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17章 小漁村
第17章 小漁村
對于袁若修提出的要求,陶東來答應得倒是爽快,不過要執行起來卻不是那么簡單。畢竟這是1627年的三亞,只要離開基地就沒人能保證絕對安全,而且陶東來也想借此機會順便讓軍警部的人好好再勘察一下小漁村附近的地形。值得一提是原三亞市區和勝利港、田獨河之間的這一大片山嶺,也已經被執委會更名為“勝利嶺”。而小漁村就正好位于勝利嶺南端,地理位置十分關鍵,如果日后有來自崖城方向的陸上攻勢,必定就會經過小漁村的所在地。上次顏楚杰帶隊去偵查的時候雖然抓回了于姓父子,但偵查效果卻是寥寥,如果能有本地帶路黨的幫助,想必就不一樣了。
這次的隊伍除了農業部和軍警部的人之外,當然還配上了翻譯人員,另外通信小組的人也要同行,以測試現有電臺及小靈通系統的信號覆蓋范圍和盲區,海運部也打算派個人去考察一下這個漁村的造船水平,如果有造船師什么的說不定以后會派上用場。而超過一定人數的野外行動,按照執委會的規定,必須要配備隨行醫務人員以防不測。于是一來二去就涉及到四五個部門的人員配置安排,為了在這次野外行動中協調好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執委會也要派出代表參與行動,最后是歷史愛好者寧崎主動申請了這個任務,他實在是很想親眼看一看這個時空中明末普通百姓的生活環境是什么樣的。
人數一多,協調起來就慢,而且軍警部的一幫人分作兩撥一大早就被顏楚杰派出去了,一隊沿著田獨河往上游行進,與工業部和能源部的人一起勘察田獨河上游的水文條件,為之后的水電建設做準備工作。另一隊則是顏楚杰親自帶隊去了港灣外伸入南海的榆林角,他打算未來要在榆林角的山嶺上找合適的地方開辟一個觀察哨,以監視預警可能來自海上的威脅。
這樣一來,聯合行動小組的出發時間不得不推遲到午飯以后,而于小寶和他的小伙伴也有幸品嘗到了炊事班在穿越后真正施展功力的第一頓大餐——西班牙海鮮飯。這種運用了多種香料烹調出的異國料理不僅讓土著漁民們平生有幸第一次開了洋葷,同時也得到了穿越眾們的一致好評。當晚在論壇上就有人牽頭成立了炊事班首席大廚樊偉的后援會,甚至聲稱要在一年后的選舉中支持樊大廚進入執委會。
午飯過后,“閃電號”去榆林角接回了顏楚杰帶的一隊人,考慮到環境熟悉程度,所以這次聯合行動小組仍由顏楚杰負責防衛工作。下午一點,“閃電號”載著聯合行動小組加上本地帶路黨于小寶駛向港灣西側,這樣做比他們從陸路繞一大圈過去至少能節約一半的時間。聯合小組中軍警部就占了十人,然后農業部三人,通信組一人,海運部一人,翻譯一人,醫務組一人,加上寧崎共十八人。
送走這幫人陶東來立刻就回一號基地的工地上去了,他必須親自去確認一下澆筑圈梁地基的快干水泥凝固程度是否已經達到了施工要求,如果趕得快的話,今天太陽下山之前至少能搭出兩到三百平米的活動板房,晚上就可以把婦女兒童和年紀稍大點的人都安排進去,不用再睡帳篷了。
另外下午會從“新世界號”上把建設部采購的一套免燒制磚機設備卸下來,工業部這邊必須要盡快安裝調試,爭取早日投入生產。這套設備可以使用粉煤灰、煤渣、礦渣甚至天然砂等作為主要原料,不需高溫煅燒而是用高壓壓制成型出磚,而且出磚速度也比傳統制磚方法快得多,對穿越前期必然會面臨的建材缺口簡直就是金手指。但唯一的缺憾是這玩意兒必須要靠電力運行,而現在能提供大功率發電的只有“新世界號”上的船用發電機組,那可是個貨真價實的油老虎。所以工業部的計劃是盡快探明田獨河上游的水情,爭取能盡快在事前計劃的地點開始修建小水電,然后將田獨河上游地區逐步建設為未來的工業基地。
“閃電號”從勝利港的臨時碼頭駛到港灣西邊的漁村并沒有耗費太長時間,事實上如果有心觀察,在“新世界號”的駕駛艙用望遠鏡便能看到這邊有一座小小的木質棧橋從岸邊的紅樹林中探出來。“閃電號”小心翼翼地靠到了棧橋邊,然后聯合小組成員們魚貫上岸。最后大胡子醫生約翰遜也背著個大包下到了碼頭上:“我是醫生,我和你們一起去,說不定那里會有病人。”
約翰遜主動請纓,寧崎和顏楚杰自然不會反對,原本隊伍中雖然有一名醫務人員,但這家伙被分配到醫務組的原因是因為他穿越前在某個連鎖藥房工作而已,論專業水平肯定是比不了約翰遜這種有行醫牌照的正規醫生。再說約翰遜本身也是軍警部的編外人員,對槍械的熟悉程度恐怕還要勝過軍警部的大部分人。軍警部這十個人除了顏楚杰之外都是扛著56半,而約翰遜則是身上掛著一把hk416,腿上還插著把mk23手槍。出于謹慎考慮,寧崎剛才在船上也申請了一把mk23,至于怎么開閉保險、瞄準射擊,還是向約翰遜現學的,心理安慰的作用恐怕遠遠要大于實戰意義。
