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靜夜(22)
魯智深將翁杜爾汗必遭天譴的事情講述一番,紫荊姑娘沒有吭聲;兩只眼睛卻盈滿淚水。
盈滿淚水的眼睛蒙起一層薄霧,薄霧瞬息間凝聚成兩行晶瑩的淚珠仿佛斷了線;“噗噗噗”從眼眶里跌落下來,“吧嗒吧嗒”落在咖啡館的木地板上。
林然一直在觀察紫荊的情緒,紫荊的淚水奔涌而出;林然知道她的心中在激烈的斗爭,翁杜爾汗這個師傅的形象一點一點在紫荊姑娘的心目中破滅。
紫荊是個耿直的姑娘,她在四五歲時由于看花燈離開親生父母被養父收養撫養到十二三歲;便就跟隨了翁杜爾汗。
紫荊姑娘也是翁杜爾汗掠搶來的,她的命運本來和丁婉容一樣;但翁杜爾汗見她長相俊美不忍心讓她做棗女,交給公一清以師姐妹相稱開始給紫荊傳授武功。
公一清把紫荊領進一個神秘的深宅大院,說這里以后就是她的家。
紫荊和公一清分室而居,公一清幽靈一般幾乎不上深宅大院這邊來;紫荊是一只失了群的孤雁。
紫荊忘不了自己在深宅大院被紅神爺破瓜的夜晚,那天是七夕節;天上的牛郎、織女在喜鵲搭成的天橋上相會,紫荊孤零零一人坐在窗戶跟前凝視天上的繁星。
紫荊姑娘一邊遙望天上的星星,一邊尋思公一清白天、黑夜不著屋都在干什么。
紫荊天南地北地遐想,卻見墻壁上的木板響動起來;紫荊嚇得一聲也不敢吭,她那里會想到寢室的木板墻壁是活動的。
木板墻壁響動一陣后一個頭包紅絲帕,臉上蒙著面罩的男人從墻壁中走出來。
紫荊姑娘年紀小不知怎么回事,紅絲帕已經將她抱在懷里說自己是紅神爺前來給紫荊破瓜;因為今晚是七夕之夜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破瓜才有意義。
紫荊聽說紅神爺來給自己破瓜哪里還敢反抗?可后來紫荊總覺得紅神爺自己在什么地方見過。
紅神爺給紫荊破瓜后隔三差五前來光顧,每次都不露真面目;紅神爺一走紫荊便覺自己就是一只孤雁。
那時間翁杜爾汗教紫荊識文斷字,紫荊能讀一些詩詞;唐朝詩人杜甫的《孤雁》對她尤其震撼: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紫荊姑娘吟誦著《孤雁》詩,按捺不住寂寞的心情;便就跑到曠野里看雁。
一群群大雁從北方向南飛去,依依呀呀的叫聲掠過長空;使紫荊有種同命相憐的感覺。
紫荊著迷地目視著天空如醉如癡,一個牧羊的老爺爺走到她跟前嘿嘿笑道:“孩子,觀看大雁哪?知道飛翔空中的大雁是什么鳥嗎?”
紫荊說那是大雁,牧羊爺爺便說:大雁是候鳥,一到秋天就從西伯利亞啟程向溫暖的南方飛翔,途經上萬里路卻是百折不撓!
牧羊爺爺這么說著時,用手中的羊鞭指指天空道:飛過頭頂的大雁有灰雁、鴻雁、豆雁、黑雁、雪雁、斑頭雁、白額雁、小白額雁、紅胸黑雁等許多種,由于雁的種類和繁殖地點不一樣生活習性也有差異;所以遷徙的路線也有不同!大雁的老家在西伯利亞一帶,每年秋冬季節,它們就要成群結隊地向南遷飛,到達四川、云南,甚至遠至緬甸、印度去越冬。第二年,又長途跋涉地飛返西伯利亞產蛋繁殖。
大雁飛行時常常排成人字或一字形,人說這是雁群紀律嚴明的表現;其實這是大雁在長途遷飛時節省體力消耗的一種秘訣。
大雁飛行時翅膀尖端會產生一股向前流動的氣流叫做尾渦,后面的鳥利用前面的尾渦飛行時要省力得多。
雁群飛行時所排列的隊形正是適于對尾渦氣流的利用,大雁越多雁飛起來就越省力氣;同時排隊飛行,還可以防御敵害相互照應;避免掉隊。
紫荊聽牧羊爺爺說得很有意思,便就眼見眨也不眨地看著他問:“爺爺,聽說有一種孤雁是很痛苦的,真是這樣嗎?”
