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止戰之法
金猴王無支祁聽完這一套套的說辭,他在夕陽下翻了一個筋斗,隨即叉腰評價道:“的確,這都是俺沒有聽過的東西,也超出了五位大圣的圣學范圍,幾乎可以說是逐漸開創出屬于你小孫獨特的新派圣學的模型了,我是不是該叫你小孫子了啊?嗯?。”
薰兒也是蹦出來叉腰,鼓氣吹噓道:“哈哈,猴子,你這個建議好啊。不過這不是還差最后一步嗎?日后,你和小宇哥哥一起,說不定要不了多久,你就是那小孫大圣了呢!”
“哼!你個小丫頭,著什么急?俺老無的考驗可還沒完!”金猴王無支祁拍了拍薰兒腦袋,一蹦八丈遠,手指薰兒道。
薰兒摸了摸被拍疼的腦袋,嘟著嘴又自信道:“哼,猴子,你還有什么考驗,盡管出題便是,小宇哥哥本事可多著呢,不怕考。”
那相信滿滿的天真模樣,比對自己還自信。
“你個渾丫頭,若你小宇哥哥沒通過任何一環考驗,你所作的一切努力可都是白費力氣。”金猴王無支祁一個閃現來到薰兒面前,半蹲著指著薰兒小瓊鼻道。
“薰兒不怕,薰兒相信小宇哥哥。”只見薰兒滿臉天真的拍開他的手指微笑道。
也就在無支祁都是懷疑中,肩上的孫行宇魂魄出聲道:“是啊,猴王您盡管出題便是,小子定讓你見識一個完整的大圣傳人,也好讓您信任我。”
“很好。”金猴王無支祁猴身一旋轉數十圈,再次落下云端道。“先前大圣經文也考了,你自己的見解也考了,但所謂文武雙全,考了文,便考武,俺看看你的武學造詣如何,先除卻你的玄氣修為,看看你的體術。你現在以靈魂武一段來看看!”金猴王無支祁出言指道。
“謹遵猴王前輩所言。”孫行宇靈魂迅疾的出現在距離數丈之外,化形成正常人體的虛影大小。對著無支祁和薰兒,還有后方的數萬猴子抱拳。
“猴王,這是我融合墨子大圣的劍術自創的一套拳。我自名為劍武技。”
說完,孫行宇的靈魂虛影便是站定而立,立與虛空,恍如化身成了一柄真正的劍。在其周身,隱約竟然有絲絲劍氣逐漸散發。
孫行宇雙手緩緩抬起至胸前,喝!猛然間,整個虛影猛然如劍體出鞘般,一瞬間如電閃雷鳴,劍鋒久藏其鞘,劍出則必殺的鋒芒猛然而出,可怕的劍勢渾然而成。
樸實無華的一道劍指集合全身劍勢,猛然刺出。
“刺劍式!”
旋即,劍指化掌受回,猶如大江運轉自如,又是行云流水般連環劈掌斬落!
“劈劍式!”
劈掌巨力收回,運掌為拳,掄轉單臂,身體緊跟相隨,拳中劍勢剛猛,此時的拳風初成,拳中劍勢有奔雷之勢,勢不可擋。
“掛劍式!”
拳風奔雷騰云,緊接拳化為掌,掌風反撩而上,翻云覆雨,最終掌心有雷霆迸發,由下而上,簡單直接的形成又一記殺招。
“撩劍式!”
掌雷炸響,緊接力道再收回,旋轉一身,如雷云再次緊接聚集,又是一記掌刀側劈而至。此時云天中個虛影的氣勢已經影響了風云,蒼穹風云都已是開始變得狂躁,隱約形成一把懸空劍勢。此時的孫行宇虛影便仿佛真的劍鋒所指,而所向披靡的氣勢。
“云劍式!”
……
“架劍式!”
“點劍式!”
“崩劍式!”
“截劍式!”
“抱劍式!”
“穿劍式!”
