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第460章 文化滲透
第460章 文化滲透
在昌化縣城以東十里,距離昌化江不到一里的曠野中有一個高達六米的涼棚。這個涼棚由碗口粗的圓木搭建而成,地板距離地面足足有近四米高,要通過一具扶梯才能上去。此時喬志亞便在這間涼棚里,端坐在一張?zhí)僖紊希掷锬弥h鏡觀察周圍工地上的情況。這附近的地形十分平坦,在涼棚這個并不算太高的地方就能把周圍數(shù)里的狀況看得一清二楚。
喬志亞放下望遠鏡,一伸手便有身后的侍從將水杯遞到他手中。杯子里是新鮮的椰汁,不過椰子并非本地所產(chǎn),而是從三亞大本營運過來的。這地方原本是沒有椰樹的,海漢來開發(fā)了昌化之后,才開始在這附近的海岸線大規(guī)模種植椰樹,但結(jié)出果實卻不是一時半會能實現(xiàn)的事。
喬志亞在穿越前上大學時學的是化工專業(yè),當兵期間是工程兵專業(yè),因此他對于民政管理工作其實并無太大興趣。有空閑的時間他寧愿待在工地上當監(jiān)工,雖然沒有劉山夏專業(yè),但畢竟當過工程兵,土木工程他多少也懂一些,比起那些連圖紙都看不懂的歸化民工頭可強多了。至于民政方面的具體事務,他更愿意將其交給民政部的人去打理,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將所有的權(quán)力都抓在自己手里。
依照現(xiàn)在的工程進度,到年底的時候有望完成一半的筑路工程,這與建設(shè)部所預計的修建速度基本相符。當然也并不是沒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苦役營有好幾千的奴工苦役可以壓榨,唯一的問題是如果人員損耗率太高,可能就不太好向執(zhí)委會交代了。
雖說苦役營這些勞動力得來容易,在工地上往往被當作易耗品使用,但說到底這也是穿越集團的資產(chǎn)之一,正常的折損率大概在每月5%8%之內(nèi),超過這個數(shù)字,喬志亞這個臨時項目主管就不得不寫書面報告向執(zhí)委會解釋原因了。相較于壓榨現(xiàn)有的勞動力,喬志亞更傾向于想辦法繼續(xù)增加本地的勞動力數(shù)量,來加快工程的進度。至于說計劃外的廉價勞動力從何而來,喬志亞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打算。
一名民兵來到喬志亞身邊,俯身在他耳邊低語了幾句,喬志亞點點頭道:“讓他上來吧。”
不一會兒一名膚色黝黑的黎族少年便來到了涼棚里,喬志亞指了指旁邊空著的藤椅道:“坐下說。來人,給黃少爺來一杯椰汁!”
來人正是石子峒的黎人代表黃雀,這個少年在幾個月之前被石子峒峒主黃三木指定為代表,跟著海漢人走出了石碌大山,去三亞參觀海漢人所夸耀的“海漢式生活”。雖然在三亞只住了二十來天,但這個少年的三觀在此期間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雖然曾在昌化縣城里生活過一段時間,大體也知道漢人生活的環(huán)境是什么樣子,但海漢人治下的地區(qū)與昌化縣城的差異實在太大了。
那個地方人人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有書念,漢、黎、苗、安南乃至金發(fā)碧眼的西洋番人居然能和諧地在同一個地方生活。那里沒有令人厭惡的大明官府,所有人都在海漢執(zhí)委會的管理之下辛勤工作,收入也遠勝過黃雀所知的普通百姓。在當?shù)啬晔杖胨匠^百元的歸化民比比皆是,而大明治下的普通民眾想要年入百兩完全就是妄想,更別說地處深山的石子峒了。相較于艱苦的山中生活,海漢治下的三亞地區(qū)對黃雀來說簡直如同人間仙境一般,如果不是記掛著山寨的親友,他真是在三亞住得有點樂不思蜀了。
