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救災之策
臣子們離去,夜晚的寧靜再次籠罩,冰冷的氛圍使華麗的宮殿也顯得黯淡。
"唉!"
朱元璋輕嘆,望向沉思的朱高熾。
"熾兒,有何想法,直言無妨。"
"皇爺爺,依孫兒推算,這八十萬兩僅能支撐月余。安置災民,修復家園,興修水利,都需要花費。后續所需,孫兒也無法準確預估。"
見朱高熾如此關心國事,朱元璋眼中流露出欣慰。
"短期內朝廷或許能湊足此款,但長久下去,恐生大患。皇爺爺,我們該如何應對?"
朱高熾雖然提問,實則心中已不停思索。他知道明朝年收入可觀,也曾查閱典籍,但各項收入記錄模糊,導致國庫實際資金遠不及賬面所示,稅收制度有待改進。
朱元璋視百姓如命,登基之初即大力改革賦稅,減輕百姓負擔,鹽鐵官稅遂成為國庫主要收入來源。
細細算來,一年總收入不過九百萬兩白銀。扣除戰事開銷,剩余大部分用于民生,因此剩余資金確實有限。
"此事目前無良策。驛站近期收益頗豐,京城一日便入賬二十多萬兩。若能將驛站拓展至蘇州、揚州、杭州,后續救災銀兩應有保障。"
朱元璋思考片刻,如此回答。
"蘇杭商業繁榮,驛站收益必然豐厚。若將玉票收入全數用于救災,應無大礙。"
面對太宗的決策,朱高熾這次提出了異議:“太宗,驛站尚在初步試驗階段,全國推廣則需大量投入,豈非拆東墻補西墻?何況若運營不佳,豈非功敗垂成?”他建議,“但風險雖大,亦非不能嘗試。我提議,我們應雙管齊下,推行驛站的同時,另尋解決方案。”
朱高熾的顧慮并非空穴來風,玉票在民間的接受度尚不明朗,京城獲利并不代表各地皆宜。做生意只看眼前,必會遭受損失。況且玉票制度仍有諸多瑕疵,倉促推廣很可能血本無歸。
國家之大,竟被一場洪水搞得焦頭爛額,但也讓朱元璋意識到大明當前的困境。唯有緊迫感,才能讓帝王始終保持清醒。
孫子的觀點讓朱元璋深思,英雄尚且困于銅板,難道他要坐視百姓受苦?思緒翻涌,朱元璋離開龍椅,緩步走向承天門。不知何時,南邊的烏云遮蔽了月光,給宮殿蒙上一層暗影。
“世事如棋,治國不易。”朱元璋在寒夜里感嘆。
“胡惟庸!”
隨著名字的呼喚,一道身影從陰影中顯現,朱高熾目光炯炯,注視著這位突如其來的錦衣衛指揮使。
“傳朕旨意,江西及鄰近武昌地區,全力救災,各調糧二十萬石,賑災銀十萬兩!”
朱元璋步入月色之中。“熾兒,先穩住武昌局勢,其他問題,我們再想對策,船到橋頭自然直!”
“胡惟庸!記住,若有膽敢覬覦救災物資者,以叛國罪處決,并張貼告示,警告地方官吏。”
“臣遵命!”
胡惟庸的聲音在承天殿內回蕩,轉瞬即逝。經過此事,朱高熾深刻體會到大明的脆弱,渡過這場水災,還需多方面合力。戰爭始終是耗資巨大的,因此大明必須盡快結束北方戰事,否則水災將成為無法填補的裂痕,永無寧日。
朱元璋在夜色中徘徊,臉上盡是焦慮。他反復權衡,是否放棄北方戰爭,卻始終找不到最佳方案。
戰爭與救災,如同鳥之雙翼,舍棄一方,另一方亦難以飛翔。
望著祖宗深鎖的眉頭,朱高熾心中不禁一陣酸楚,瞬間激發了內心的五位智者。
“各位,當前的局面想必已明了,有何良策,不妨直言!”
“富商擁財,若能設法讓他們出銀相助,豈非事半功倍?”
霍去病直言不諱,思維直接明了。
“不可行,商人社會地位低微,朝廷視其財富如糞土,朝臣必定會有異議。即便陛下應允,推行也將困難重重。”
秦始皇立刻反駁,言辭犀利,道理鮮明。
“依我之見,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以戰養戰,北方戰局有利,擊敗北元后,我們可向西北挺進,掠奪部落資源,簡單直接。”
韓信身為軍事家,提出的策略自然離不開戰場。
“我不通兵法,但你這提議豈非拆東墻補西墻?若戰事不利,國家將面臨更大危機。”
項羽粗獷的嗓音回蕩,擲地有聲。
“孔明先生,您有何高論?”
見四人的建議都不盡如人意,朱高熾急忙期待著諸葛亮的見解。
“世子殿下,鄙人愚笨,世間之事本就有舍有得。容鄙人幾日時間思索,相信能找出解決方案。”
聽罷,朱高熾心底泛起一絲期待的曙光。
“此事就拜托孔明先生了!”
(https://www.dzxsw.cc/book/53471645/3636598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