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首創公司
賈詡也不打謎語,這個股份制說起來太復雜。
他言簡意賅道:“這樣吧,蔡中郎、元常兩位都是書法大家,就算是以技術入股份,各算十萬錢,也就是各占一成如何?”
不用出錢,就算一成股份,那不就是有一成收益?
天上掉餡餅?
蔡邕、鐘繇二人面面相覷。
蔡邕神色有些不自然,人老越是要臉。
蔡邕斟酌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文和,老朽雖然家徒四壁,這么多年四處躲藏,確實廢了許多資材。不過呢,老朽還是有些字畫值幾個錢的,想來可以抵扣些錢財。”
賈詡急忙擺手,“使不得,使不得,這么好意思讓你變賣字畫籌錢呢。這要讓世人知道了,晚生還不被人吐沫吐死。”
蔡邕性子倔強,打定主意,很難改變,這也許是讀書人的臭脾氣。
蔡邕笑了笑,“文和多慮了。老朽這么說身子不太好,說是書寫范本,其實出力不多。老朽不能白占你便宜,再出五萬錢補償,你看如何?”
賈詡有些猶豫。
蔡琰看父親死要面子,急忙開口圓場,“將軍,無需多慮。奴家夫家還有些錢財。我們父女湊夠五萬錢,并不難。”
賈詡看蔡琰誠懇的表情,暗道可惜了這么美的佳人,居然嫁人了。
賈詡忍不住八卦,鬼使神差問:“不知道夫人的夫家貴姓?”
蔡琰面有羞澀,神情落寞,回答:“奴家夫君乃衛仲道,乃是河東衛家。”
大漢河東衛家可不簡單,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大將軍衛青的后裔。
衛家雖然落寞了,但威望還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蔡邕這老小子,倒挺會找女婿的,這親家不賴。
可惜衛仲道英年早逝,白白讓蔡琰年紀輕輕就守了寡。
賈詡講清楚了這些,知道蔡邕卻是可以拿出數萬錢財,也知道拒絕就是看不起人家了,連忙點頭應允。
鐘繇一看老師都補貼了五萬錢,他也不好意思白嫖。
鐘繇開口道:“老師出資五萬錢,那我就出八萬錢。”
賈詡好奇,“元常。你師傅出五萬,你為何出八萬?”
鐘繇笑道:“師傅才藝抵五萬。我書法自然不如師傅,勉強可以抵抗兩萬。”
五比二?
鐘繇的意思是他的才華不及蔡邕四成。
鐘繇這老小子,人精啊,不著痕跡的拍了一頓蔡邕的馬屁。
蔡邕聞言,滿臉笑容,沒好氣嚷道:“元常,需要胡來。為師知道你最近賣字有些余錢,但是朝廷許久沒有發俸祿,手頭并不寬裕。文和又不差錢,你盡一份心意即可。”
鐘繇還待辯解。
蔡邕佯裝惱怒,干脆當初拍板道:“行了,古人云名師出高徒。名師和高徒都是相輔相成。你的書法技藝已經青出于藍勝于藍。”
“為師出五萬,你也出五萬吧。”
鐘繇無奈,只能首肯。
投資有回報,有名又有利。
何其妙哉。
現場其樂融融。
最終,一百萬股本談妥。
賈詡吩咐楊修筆墨伺候,當場書寫股本契約:
楊彪楊修父子出資三十萬,占三成股份。
蔡邕鐘繇各出資五萬,各占一成股份。
賈詡和萬年公主出資六十萬,占五成股份。
寫到這里,眾人不解了。
蔡珍嚷道:“叔叔,為何出資六十萬,卻只占股份五成。還有一成給誰?”
賈詡心中早有答案,應道:“那一成,我準備當作流動干股,如果賺錢了,作為工匠、其他工作人員的獎金。”
“連工匠等人都有福利?”
賈詡誠懇回答道:“工匠們也出了力。不能因為他們沒有身份,就疏忽了。只有善待每個參與印刷事業的人,生意才能做的長久,工匠才能盡力,不偷懶不懈怠。”
這時代,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工匠地位還不如農民。
世人多艱辛,又有幾人能做到愛民如子,有福同享。
蔡邕感嘆道;“文和真是有心了。你說起工匠,讓老朽又回想起靈帝當年刻錄石經。若非征召了成百上千的石匠,石經四十六塊,打磨雕刻歷經艱辛。”
賈詡看眾人并無異議,便命令楊修寫上:“工匠占股一成,由賈詡出資墊付。”
蔡琰站在一旁,看著楊修落筆,眾人簽字畫押,頓覺賈詡是那么神秘莫測。
難道這就是公主喜歡他的理由?
賈詡得償所愿,最后摁了手印。
大漢第一家官府股份制合作社就算完成了。
今日通過這個合作社,把弘農楊氏、潁川鐘氏、大儒蔡邕綁架在一起。
簡直不要太劃算。
賈詡一興奮,脫口而出:“那我們這個合作方式,就叫長安文化公司吧。”
長安文化能夠理解。
不是應該叫什么行,什么莊,哪怕社團也行。
“公司”又是何意?
眾人面面相覷。
還是蔡邕博學多才,思考片刻,撫摸山羊胡,怡然自得笑道:“文和,這公司兩字起的精妙。”
“公司一詞,可是出自《禮記·禮運》?”
蔡珍問,“爹爹,《禮記》真有公司二字?”
蔡邕回答:“公司,公者,數人之財,司者,運轉之意。”
楊彪也不甘寂寞,笑道:“莊子言,積弊而為高,合小而為大,合并而為公之道,是謂公司。”
眾人鼓掌。
此地卻是要有掌聲。
牛逼。
二老不愧是大儒。
大儒就是大儒,張口就來。
賈詡一說公司,人家就就引出古典出處,誰說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后世翻譯英文company的更是人才,居然能想到公司二字。
鐘繇也活躍了起來,提議道:“長安文化公司,會不會有些俗套。兩位老師在此,何不取個典雅一些的名字?”
鐘繇這個家伙,每時每刻都在拍蔡邕、楊彪的馬屁。
要不是年齡差距,賈詡都懷疑鐘繇是不是惦記上了蔡府雙嬌,想當蔡邕的女婿。
蔡邕聽了鐘繇一席話,渾身舒坦。
哪有人不愛聽好話的。
賈詡順勢當老好人,笑道:“圣人云,出事要有名。長安文化是有些俗套了。晚生拋磚引玉,還請蔡中郎開金口。”
蔡邕看了看楊彪,有些猶豫,“楊太尉在此,老朽何德何能。。”
楊彪其實很想起名,奈何名聲不如蔡邕,何況蔡邕還是這個何休十年忌的主事,違心說道:“伯喈,你無需推遲。你乃是主事,你來起名,合適。”
鐘繇笑道:“老師乃當今大儒,當之無愧。”
蔡邕沉思片刻,“我們印刷的第一卷書籍就是何休的《春秋公羊傳注疏》,我們儒生一輩子研究來研究去,無外乎春秋。那就叫春秋文化公司,如何?”
不管好不好,蔡邕說了,眾人紛紛叫好。
賈詡內心無奈,臉上含笑點頭。
無所謂。
名字只是馬甲而已,叫啥都可以。
春秋文化公司,誕生了。
(https://www.dzxsw.cc/book/62447473/2303109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