去過三亞之后,黃雀才明白石碌之外的世界究竟有多大,而當他帶著一腦子的見聞和想法回到石碌的石子峒,就已經(jīng)變成了最忠實的海漢價值觀的鼓吹者。黎人要過上好生活,要贏得尊重和漢人平起平坐,那就必須先得從大山中走出去——這是黃雀在三亞期間被反復灌輸?shù)挠^念之一。
相較于大明官府對黎人一直以來的防范態(tài)度,海漢人無疑友善得多,他們主動向石子峒提出了多種多樣的方式,以協(xié)助黎人走出這片大山,迎來新的生活。
最主要的方式自然是在臨海平原上為黎人修建新的聚居地,為此建設(shè)部專門抽調(diào)了一批勞工,在昌化港以東,昌化縣城以北的一片山嶺地區(qū)建了一片船型屋,并且還派來了農(nóng)業(yè)部的專員,輔導黎人在這片地區(qū)種植一些茶葉、劍麻、油棕等經(jīng)濟類農(nóng)作物,以維持他們今后的生計。
當然了,種植農(nóng)作物是長期計劃,短期內(nèi)暫時是看不到什么收益的,而在此期間也不能坐視黎人們坐吃山空,因此喬志亞向石子峒提出了另外一個補充方案,那就是讓黎人來工地上做工。管吃住每個月還給發(fā)工餉,雖然工餉并不多,只是與初級勞工齊平,但肯定要好過他們過去靠著打獵賣山貨所能獲得的微薄收入。
這個計劃一旦得以實施,今后還可以向石碌周邊的其他黎峒苗寨進行推廣,盡可能多地吸納這些樸實的山民進入到海漢的社會體系當中。喬志亞并沒有親自去與黃三木商議,而是將這個責任交給了最近經(jīng)常來工地的黃雀。黃雀當下就拍胸脯給喬志亞打了包票,保證會將事情辦妥。
在此之前軍委曾經(jīng)專門來這邊搞過一次面向本地黎苗山寨的募兵活動,當時喬志亞也是找了黃雀協(xié)助宣傳。后來在為期半個月的募兵當中,軍委從石碌地區(qū)募得了三百多名合格兵員,也算是收獲不小了。畢竟這一地區(qū)的黎苗兩族人口加在一起,也不過才兩三千人而已,一次自愿性質(zhì)的募兵活動就帶走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青壯人口,已經(jīng)算是相當理想的結(jié)果了。
而這個過程中負責在山區(qū)宣傳造勢的黃雀功不可沒,在募兵活動結(jié)束之后,喬志亞還專門代表軍委向黃雀頒發(fā)了“特別貢獻獎”的獎章和獎品——一把陽江出產(chǎn)的卡巴1217軍刀。雖然只是仿貨,不過放在這個時代來看,已經(jīng)算得上是難得一見的利刃了,一向也只有榮立軍功的歸化民軍官才有機會得到這樣的獎勵。黃雀自然也是對此愛不釋手,把這寶貝一直掛在腰間,想起了便會拿出來炫耀一番。
黃雀摘下頭上的遮陽帽,抹了一下額頭的汗水,一屁股坐進了藤椅里,然后接過侍從遞來的椰汁,咕咚咕咚灌了半杯下去,這才開口嘆道:“喬哥,還是你這里舒服,不用曬太陽,還有現(xiàn)成果汁喝,要做什么事說一聲就有人跑腿,小弟真是羨慕得緊!”
喬志亞搖搖頭道:“這有什么好羨慕的?你光看到我享福,沒看到我背鍋的時候。之前工地上有一批苦役逃跑進了昌化城,我?guī)ш犨M城把人抓回來了,抓捕過程中我殺了幾個負隅頑抗的家伙,回來之后給執(zhí)委會寫了整整五頁紙的行動報告。要是事情交代不清楚,又或是解決得不圓滿,我這個小小的芝麻官估計就會被執(zhí)委會給撤了。權(quán)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你懂嗎?”
黃雀一臉似懂非懂的表情,他在三亞期間只看到了海漢的種種風光,富足和有序是他腦海中對三亞最深的印象,而海漢的官僚體系、規(guī)章制度,他并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這究竟跟大明的官制有什么樣差異。至于說殺了幾個逃跑的苦役,黃雀認為這純粹就是喬志亞職權(quán)之內(nèi)的事務。當然了,如果他當時也在現(xiàn)場目睹了事情經(jīng)過,面對喬志亞的態(tài)度大概就會跟縣城那位肖把總一樣恭謙了。
“你以后慢慢會懂的。”喬志亞也知道黃雀涉世未深,未必能理解自己所說的話意味著什么,當下話鋒一轉(zhuǎn)道:“讓你回峒里招工,事情辦得怎么樣了?”
