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李秋這個小子,最大的優點是身家極其干凈。”
“沒有家族,沒有背景,沒有亂七八糟的利害關系。”
“在以往,也沒人去奏本他。”
“只是自從他做了這右仆射之后,才漸漸多了起來。”
“關于他的奏本,定然全都是關于近日來政務方面的。”
“所以只需要將這些政務過目一下,其中關于李秋的對錯也就一目了然。”
“若是李秋有過,不用看奏本,也能處理他。”
“倘若無過,這些奏本也是誣告。”
“無需理會。”
聽到此,王珪也是附和說道:
“陛下所言極是。”
“李秋雖然性格莽撞,但卻是真的一心為國,一心為民。”
“心無旁騖。”
“不然,他也不能在民間,在軍伍之中有如此好的一個美名。”
“無論這些朝臣、御史如何看輕他,不滿他,但我大唐數萬百姓的心,卻是雪亮的。”
“不過這個李秋,也太過胡鬧了些。”
“尚書右仆射,那是何等重要的一個位置。”
“又豈能像他這樣胡亂處理政務的?!”
一邊說著,王珪也就如李世民所言,幫忙挑選起關于李秋的奏本來。
而這時候,李世民也頗為得意的大笑說道:
“王珪啊,你還別說,起初朕見到這么一大堆政務文書之后,也是同你想的一樣。”
“差點就把李秋這小子叫過來,狠狠的訓上一頓。”
“但是當朕隨意翻了翻他批示的政務后,倒也挺是有趣。”
“標新立異,確有一番別樣的見解。”
說著,就把李秋處理過的幾份政務文書丟了過來,給王珪觀瞧。
其中的一份,就是關于康國請求歸附一事。
王珪看了看,隨之有些提心吊膽的看向了李世民。
“陛下,李秋直接將康國歸附這件事給否了?”
“這如此做,確實有些越權了。”
聽到此,李世民不以為意的擺擺手。
“其實這里面大多數的政務,都是李秋直接做過最終決斷的。”
“不過玄齡處事謹慎。”
“就悄悄的將他覺得不妥當的政令挑了出來,送到了朕這里。”
“關于康國這件事,朕倒是覺得李秋處理的很好。”
“前代的帝王們,都喜歡招撫遙遠地域的藩國。”
“以求得到降服遠方的盛名。”
“讓康國這樣的小國歸附,沒什么實際的作用。”
“只會過分的勞民傷財,讓民生更為凋敝。”
“如果康國歸附后,一旦他們遇到危急情況,按照道義我們又不能不去救援。”
“師行萬里,豈不疲勞?!”
“勞百姓以取虛名,朕不為也,亦不愿也。”
“但李秋這小子,卻是把朕這國務當成了他家芙蓉園做生意。”
“本著不做虧本的買賣,而拒絕了康國的歸附。”
“殊途同歸,倒也有趣。”
“不僅是這件事,還有其他的李秋處理的不少政務。”
“雖然頗有偏激,但著實是不錯。”
“就比如兵部稟報的,民間多有隋朝風氣,自殘身體以躲避兵役、徭役,這等厭惡之事。”
“李秋他就直接下令,予以重責,且加重徭役。”
“自打克明之后,尚書省許久未有這等雷厲風行的處事做派了。”
“李秋這小子,著實是讓朕出乎意料,給了朕一個驚喜。”
見到李世民此刻心情大好,王珪也是急忙趁機說道:
“李秋在右仆射這個位置能體現出他的價值。”
“其實這也多虧了陛下能知人善用。”
“敢于提拔和啟用朝中的官員,臣子。”
“以李秋的年紀,就能居此要位,怕是歷史上也是頗為罕見。”
聽著王珪這恰到好處的逢迎,李世民的心情更是大好。
“呵呵,王珪啊,怕是你忘了。”
“當年朕做秦王時,就曾做過這尚書令。”
“比如今的李秋是大了些,但也不是太多。”
王珪這時候笑著點點頭,然后就將袖口里面的那份政令給取了出來。
放到了李世民的近前。
“陛下,今天臣來,其實也是為了這件事。”
“這份政令,是李秋起草,遞交上來的。”
一邊聽著他的話,李世民一邊將這份奏折打開來觀瞧。
自然就看見了里面那由傅奕寫就的那篇關于佛教的奏折。
隨之眉頭就微蹙起來。
見到李世民面色有變,王珪心中深呼吸一口氣。
然后將早就準備好的說辭溫和的說了出來。
“陛下,近年來,我大唐戰事不斷。”
“又受到連續三年的災荒影響。”
“百姓戶數銳減,百姓凋敝,生活頗為困苦。”
“近來兵部那邊征兵、征糧的壓力很大。”
“聽說李秋曾對兵部的人說,前線的戰事,是抵御外辱最重要的大事。”
“無論如何都不能有半分阻滯和耽擱。”
“剩下的兵和糧草之事,交由他去想辦法。”
“可他畢竟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孩子,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
“這一國之事對于他來說也是過重了。”
“偏偏這時,太史令傅奕就找到了他。”
“于是他就把目光放在了這些廟宇里,只受供奉,卻不事生產,不養父母,不出徭役,不服兵役,不忠陛下的僧侶身上。”
“而且自絲綢之路開辟以來,我中原的廟宇是越來越多。”
“有很多地方的州府,將百姓的民生置之不顧,卻先要建立廟宇為自己躲災祈福。”
“尤其是近些年來,由于徭役和兵役的加重,去做僧侶而躲避賦稅徭役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也實在是不怪李秋將目光放在了他們身上。”
(https://www.dzxsw.cc/book/59499060/3533334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