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
胤祉要搞太子, 還真有些不好下手,畢竟他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只能向有經驗的人取經。
大哥就算了, 直郡王府雖然是老八督建,但畢竟是大哥自己要住的房子,如今是一心撲在上面, 而且大哥是兄弟們當中少有的有錢人,據說大哥自己定下的圖紙交到工部時,工部的人都不敢接。
建府邸的錢由國庫來出,但都是有定額的, 直郡王要在府里建玻璃花房, 要弄什么旋轉木馬,還要往幾個院子的窗戶上安玻璃……
開銷太大, 遠遠超額,工部只負責蓋房子,錢都是戶部出,這幾年誰能從戶部多掏一兩銀子出來。
但誰讓大哥有錢呢, 這些超過定額的部分,大哥自己能掏錢補上。
有錢有人, 房子想怎么建都成, 大哥如今正在興頭上, 應當無暇管別的事兒。
而且比起大哥,胤祉更相信納蘭明珠的黨爭能力, 作為索額圖大半輩子的政敵, 納蘭明珠應當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
這次會面, 照樣是見不得光的, 不過換做胤祉喬裝打扮去明珠府上了。
扮作頭戴方巾臉上留長須的道士, 是最最簡單省事兒的,當初明珠見面給了他一幅畫,他遞上去的拜帖則是親手所寫。
他與明珠曾在戶部共過事,認出他的字對納蘭明珠來說并不困難。
果然,拜帖送進去沒多久,胤祉便被小廝請到了明珠的書房,剛進門,便見明珠熱情的迎上來,胤祉下意識伸右手,未曾等他收回,便已經被握住了,被拉著往里走。
差一點他左手就搭上去了,握手的時候,兩只手都用上,方才顯得熱情,不過如今可不流行握手禮,沒見明珠跟西洋人怎么來往過,剛剛應當也沒有聯想到握手禮。
胤祉不知,納蘭明珠剛剛見到請帖時,激動到都已經坐不住了。
從前誠親王尋他,都是通過直郡王,什么時候單獨來找過他,還是隱藏身份來找他。
看來前些日子朝堂上的那一場圍攻,讓誠親王決定由暗轉明,來找他必為了對付太子和索額圖。
這可太好了!
為了讓直郡王退出奪嫡之爭,他裝了那么久的病,在朝堂上老實安分了那么長時間,還要避開索額圖的鋒芒,整天看著索額圖那張得意洋洋的臉,可真是夠了。
誠親王這個時機選的好,如今是太子和萬歲爺逼得誠親王不得不出面硬剛,泥人尚有三分血性,更何況堂堂鐵帽子親王。
他知道誠親王不喜跪拜之禮,尤其是他們這些老臣的跪拜,在宦海沉浮半生,誠親王是真的不喜,還是故意裝出來收攬人心的,他能分辨得出。
所以誠親王單獨來見他,他就不裝模作樣行跪拜之禮了,畢竟就算他行禮,行不到一半也會被誠親王扶起來,這里又沒有外人,又何必假模假式的呢,倒顯得生分。
不能行禮,為表自己的激動和歡迎,納蘭明珠干脆迎了上去,拉著誠親王的手往里走,就像古時的君臣一般,沒如今這么多的規矩和尊卑,他在誠親王身上能看到秦漢時期良主的影子,格局大而胸襟廣闊,還能與臣子坐而論道。
能站著,誰還會想跪著,他又不是犯賤之人。
胤祉道明自己的來意,挨了打就要還手,總要讓太子和索額圖知道他不是可以被隨意揉捏的。
納蘭明珠摸了摸鼻子,誰會把誠親王當作隨意揉捏的主兒,若不是意識到誠親王的威脅力,太子和索額圖也不會拼著被萬歲爺不喜也要下狠手,為的便是扼殺誠親王的勢力于搖籃中。
不過太子和索額圖已經下手晚了,誠親王布局好幾年了,連他都是誠親王的人。
“您若是想打擊太子,不能直接對太子出手,因為如果您對著太子出手,那萬歲爺一定會護著,就像這次護著您一樣。”
而且還會惹得萬歲爺不喜。
“不如對著索額圖下手,索額圖不止是太子的左膀右臂,還是太子的叔祖父,是太子最信任也最親近的長輩,索額圖若是被抓住小辮子,太子是一定會保的,哪怕是多出點血!
索額圖那簡直是把全族的前程性命都綁在了太子身上,對太子傾其所有,也不怪太子會對索額圖那般信任和看重。
這兩年里,他整日看著索額圖在朝堂上得意,在他面前高傲炫耀,面上雖然忍著,可私底下一直讓人盯著索額圖呢,尤其是溫保一案之后。
堂堂一國儲君,缺錢。
太子被收了錢袋子,除了每年的那點俸祿,又沒有正當收入,要做事、要收攬人心、要維持毓慶宮的人際關系、還要維持身為儲君的體面,只會越來越缺錢。
溫保之事后,太子肯定要收斂,有能力搞錢又被太子絕對信任的人,那就只有索額圖了。
“許是吸收溫保一案的經驗,索額圖不敢再插手山西這樣的窮地方,而是把手伸向了江南,掏的也不是底層百姓的錢袋子,而是鹽商。”
眾所周知,江南的鹽商們都是有錢人,胤祉比尋常人對鹽商有錢的程度還要更了解些,畢竟他頭幾家玻璃鋪子就開在江南。
“鹽商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為何要孝敬索額圖?”
“為了鹽引。”
胤祉對鹽引制度的了解是比較粗淺的,朝廷發印鹽引,而想要販鹽的商人,需要花銀子向朝廷購買鹽引,商人手中鹽引的數量決定了這些人能夠支取和販賣的鹽的數量。
做生意,大商戶遠比小商戶更有賺頭,尤其是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甚至壟斷某一個地區的時候。
這方面胤祉是有經驗的,玻璃也好,鏡子也罷,他之前做的都是獨門生意,旁人沒有這方子,西洋人的貨量和成本又跟他差太多。
“戶部每年印發的鹽引都是有定額的,索額圖在你和老四的眼皮子底下操縱鹽引?”
他有這么大膽子嗎,鹽引不止是朝廷用來控制鹽不被大商人壟斷的方法,也是國庫存銀的主要來源之一。
以前商業司沒成立的時候,戶部每年印發的鹽引都是超量的,就是為了提高收入、充盈國庫,但這可不是個什么好法子,一旦鹽引泛濫,就會在民間不斷貶值,最后賣不出去,甚至連鹽在大清的流通都有可能會出現問題。
索額圖就算膽子大,也不會蠢到這種程度吧。
“那他是不能的,只是鹽引被分配到地方之后,分到哪些鹽商手中,就不歸戶部管了,只要上交的銀子足額,戶部就無權過問!
(https://www.dzxsw.cc/book/59402053/3636595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