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三日2
并不只有熊荊一個人留戀多國并存的天下,齊國與他一樣,也希望天下能多國并存,然而趙國的覆滅使得這成為不可能了。但與他不同,齊人還未認清現實,也許是認清了現實也心存希望,希望秦楚能夠保持勢力制衡,或者干脆同歸于盡。
戰爭進行到這個地步,所有溫情都已不存在了,楚國與秦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如果說項燕的諫言僅僅只是這層意思,那就錯了。項燕的另一層意思隱晦而深刻:天下已不可能像熊荊希望的那樣,維持多國并存,天下必然為一國一統,楚國需做好統一天下的準備。
項燕只說了三個字,剩下的字由項超來幫他說。
“項氏得此殊榮,大王之恩也。臣代大人謝過大王。”僻靜無人的夜晚,嚎哭一天的項超來到魏國別宮拜謝熊荊——楚王急至大梁,魏王魏增忙讓出別宮,打掃裝飾,再獻上一群美人。
“唉!”熊荊嘆氣恨恨,“楚國斷一臂膀也。”
“大王……”項燕是老將,但不僅僅是老將。項超聽聞熊荊將父親比作臂膀,更加感動。
“項師如何?”熊荊很自然的問起了項師。既然是潰敗,損失可能不少。
“稟大王:我師無恙。”項超的回答出乎意料。“齊軍大潰,我師救而無用,只能退走。矛陣甚堅、火炮甚利,秦軍不破也。”
戰場上潰敗后全軍安全退走并非不可能,清水之戰、陳郢之戰的秦軍大部分安然退走。熊荊點頭要問傷亡,項超卻搶先道:“大王未至時,大人謂臣言:‘必將此言敢敬告大王。’今大王至,臣代大人將未盡之言稟告大王。”
“言。”熊荊神情一震,他沒想到項燕還有未盡之言。
“唯。”項超看向兩側,見都是親侍,深吸口氣才道:“大人言:齊人不可信,此戰故敗也。”
“啊?!”項超一開口就是驚人之語,記言的左史手打顫。
“確否?!”齊軍竟是故意戰敗,熊荊站起又坐下,整個人氣得發抖。
“確矣。”項超道。“戰時齊軍軍吏車駕皆已向南;秦人沖我,齊卒未與秦人交兵便已南奔……”
大戰之時項超就在戰場上,龍馬八尺,雖然布置在陣列左側,靠著陸離鏡也能把戰爭態勢看的一清二楚。一些事情要找證據,那變只有是零碎的證據,可身臨其境、感受當時的態勢,自然能明白敵我雙方主將真實的意圖。
熊荊了解這種態勢,他不是不相信項燕和項超,他是震驚于齊人的做法。
明堂里都是熊啟的喘息聲,他很想大吼幾聲,可這是魏國別宮,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魏人知曉。他只能粗重的喘息,以表示自己的憤怒和不滿。
趙國、齊國,不能說楚國沒有私心,可楚國對這兩國確實已經坦誠相待,除了一些技術限制,該給的全都給了。怎奈兩國一個德行,一個要讓自己死在秦國,好讓楚秦兩國死磕;另一個可能是擔心大敗秦人的楚國聲勢太甚,又或者擔心趙國復強,故意戰敗以使秦人得利。
賄秦、內斗;內斗、賄秦。關東六國就知道玩這種把戲,以致秦人一步步做大。他不免又想到了先君懷王時期親秦與親齊的爭論。站在后來人的角度,親齊是正確的,親秦是錯誤的,但齊國并沒有比秦國好的哪里去,先君傾襄王返楚即位,齊愍王同樣索要東地五百里。
兩者的差別在于:先君懷王是在與秦昭襄王會盟時被扣,懷王沒有答應秦人索地的要求,最后死在了咸陽;先君傾襄王是質于齊國,不是被騙入齊國。他答應了齊愍王的要求,返國即位后派景鯉求救于秦國,才將要地的齊人打發走。
秦人橫暴,齊人則是奸詐,都不是好東西。
“今日齊國大司馬田宗謁見不佞,索要二十門火炮,不佞當不允也。”良久之后,熊荊才冷靜下來,端坐在蒻席上。他不自覺看了大室一眼,魏王的小女兒姬玉,已在西室等候侍寢。
“大王若是不允,齊人親秦也。”項超道。“大人之意,乃命臣告之大王以實情,然此事不可傳揚,請大王以楚齊聯姻為重。”
“聯姻?”熊荊笑了。他現在只想立羋玹一人為王后,讓什么齊女滾蛋。可他不能蠻來,最少在占領漢中郡之前、在部落士卒征召之前,楚齊聯姻不能破裂。
“然也。”項超道。“大王人請大王以國事為重,萬不可拆散楚齊聯姻。大人還言,趙國將亡,齊人無信,秦國必滅,天下非一統于秦,便一統于楚,故請大王提前設備,一統天下。”
項燕的未盡之言最先讓熊荊憤怒,現在又讓熊荊沉思。抱著大航海情懷的他,心里并不想一統天下,他想直接快進將整個東亞拉入大航海時代。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而言,把勢力擴張出去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誰來做天下的皇帝。
除此,另一個則是自私的想法了。楚人一統天下,那楚人要不要到北方戍邊?楚國工匠要不要修萬里長城?楚軍要不要抵御南下襲擾的匈奴?
