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假象與真相
聽聞孫子用了“稟告”二字,朱元璋神情變得嚴峻,熾兒從京城歸來,想必遭遇了重要之事。
"祖父,近日京師的流民日益增多,孩兒也親身遇見了一位。"
提及流民,朱元璋的面色瞬間變得復雜,眼中閃爍著難以名狀的神色,似憂慮又似無奈。
"歸途之中,孩兒遇到一個名叫杏花的小女孩,她因饑餓而奪走了一個饅頭,店主態度粗暴,孩兒便介入,從中得知了一些流民的情況。"
"聽說他們暫居于東邊佛寺的臨時棚屋,原先有官員在那里施舍粥食,但從數日前開始,施粥的地方就不見了,流民們無糧可食,才紛紛涌出。"
"豈有此理!"
朱元璋聽罷,壓抑的怒火再次燃燒,自古以來,溫飽是百姓的基本需求,天災造成困境尚可理解,但若因人為因素讓百姓餓死,那就必須追查到底。
孫兒所述之事已持續多日,卻無人稟報,看來朝中又有蛀蟲滋生。
流民的存在并不可怕,畢竟有些災難難以預防,但不救助流民,反而侵吞朝廷的救濟款,這就令人膽寒了。
"熾兒,不是已命令戶部撥款救濟了嗎?"
朱元璋深呼吸,無論如何,不能對孫兒發脾氣。
"祖父,你每日在皇宮批閱奏章,外面的事情自然不易知曉。有人貪墨,派出大理寺的人去調查便是,切勿傷了身體。"
朱高熾看出朱元璋的憤怒,忙出言安慰。但他自己也是首次面對這樣的問題,無計可施,便向腦海中的人物求助。
"朱小子,這還不好辦!"
秦始皇率先開口,對于帝王的決策,他最有發言權。
"在我看來,流民只是過剩的人口,要讓他們生存下去,只需提供生計之道,換句話說,給他們找些工作,一味的救濟只會使他們產生依賴。" "秦皇所言極是,天災年年有,我們必須換種思路,不能只依賴救濟這一途徑。"
五人的聲音在朱高熾的腦海里討論起來,他從中汲取建議,形成了最佳對策。
"祖父!"
回過神,看到朱元璋的憂郁,朱高熾降低了語調。
"其實我有辦法解決流民問題。"
"哦,那你有何建議?"
朱元璋抬起頭,心中燃起一絲期待。
"治理流民如同治理洪水,宜疏不宜堵,所以我提議以工代賑。"
"民眾因洪水侵襲,家園盡毀,才紛紛涌向京都尋求庇護。如果我們能找到辦法,將難民轉化為勞動力,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孫子,你的見解爺爺并非不懂。"
朱元璋揉了揉眉心,輕聲嘆息,這主意固然高明,但他擔憂的是執行者是否真心實意。
"熾兒,你皇爺爺當年也曾漂泊,身陷難民之列。那時我只渴望朝廷能開倉濟民,給我一線生機。再說,國庫的豐盈源自百姓,用國庫來救助百姓,理所應當啊。"
"當年我如此期盼,今日京師的難民亦然。而我,始終堅守這一信念。"
"但熾兒,你可知我為何對難民之事憂慮重重?"
朱高熾默默搖頭。
"如今的官員尸位素餐。洪水的消息一到,我就開始策劃救援計劃。然而,政策頒布了,又有幾人真正執行?若非你告訴我粥棚已被撤,我恐怕至今仍被蒙蔽。熾兒,試想京城如此,各地又將如何?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心憂?"
朱高熾聽罷,心情沉重。若安置難民的措施得到實施,難民的數量本不至于日益增長。 "我看不見,并非我不管!"
朱元璋的憤怒再次燃燒,百姓是他的底線,觸及底線絕不能退讓。
他已決定,明日遞交奏折之人一個不留,全部嚴懲。這種直接而強硬的手段,往往效果顯著。
發泄過后,朱元璋的心情舒緩不少。
"熾兒,你要牢記,百姓即天下,天下即百姓。"
朱高熾看到皇爺爺堅定的神色,鄭重地點了點頭。
"皇爺爺,其實孫兒提出的以工代賑,或許與您的設想有所不同。"
見朱元璋稍顯輕松,朱高熾繼續道。
"提到以工代賑,人們常想到讓難民參與建設。我在閑時研讀過一些水利書籍,發現水患根源在于河道狹窄,雨季水位上漲,導致泛濫。"
"我想,如果能讓難民參與水利設施建設,疏浚河道,不僅能減少水災的發生,還能解決難民問題。"
"此外,朝廷救濟是持續的財政負擔。若讓難民自食其力,也能為國庫節省開支,可謂一舉多得。"
朱元璋聽后,思路豁然開朗,嘴角漸漸浮現出笑意。
朱高熾的視角總是獨特,宮廷內外,恐怕只有他會鉆研水利之學,他的直言不諱又比那些唯唯諾諾的臣子高出一籌。
"明智的孩子,父皇明白了。減輕自然災害的發生,才是解決流民問題的關鍵,讓民眾安居樂業。"
問題迎刃而解,朱元璋的緊張也隨之舒緩,看向朱高熾的眼神中多了幾分寵愛。
(https://www.dzxsw.cc/book/53471645/3636601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