帶著十幾把槍去偵查一個漁村,這倒也不是殺雞用牛刀,而是執委會很早就已經制定出了各種行動守則,特別是前往未知區域進行前出偵查的行動,更是準備了多種預案。團隊成員配置、行進模式、聯絡方式、武器配備等等,都是有著明確的規定,先有序后不亂。另外執委會特別強調的一件事就是“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哪怕對手可能只是戰五渣的衛所兵、黎人或者農民,也要絕對保證武力上的完全壓制,任何的人手折損對穿越眾來說都將是不可接受的重大損失。
當然紙面上的規定是一回事,真正到實際的執行中未必就能達到同等的重視程度,比如這支聯合行動小組中不少人就把這次偵查行動視作了“觀察體驗明朝漁民生活”的一次戶外活動。上岸之后也沒什么隊形可言,說說笑笑地朝著內陸漁村方向。
沙灘上倒是扣著兩只小漁船,但海運部的人看了之后認為價值不大。這種四米來長的漁船實在太小,制造工藝也談不上有什么技術含量可言,于是只用相機把船拍了下來作為資料保存。漁船旁用支架晾著幾張破舊漁網,眾人也得以真正見識了先民用麻纖維和破布織成的漁網,要用這種網下海打魚,那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漁村離海岸的距離并不遠,穿過近海處的紅樹林之后,其實便能看到幾棟茅屋在樹林間露出邊角。這些漁民的居住條件在現代人看來可謂十分艱苦,因為附近并沒有磚窯瓦窯一類的建材出產地,所以他們修建房屋時也只能伐木為墻,茅草為頂,能用黃泥稻草糊墻或是亂石砌墻的,都算是村里條件比較好的了。村子里沒有任何一家喂養了家禽家畜,甚至整個漁村連條看門狗都沒有,也足見這里漁民們生活的窘迫了。于小寶還帶著隊伍去他家里參觀了一下,家里連口鐵鍋都沒有,煮飯做菜就靠兩個破舊瓦盆,最值錢的東西大概就是放在床板下的兩瓦罐糧食了,其中還有近一半是昨天在穿越眾那里領來的。眾人看了都覺得慘不忍睹,寧崎甚至認為以前學校組織教工去貧困鄉村獻愛心所見的那些赤貧戶都比這于小寶家強得多。
寧崎注意到漁村中似乎仍然沒有人跡活動,便讓翻譯詢問于小寶。于小寶的解釋是村民們以前被海盜搶怕了,估計要等到今天去做交易這批人回來之后,他們才敢陸陸續續從山里回來。這個答案讓寧崎頗有點失望,他原本還指望著能盡快再從漁村搜羅到一批勞動力,但現在看來這個時間表至少還得向后推遲一兩天。
這時候袁若修提出要求,想去看一看村民們開墾的地,這個本來就在計劃中的安排自然不會有人反對,于是隊伍在于小寶的帶領下向村外走去。
所謂開墾的地,其實也就是村民砍光一片樹林之后燒荒,然后引入山泉溪水的一片水稻田,大小也不過二十來畝,中間還間雜種植著幾塊菜地。袁若修注意到這些水田并沒有經過深耕細作,秧苗的長勢大概只能用“可憐”來形容,這種水平的糧食種植,其畝產量肯定堪憂。另外袁若修也注意到這里并沒有任何的經濟作物種植,想想也在情理之中,這里的漁民連填飽自己的肚子都還存在問題,更別說拿耕地去種植一些非糧食作物了。
袁若修帶著兩個下屬開始作水土和糧食作物取樣工作,通信組的人也開始拿出通訊器材進行調試。其他眾人則是分坐在周圍的地上,抽煙喝水各自休整。
寧崎拿出小靈通準備打個電話回指揮部通報一下情況,還沒撥號便聽通信組的張廣說道:“這地方小靈通信號不好,估計是指揮部那邊的信號發射功率不夠大,你等我爬到樹上試一試。”
這個張廣穿越前是在北方一個小城市里做網通的外勤,專門負責搞設備維護的工作,這種專業性人才自然是被蒙賀拉進了信產部,然后分配到通信組做了吳卓的副手。今天陶東來分配任務的時候,張廣也是主動請纓,這種野外信號檢測工作對他來說簡直就是駕輕就熟。
張廣以前大概也沒少爬基站塔,抱著棵樹蹭蹭幾下就上去了,然后找了個粗大的分枝站穩身子,便把手里的信號檢測器舉了起來。
寧崎用手搭著額頭,抬頭朝站在五六米高樹杈上的張廣道:“小心點,別摔了!”
張廣咧嘴一笑道:“放心好了,我爬了七八年的塔還從來沒摔過……”
張廣話音未落之時,空中忽然飄來嗖地一聲,接著就聽到張廣一聲慘叫,從樹上摔了下來!
(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5656/2356191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