保持列國并存的現狀,楚國可以將所有力量用于海外,而如果一統天下,西北的戎人北方的胡人就要靠楚軍抵抗。這可不是內線作戰,有密集的水路補給,這完全是外線作戰,人力、物力、財力的耗費將是天文數字,漢朝幾代君王積攢的財富全在武帝一朝打光,夸張的說法是‘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楚國如果把資源和財富投入到北方,海外如何開拓?即便海外的資源可以反哺北方,楚人要不要消耗?士卒要不要傷亡?當然,既然是一場戰爭,消耗和傷亡都是必要的,這點毋庸置疑。關鍵的問題是:如此的付出能給楚人帶來什么好處?
打通絲綢之路?楚國海舟已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占領塞外的土地?塞內的土地楚人都不需要,何必要塞外的土地;保護秦人、保護趙人、保護燕人不被侵犯?他們跟楚人很熟?楚國付出天文數字般的資源,死傷難以估量的士卒,就是為了保護一些自己連不能保護自己的外人?他們既然自己不能保護自己,憑什么要楚人來保護?難道楚人一生下來就欠他們的?
而如果說是為了星辰大海,大國情懷,世界那么大,各大陸那么空曠,移民過去幾代人就可以建立一個日不落帝國,為何一定要北上和草原部落死磕?死磕也只能保住長城以南,長城以北降水不足四百毫米,按常識根本無法耕作。
吳王夫差敗越,勾踐派文種入吳國請和,伍子胥反對議和進諫夫差說:‘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伍子胥說的是吳越兩國,實際套用到楚國身上也很貼切。統一必定要擔負全天下的責任,其中最大的責任就是抵抗西面和北面的草原部落,這種責任對楚國來說沒有任何收益,只是一種極為沉重的負擔。
孔子曾說: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
以SB壇賢的說法,根本沒有什么歷史周期律,文人瞎扯而已,真正影響中原王朝興衰的是氣候。每當氣候變冷,草原部落就南下,沖擊中原王朝。遠古至近代一共有四次寒冷期,第一寒冷期的最低溫度是在公元前一千年,而后一直延續到公元前七世紀。
古代亞歐大陸的基本態勢是‘南北對抗,東西交通’,東亞與西亞乃至東歐基本是同步的。草原部落南下,在東亞導致‘南夷與北狄交,華夏之不絕如縷’。而在西方、在古希臘,多利亞人入侵希臘,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從此進入黑暗時代。
東亞沒有進入黑暗時代,最重要的原因是齊桓公率領齊軍東征西討,救燕救邢救周,重建衛都,還兵臨楚國方城,逼迫楚國與中原各國在召陵會盟,允諾繼續向周天子進貢苞茅。
孔子說齊桓公正而不譎,是贊譽齊桓公大公無私,出兵不是為齊國謀求實際利益,而是抗擊戎狄,單純的維護天下秩序。到晉文公重耳時,那已是譎而不正了——周天子以及中原各國必須默許晉國吞并黃河以北的其他封國,不然晉國甩手不干。
楚國如果擔負全天下的責任,只能是像齊桓公一樣正而不譎,無私付出。這算是什么呢?這只能算作楚人報答殷人、周人的孕育之恩吧。
熊荊沉思了很久才回神,他沒有絲毫的喜悅,只有難以言狀的沉重。抵抗戎狄的中堅本是趙國,可趙國要亡了。不管誰接手這副爛攤子,首先要面對的都是南下的匈奴人,他必須以極大的精力說服,甚至可能是強迫和威脅,才能讓諸氏和譽士擔負這個責任。
“天下將一,當由楚國一也。”無比沉重的話語用一種很輕柔的語氣說出來,就像是重炮車駛在薄薄的冰面上,能聽到冰塊嘎嘎的破裂聲。
(https://www.dzxsw.cc/book/62956/392766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