說到自己經(jīng)辦的事情,黃雀這才來了興趣:“我回去說了之后,本來大伙兒是沒什么興趣,畢竟我們除了打獵也沒什么別的長處,種田也不如山外那些漢人,大伙兒擔心即便來了工地也還是什么都不會做。不過后來峒主站出來發(fā)話了,既然要跟漢人平起平坐,那不會的東西就得學,要是連學都不肯學,那還出山干什么?”
喬志亞微微點頭道:“黃峒主的確是一個有眼光的人,當初他送你到縣城讀書識字,也就是希望你能把漢人的本事多帶一些回去,幫助鄉(xiāng)親們把日子過好一些。”
黃雀面有慚色道:“可是我以前不懂這個道理,也沒怎么認真念書,就認識幾百個字,連四書五經(jīng)都沒學過。”
“那沒關(guān)系,你有認字的基礎(chǔ)就好。”喬志亞鼓勵道:“我們海漢的學校很快就會在昌化這邊開起來,到時候我給你寫一個推薦材料,你進去好好學點本事。”
海漢的學校雖然主要招生對象是歸化民群體,但穿越眾都有權(quán)力推薦尚未取得歸化籍的孩童入學。這種措施當然不是任何人都適用,主要還是針對那些天資好,頭腦聰明的小孩,避免因為戶籍問題而錯過了好苗子。當然家庭背景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例如像黃雀這樣小小年紀就已經(jīng)被指定為下一代接班人的黎人貴族,自然也會比較容易得到特殊的照顧。
在黃雀之前進入歸化體系的符山峒少峒主符力,如今已經(jīng)是司法部警察司的黎人事務專員,說起來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干部了,而在喬志亞看來,黃雀的綜合條件并不比符力差,放任其隨波逐流,今后多半就淪落為普通人,但如果能讓他進入海漢社會體系接受培養(yǎng),應當也能成為黎人歸化民中的榜樣人物。
果然黃雀一聽這話,立刻就眼神放光道:“喬哥,你可是認真的?”
“當然是認真的,喬哥怎么會騙你?”喬志亞笑著應道:“你去三亞待了這么久,符力應該也給你說過不少事情吧?”
黃雀重重地點了點頭,他的思想能夠在短短數(shù)天內(nèi)發(fā)生改變,在三亞全程伴游的符力同樣功不可沒。他們都是純正的黎人血統(tǒng),年紀相仿,在峒里的社會地位也極為類似,都是被老一輩人寄予厚望的青壯代表,又對外面的世界有著同樣的好奇心,因此兩人很快就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友,黃雀也從符力那里接收了許多關(guān)于海漢的信息。
符力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例,給了黃雀一些非常實際的建議,告訴他該如何與海漢人相處,如何讓黎人能夠順利地融入到海漢人營造的社會體系當中。這些話如果是別人對黃雀說,他未必會信,但符力的身份是明明白白放在那兒的,在外面經(jīng)常都會有黎人主動向符力打招呼,黃雀沒有理由去懷疑符力的說法。而三亞地區(qū)的黎人生活水平,也反過來證實了符力所說的那些話,海漢是的的確確給了黎人走出大山融入這個世界的機會,并且在各個方面都給予了黎人非常公平的待遇,不管是就業(yè)、入學、薪酬,各種待遇都跟漢人一致,并無差別。
而符力向黃雀強調(diào)了多次的一個建議,就是入讀海漢的學校。當初符力與好友于小寶一起入讀勝利港小學,雖然時間不算太長但也學了不少有用的東西,之后符力便一邊工作,一邊仍然在學習海漢教育機構(gòu)的課程,兩年下來倒也有了一點文化基礎(chǔ)。不過在符力看來,識字多少,能寫會算,這些本事都是次要的,在海漢接受了初級教育之后的最大收獲,是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該做什么,如何才能為自己爭取得更好的生活條件。
符力或許自己都沒意識到,他的思想在不斷地朝著主流的海漢價值觀靠攏,而這種意識在不知不覺當中,又在不斷地通過他傳播和影響到身邊的人,例如剛剛走出大山不久的黃雀,就因為他的這些描述而對海漢的文化充滿了憧憬。
(本章完)
(https://www.dzxsw.cc/book/5656/2356146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