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矯詔討曹
陳公臺,竊以為。薊王,立二上將軍,大肆招兵買馬,必有南下之意。
不過是忌,“師出無名”,而已。
于是乎,心生此計。只需車騎大將軍董重,傳天子矯詔。薊王必舉兵呼應(yīng)。如此,水到渠成,破甄都,立天子。天下大勢定矣。
董重一介弄臣。雖無實權(quán),卻竊據(jù)高位。車騎大將軍,位比大將軍。且又貴為外戚。尤其傳天子矯詔,足可取信天下。正如伏完所言。不求一呼百應(yīng),只需薊王一人呼應(yīng),足矣。
事不宜遲。
翌日,天光大亮。董重沐浴更衣,含雞舌香,壓下酒氣。這便車駕入宮。
安集將軍董承,雖由三司會審。然畢竟,尚未定罪。且即便證據(jù)確鑿,亦需交由天子定奪。故大將軍董重,尚未殃及。仍可自由進(jìn)出宮闈。
“臣,董重,叩見陛下。”大將軍趨步入殿,伏地行大禮。所謂“禮多人不怪”。每每入宮,皆大禮參拜。尤其少年天子,頗多受用。
“大將軍,免禮。”見董重,舉止如常。天子,亦得心安。
昨日太傅等人皆在。不及細(xì)問。今日,董重單獨面君。必為出使薊國之事。
薊王人君南面。立上將軍,謀劃已久。此時上表,水到渠成。既全天子,又保封國。事出有因,二全齊美。試想,若內(nèi)外無事,朝野順安。薊王卻大張旗鼓,擴(kuò)軍募兵。必為天下所忌。
“王上何所言?”天子必有此問。
“太皇言,端午之亂,別有隱情。”董重不言薊王,只言董天皇,乃為取信天子也。畢竟。論親疏有別,于天子而言,董太皇自比薊王親。
“如此,甚好。”天子果見喜色。
“太皇又言……”董重欲言又止。
“太皇何所言。”天子亦知事大。
董重趨步近前,躬身耳語:“太皇言,為防萬一,需效群雄,矯詔討董。”
“哦?”董侯雖年幼,然先前之事,記憶猶新。時二袁攜曹操、孫堅,假衣帶詔盟,籠絡(luò)群雄。酸棗會盟,兵進(jìn)虎牢,聯(lián)軍討董。太皇卻傳語董重,效群雄矯詔討……
“曹?”天子脫口而出。
“陛下,明見。”事已至此,董重再無路可退:“正是,矯詔討曹。”
“朕既已之,大將軍如何行矯?”天子畢竟年幼,稚氣未脫。
“雖詔出天子,然假稱其‘矯’也。”董重答曰。
“原來如此。”天子這便醒悟。先前群雄矯詔討董,本是以假亂真。如今董重所行,乃是以真作假。反其道而行之。如此,待董重傳檄天下,天子便可推說不知。待大勢已定,再犒賞有功,不遲。
如此行事,無論成敗,皆可自保。
董重進(jìn)言,亦是真真假假。矯詔討曹,非出太皇之謀。乃司徒伏完,面授機(jī)宜。畢竟,欺君。董重心中難免忐忑。見董侯不語。正欲急中生智。
卻聞董侯忽問:“大將軍以為,曹司空,與薊王,何人可續(xù)漢祚。”
天子此問,非言三興。那言續(xù)今漢國祚。
天子既有此問,比心中存疑。
董重亦知事關(guān)矯詔與否。這便振作答曰:“臣,竊以為。若無安集將軍之謀,曹司空勝薊王。然,端午之亂,曹氏親弟子侄,無辜受戮。此乃‘不可兩存之仇也’。”
天子信服:“大將軍,所言是也。”
董重暗處一口濁氣,卻絲毫不敢大意:“陛下,明見。”
天子又問:“若大將軍得‘矯詔’,又當(dāng)何為。”
“‘深藏若虛’,‘以觀后效’。”董重出口成章。
“善。”天子這便定計。于是,命董重親書矯詔,再用皇帝六璽。確認(rèn)無誤,交由董重深藏衣袖,帶出宮闈。已備,危急關(guān)頭,救命一舉。
雖稱矯詔,實則與圣詔,同一所出,無有不同。
稍后,徐州別駕麋竺攜重禮登門。詢問矯詔之事。
此時,董重已知,矯詔雖出司徒伏完授意,然必出陳公臺之謀。
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麋竺攜重禮登門,欲求當(dāng)面一觀。其用意,不言自喻。待回徐州,必以身擔(dān)保,確有此詔。如此,陳公臺方能依計行事。毋論陳公臺,奇謀如何。然必不利曹孟德,得利董氏一門。何況,若他日情急,傳檄天下。薊王不至,呂布先行。亦有百利而無一害。
心念至此。董重遂屏退左右,以矯詔示之。
字字入目,句句銘心。麋竺這便告退,返回下邳。
董重親送出府,不提。
程昱司直甄下。麋竺奉命出使,往來甄都,程昱自當(dāng)心知肚明。與司徒伏完、驃騎大將軍董重往來,亦是奉命而為。本無可厚非。然,時節(jié)多事,不可不防。
遂親入司空府,告知詳情。
“呂奉先,意欲何為。”曹孟德自西市夜歸,便閉門謝客,苦思利害取舍。家仇不可不報。然恩怨何時了。若夷董氏三族,天子又當(dāng)如何。然若只誅首惡,從眾皆免。曹孟德,又心有不甘。
尤其,薊王上表,請立上將軍。國中諸校,悉升將軍。數(shù)倍擴(kuò)軍。不出數(shù)月,可得五十萬大軍。天下雄兵,齊聚薊國。譬如備吏守令。薊王多年前,便設(shè)家兵部曲。雖無大營名籍,然農(nóng)牧稻作之余,皆入國中各處軍營演武。且諸校皆另設(shè)別部,招募精卒健勇。今皆可光明正大,編入名籍。與營,士共享國俸。
黃巾既滅,天下初平。
竊以為,薊王此時擴(kuò)軍,正求名正言順也。若知甄都,擅行廢立。焉能坐視不理。
然又竊思,叔侄三人,史、董二侯,誰人為帝。于薊王而言,并無不同。只需道義充足,儀軌得當(dāng)。行撥亂反正,亦無不可。畢竟,董侯乃賊臣董卓擅立。彼時,王太師總朝政,便欲重立漢帝。并遣使山東,詢問薊王之意。
彼時,天子無過。故薊王不欲。
今,天子,起端午之亂。可比當(dāng)年,合肥侯,興鞠城兵變。廢立可行也。
再立史侯為帝。遷都甄下。拜曹孟德為丞相,張魯為國師,張濟(jì)為驃騎大將軍。集漢中并兗州之力,曹孟德足可,滅呂布,逐袁術(shù)。一統(tǒng)關(guān)東。
彼時,與二袁隔江對壘。一戰(zhàn)可定江山矣。
(https://www.dzxsw.cc/book/61340/456123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jī)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