦想,也都知道是朝堂仇殺,緣稹為安撫桓家,也讓廷尉司介入了調查,一堆白灰,查了也是白查,桓家也只能認栽。
緣稹在這個時間調整軍中要職,看似是穩固北冕國的江山,實則破了軍中不成文的“規矩”。桓楊的長子領左衛軍和右衛軍兵權,這個調整,辛彥之甚至覺得緣稹在拿外軍當兒戲。大敵當前,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況且,桓安與馮志都沒有領過兵,外軍是北冕國軍事的中堅力量,也是北冕國軍隊的基礎,架空劍洪,勢必打破外軍內部的長治久安。
辛彥之猜的沒錯,桓安上任,并沒有將精力放在整頓軍備上,而是像桓楊一樣,熱心權力,為了控制外軍,桓安在左衛軍和右衛軍的軍中大肆安插親信,外軍還沒等到上陣殺敵,已經自亂陣角,軍中人心惶惶,高官擔心自己的職務,職務低的則關心自己的性命,畢竟,打仗需要他們來打。
辛彥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定留在白港。外軍換帥,兵權不在他的劍術師父劍洪手上,對辛彥之既有威脅,也是機會。但利大于弊,桓安的安排,會打破軍中的平衡,已經成形的制度和各種“規則”都被打破了,會損害到許多貴族武官的利益。這對辛彥之來說,就是收復外軍的機會,作為遠離外軍四年的前主帥,緣遙在軍中定有一些私人交情,只要他振臂一呼,或多或少都能贏得一批追隨者。
離開都城的第二日,辛彥之派畢月給緣禮送了一封信。辛彥之跟緣遙不同,他可以不顧忌面子,一封信洋洋灑灑下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先是回顧列祖開國的艱辛,將死去的緣祁也一并挖了出來,肯定了緣祁驍騎軍的功績,重點還是要贊揚緣禮,借譴責緣稹和熾燁的罪過,來突出緣禮的忠心,又動之以兄弟情,勸他顧念北冕國大局和哀哀生民,不要再給動蕩不安的北冕國添禍亂。
全篇重中之重是在信的后面,辛彥之以緣遙的口氣,表達了自己遠離朝堂四年,對朝堂不熟悉,覺得眾兄弟之中,緣禮最有名望,只有緣禮配得上王位。一封信下來,對緣禮吹噓的天花亂墜,仿佛緣禮當不了王,北冕國的百姓都應該遭天遣,說得緣禮也信以為真了。
緣禮本就對王位一直有垂誕之心,被辛彥之這樣一說,更是生出了貪念。一遍遍地讀著辛彥之的來信,讀久了,緣遙的樣子都現在紙上,書信言辭懇切,臣服之心溢于言表。王衍一次次的勸阻,緣禮都當成了耳旁風。
“大君大人,靖安君大人不能與之為謀,江波殿與永安王府還欠著水月一命。”王衍只好拿死去的水月來提醒緣禮。
王衍一提,緣禮頭腦的溫度快速降了下來,緣禮本就不是個決斷之人,他還被權力誘惑著,誘惑力實在太大,他的心在左右搖擺。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更何況只是一介武士的性命。”緣禮既開導王衍,也在安慰自己。
“怕是大君大人輕視了靖安君,靖安君性情寡淡,但對待自己人,既護內又不講道理,決非肯吃虧的性格,之前的行刺,不是死去了信陵君才平息了風波。”王衍的年紀不是白長的,對江波殿的這位主子,他眼光犀利又公正。
“就算靖安君會秋后算賬,那時,天下都是本王的了,還怕他靖安君嗎?”緣禮一副君臨天下的口吻,沒有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北冕國現在有王,大君大人當王是謀反,靖安君當王也是謀反,為何靖安君會將王位讓給大君大人來坐?”這個問題提的毒辣,將緣禮的頭疼腦熱都沖走了。
“現在還在京城的王子,就只有本王一人,他靖安君要想進京,必須通過永安王府的接應,否則,不奉詔進京就是謀反,他哪里還有額外的力氣來爭王位?”在緣禮看來,緣遙已經自顧不暇了,他進京的多半原因是他不滿意封地。
“話雖這樣說,若是京中亂了,靖安君還是有著嫡子的正統和名聲。”兩朝老臣的王衍,雖然不是嫡子承繼了王家的爵位,但他還是滿嘴名分與正統。
爭了這么多年,到頭來緣禮才發現,嫡子是最沒用的,如今王位上坐著他的六弟,一出生就平凡成一個路人一樣的人。
“嫡庶又有何意義?”緣禮笑了,就算是眼前的永昌侯也不是嫡長子。“要想笑到最后,便各憑手段。”權欲熏心的緣禮已經動了心,被辛彥之一封洋洋灑灑的信視為國家棟梁的緣禮非得蹚入這股渾水了。
“大君大人,下臣以為,此時不要涉入亂局。”王衍將這句話慢慢送出口,像送一根救命稻草給緣禮一樣,他看得明白,這是緣禮最后的機會,他若能抓住自己的手,他便得救了。
“太宰多慮了,本王若這個時間不爭,怕是以后都沒有機會爭了。”
站在緣禮的立場上來看,機會確實來之不易,身在亂局之中,他早已被假像迷了雙眼,任憑王衍苦口婆心地相勸,緣禮已經不撞南墻不回頭,一向明哲保身,又好見風使舵的王衍有意轉換風向,他在尋找著下一個能共謀大事的主子,很明顯,從一開始,他就沒有看好緣稹,這也是這么多日,他還一直跟在緣禮身后當謀士的原因。
與緣禮聯手成功后,辛彥之又得到了地利這一優勢,入城只是時機問題。他接下來就是加快熾燁造反。
辛彥之對謝沖說,這叫請君入甕。
辛彥之引熾燁進京,是為了換回鈴兒。對熾燁,既不能下手太重,也不能太輕,打狠了,萬一熾燁在入京途中死了,那西南造反的大旗就會被其他人接過,到時,局面就會不可控,更保障不了鈴兒的性命。若是打輕了,他進京后,京城的形勢控制不了,天下自然就變成了信安君的天下,兩代信安君,皆有這份心,被王權壓制下的不臣之心,一旦被點燃,會釋放出無窮的威力,足以摧毀緣稹的王位。最理想的是讓熾燁順利進京,來個甕中捉鱉。
(https://www.dzxsw.cc/book/65733646/3636586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