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大眾小說網 > 斯特拉瑟的紅色德國 > 第374章 日本的作用

第374章 日本的作用


  在完成了跟日本和中國大使的兩次會面之后,德國并沒有停止跟中國的軍火貿易。

  這自然引發(fā)了日本方面更激烈的抗議。

  雖然斯特拉瑟的提議在日本海軍非常有市場,但終歸德國的行為影響到了日本的侵略,所以他們對于德國非常不滿。

  日本軍部有人甚至揚言要打擊跟中國做軍火生意的航行。

  如果不是因為日本現在還沒有做好全面侵華的打算,這恐怕很有可能變?yōu)楝F實。

  德國內部對于這個問題也是爭論不斷,許多人認為應當跟日本聯(lián)合用來遏制英國。

  一小部分支持接近中國的原因,無非是因為他們反對日本進行侵略。



  德國怎么說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怎么能支持這種侵略的行為呢?

  他們也不認為聯(lián)合中國對德國幫助更大。

  不過斯特拉瑟不為所動,他非常清楚日本作為盟友對于德國的幫助并沒有想象中的大。

  他們除了在太平洋拖住美國以外,對德國并沒有任何正面的幫助。

  雖然作為軸心國成員,德國和日本也有共同的目標:消滅現有的強國,重建世界秩序,但它們從來也沒有制定過什么具體的計劃來共同實現這一目標。

  可以說,《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從一開始就是徒有其名,除了還有點宣傳作用外,沒有什么實在的價值。

  與雖然有各種矛盾和分歧,但合作良好的同盟國相比,德國和日本的交流合作極其有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首先,德國和日本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對方,造成了雙方合作的障礙

  1937年7月,日本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一開始德國并沒有支持日本的行動,仍然出售武器給中國。

  德國軍事顧問也繼續(xù)幫助中國對日作戰(zhàn),從而引起日本對德國的強烈抗議。



  直到1938年,德國才最終站到了日本一邊,不再與中國進行軍火貿易并召回了德國的軍事顧問。

  但讓德國不高興的是,日本并沒有因此給予德國在中國日占區(qū)的工商業(yè)特惠地位。

  再加上日本不愿意承擔將來可能的對英國和法國作戰(zhàn)的義務導致在1938-1939年間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成立三國聯(lián)盟的談判最終失敗。

  三國聯(lián)盟沒能成立,德國便與蘇聯(lián)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協(xié)定。

  這個協(xié)定導致當時的日本內閣倒臺,使日本大為憤怒,造成日本和德國之間的關系一度惡化。

  1940年夏天,當德國在歐洲接連戰(zhàn)勝法國,日本擔心德國吞并這些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

  直到1940年9月德、意、日締結公約,德、意兩國承認日本在東亞的霸權地位,這才減輕了日本的擔憂,但也并非就此完全消除。

  盡管成立了軸心國,也締結了條約,但德國和日本從來沒有認真按照條約的規(guī)定來履行義務,讓自己的政策與盟國的政策達成一致。

  而是按照自己的目標各自為戰(zhàn),絲毫不顧盟友的利益,更不把自己的戰(zhàn)爭計劃提前告知盟友。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lián)。



  在此之前,德國沒有把這次行動的"巴巴羅薩計劃"告知日本,而日本加入軸心國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讓德國幫助自己同蘇聯(lián)維持良好關系以便消除來自西伯利亞的威脅,使日本的陸海軍可以集中力量南進。

  德國的擅自動讓日本領導人覺得受了欺騙。

  因為德國不把"巴巴羅薩計劃"提前告訴日本,明顯就是不信任他們。

  所以日本也如法炮制,關于在12月8日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同樣沒有事先通知德國。

  馮.克雷奇默爾是1940年12月到1945年5月的德國駐東京大使館陸軍武官。

  二戰(zhàn)結束后,他在東京法庭上作證說,德國和日本之間一直缺乏坦誠。

  例如德國計劃在1941年進攻蘇聯(lián)的事情他事先并不知道,而上峰還指示他,如果日本參謀部問起這事時他要對此辟謠。

  同樣,日本人對珍珠港的襲擊,事先也沒有告訴他。

  克雷奇默爾表示"德國不得不盡量設法應付1941年12日8日日本制造的局面,正如日本不得不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所制造的局面一樣。"

  按照《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規(guī)定,柏林和東京兩地都各自建立了一個委員會,用于交換軍事、經濟和一般性的情報。



  但是克雷奇默爾說,在東京的委員會建立后不過舉行了兩次會議。

  一次是在1943年,墨索里尼倒臺的前夕,另外一次是在1944年。

  在這兩次會議上,日本人就太平洋戰(zhàn)爭的形勢向他們的德國和意大利同事作了描述,但僅僅是宣傳性的,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同樣地,前日本駐德國大使館的小松武官也在國際軍事法庭上聲明,柏林的三國委員會在1941年到1943年初開了"兩三次會"。

  在會上德國人都是樂觀地敘述了他們的軍事形勢和軍事前途,在這以后就再也沒有開過會了。

  小松希望德日雙方能夠以誠相待,有效地進行合作,但最終沒有成功。

  不能有效進行合作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有關印度洋的戰(zhàn)略,日本在東南亞大獲全勝后。

  1942年3月23日,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告訴日本駐德國大使大島浩,日本應該向印度洋地區(qū)深入。

  在錫蘭(今斯里蘭卡)和馬達加斯加島建立據點,切斷英國通往印度,波斯灣和埃及的海路。

  這將有利于德國非洲軍團的挺進,使兩國軍隊的會師成為可能。



  英國人也看到了這個潛在的危險,為此惴惴不安。

  1942年4月2日,日本艦隊在錫蘭附近擊沉了英國海軍的"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和"康沃爾"號巡洋艦,迫使英國艦隊撤退到了非洲東部。

  英國更加擔心這個潛在的危險可能會變成現實,不過最終這一切并沒有發(fā)生。

  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之外,地理上的遙遠距離也是阻礙軸心國合作的一個因素。

  如果說在太平洋戰(zhàn)爭初期,日本曾有向西進攻、與在非洲的盟友會合的機會,但它自己把這個機會給放棄了。

  此后,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戰(zhàn)場、德軍在北非的軍事失利,雙方被徹底隔離開來,要想在軍事上進行聯(lián)合行動也就沒有什么可能性了。

  不但聯(lián)合行動不大可能,就是進行一些小的軍事合作也困難重重。

  陸路已經完全斷絕,只有幸運通過盟軍海上封鎖線的潛艇讓雙方還能有所交往。

  比如日本向德國運輸原材料,而德國也給予日本技術上的支持。

  中國雖然也很遠,但是可以通過陸路進行運輸。



  畢竟現在德蘇關系很好,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送物資并不算難事。

  無論是實力上還是實現難度上,日本似乎都并沒有碾壓中國的地方。

  他們唯一比中國強的就是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但問題是跟他們一起只會更早面臨更強大的美國。

  斯特拉瑟是打算提早開戰(zhàn),但是他沒打算讓美國也提早下場。

  所以無論如何,他都不支持跟日本進行結盟。.


  (https://www.dzxsw.cc/book/63342783/8017995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