牧羊爺爺長嘆一聲說:“孤雁就是失去配偶的大雁,它們總是飛翔在雁群的后面;雁群晚上落到地面在蘆葦塘、河邊草叢間棲息找尋水草吃,孤雁卻在一旁巡邏;夜里整個雁群全休息了總見一只大雁目不轉睛地看著遠處為雁群站崗放哨,它就是孤雁;周圍一有動靜,孤雁就叫出聲來呼喚同伴趕快飛離;但有時候孤雁報來的是虛驚,便遭遇群雁的叼啄、懲罰……”
紫荊姑娘凝視著空中飛行的孤雁,聆聽這牧羊爺爺對孤雁的釋解;覺得自己就是一只孤雁,而那個自稱紅神爺的龐大男人可能就是翁杜爾汗。
后來紫荊、白芍、青筍、公一清4個弟子全成翁杜爾汗盤子中的菜,紫荊似乎意識到給自己破瓜的紅神爺就是翁杜爾汗;可她對翁杜爾汗恨不起來。
魯智深的一番講述,使紫荊想起自己凄慘的遭遇;淚水自然奪眶而出。
紫荊的敏感反應使林然暗暗高興,心說:再加一把火一定能燒疼猴屁股。
林然心中想過,把目光四處看看對在座的同仁道:“魯大師講了自己的中毒經過,紫荊小妹感同身受;紫荊、白芍、青筍3個妹妹此前是翁杜爾汗的弟子,白芍、青筍已經坦白表態跟我們在一起,紫荊小妹還有想法;她說必須拿出她師傅翁杜爾汗做奸細的證據,她才考慮是留下來還是繼續跟著翁杜爾汗!”
白芍插上話:“然哥哥前面已經講到楊懷玉和秦飛鷹看見湖面上的垂釣老人和石頭船只,那就接上那段情節繼續往下講呀!”
林然見白芍講得認真,嘿嘿笑了兩聲道:“是要接著湖面上垂釣老人那個情節往下講,這樣才能引出翁杜爾汗做奸細的事情!”
頓了一下咽咽喉嚨道:“楊懷玉和秦飛鷹兩人看見湖面上垂釣的老人像周朝的大政治家姜尚姜太公,那我們還得把姜太公的故事簡單提上一段!”
商朝末年,呂地有個飽學之士姓呂名尚大號姜子牙也叫姜尚;姜尚的先祖輔佐大禹治理過山川流水被封呂地,到了姜子牙這一代卻敗落到在首都朝歌宰牛、賣面的地步。
姜尚天資聰穎,心性不凡;一直琢磨這如何把商超荒淫無恥的君主殷紂王推翻,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事情。
這時候朝歌向西的周國一天天強盛,周國所在的西岐地面風調雨順;百姓安泰,皆是出了一個仁義的周文王姬昌。
堯、舜、禹、湯是仁治天下的大同時代。
周文王是義治天下,但只是小范圍內湊效;要想統一華夏讓老百姓都康泰還要做不少事情。
姜尚想輔佐周文王干一番事業,可他又是個孤傲的人不愿意低三下四地乞靈別人;便思謀了一處絕妙計策——趕到秦嶺山下的伐魚河釣魚。
姜子牙釣魚自有自己的釣法:直鉤距離水面三尺,不用魚餌;背對溪水,扛桿而釣。
一個名叫武吉的樵子見姜子牙愚笨,喝喊不止道:“老伯,你真是笨到家啦!哪有你這樣釣魚的?這樣釣魚就是釣上一百年也不會有魚兒上鉤!”
樵子武吉是熱心人,一邊說,一邊將柴擔擱在伐魚河岸邊;三把兩爪跑到姜子牙垂釣的那塊大石頭上示范道:“老伯,小人教你個釣魚的法子——把直鉤用火燒紅折成彎鉤川上香餌,魚線上綁了浮子;魚兒定來吞餌,魚一吞餌浮子自動;鉤掛魚嘴,方能得魚!”
姜子牙見武吉喋喋不休地給他講述垂釣的方法,不禁狂笑起來:“好個誠實后生,老夫垂釣不在曲中取,只在直中求;不釣水中魚,只釣岸上王與侯!”
姜子牙說著慈眉善眼地盯看著武吉道:“你小子心地善良日后定會做官!”
武吉瞠目結舌,他是一個樵夫;從小在這秦嶺山中打柴撫養自己年邁的母親,哪里想到做官的事;但姜子牙這么講一定是有什么秘密所在。
武吉大張著嘴巴想說什么可是就是說不出來。
姜子牙扛桿垂釣道:“你小子以為老夫直桿不能釣上魚來,今日就讓你開開眼界……”
(https://www.dzxsw.cc/book/65507943/2329449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