最后一擊,便是一掌探出,以靈魂之微弱力道,居然已是生生將八朵云穿透而過。
武完收勢,此時的孫行宇靈魂虛影赫然已如一派武學宗師般,渾然呈現出一股無形的勢,渾厚得令人嘆為觀止。
“小宇哥哥好棒!”薰兒連忙拍掌喝道。她的笑意從不吝嗇,肉肉甜甜的小臉上,靈秀的雙眼都瞇成兩道月牙,她朝孫行宇飛奔而來。
“不錯,僅以體術天賦的確了得,居然能以劍招化為體術,說明早已達到人劍合一的劍術至高境界。小小年紀自創武學,這份造詣更是了不得。”金猴王無支祁漫不經心的走過來道。
“但是……”
“但是什么?”薰兒急忙問道,她生怕這猴子可有什么不滿。
“但是,是很不錯,哈哈。”金猴王居然挑不出什么毛病,最后拍拍雷公嘴,口吐長舌哈哈道。
“嘻嘻,我早說過,小宇哥哥是最棒的了。”薰兒欣然的看向孫行宇虛影道。
“但,還沒完。”金猴王無支祁又是翻滾至云端半躺下,戲謔道。
薰兒聞言,立馬是跳到他面前,道:“你這猴子,快說,還有什么難題。”
“好!我一直有疑問,想來小孫子應該能夠回答才是。”金猴王無支祁還是疑惑重重道。
孫行宇靈魂再度縮小回到金猴王肩上。“猴王但說無妨。”
“之前你說戰爭不好,但是,你可有什么辦法,永久性的停止戰爭?”金猴王無支祁一問居然又是問出一道千古以來從未解決的問題。
孫行宇聞言,卻不僅沒有作難,反而輕松道:“這個問題問得好。”
“你又知道?”金猴王無支祁奇怪的瞥向孫行宇。按理說,這個問題,應該永遠也不會有人答得出來才對。
“世上有矛必有盾,有陰必有陽。所有戰爭的根源在哪里,不過是為了爭執意見,爭權,爭地,爭人,爭名奪利等等爭端。”
“那我們就來想想,如何解決內外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便能解決了戰爭的問題。”
“人為何如此好爭?那是因為全身上下,周圍所有人都有類似的,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一個國家壓榨百姓,比如全國人都吃不上飯,無法修行甚至是無法生存,當生存都得不到解決,人便只能拼了命的爭。如此,便只能犯上作亂。”
“那么這里的解決方法,就是需要國家施以仁政,而如何能確定國家上級能施仁政,能解決民眾的問題呢?那便先要確定國家的領導人是仁人。墨子大圣的《墨經》第三篇尚同中,便有清晰的記載。”
“第11篇尚同上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滋)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勞;腐費余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夫明虖(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政)長。
正長既已具,天子發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諫,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上以此為賞罰,明察以審信。
是故里長者,里之仁人也。里長發政里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其鄉長。鄉長之所是,必皆是之;鄉長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鄉長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鄉長之善行。”則鄉何說以亂哉?察鄉之所治者何也?鄉長唯能壹同鄉之義,是以鄉治也。
鄉長者,鄉之仁人也。鄉長發政鄉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國君。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國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則國何說以亂哉?察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國君唯能壹同國之義,是以國治也。
國君者,國之仁人也。國君發政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則天下何說以亂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災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溱(zhen1)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為五刑,請(誠)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網罟之有綱,所連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意思是:古時人類剛剛誕生,還沒有刑法政治的時候,人們用言語表達的意見,也因人而異。所以一人就有一種意見,兩人就有兩種意見,十人就有十種意見。人越多,他們不同的意見也就越多。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意見對而別人的意見錯,因而相互攻擊。所以在家庭內父子兄弟常因意見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離散而不能和睦相處。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藥相互殘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幫助別人;有余財者寧愿讓它腐爛,也不分給別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隱藏起來,不肯教給別人,以致天下混亂,有如禽獸一般。
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亂的原因,是由于沒有行政長官,所以(人們)就選擇賢能的人,立之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認為他的力量還不夠,因而又選擇天下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認為天下地域廣大,他們對于遠方異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別,還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劃為萬國,然后設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已立,又認為他們的力量還不夠,又在他們國內選擇一些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已經設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發布政令,說道:“你們聽到善和不善,都要報告給上面。上面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上面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上面有過失,就應該規諫,下面有好人好事,就應當廣泛地推薦給上面。是非與上面一致,而不與下面勾結,這是上面所贊賞,下面所稱譽的。假如聽到善與不善,卻不向上面報告;上面認為對的,也不認為對,上面認為錯的,也不認為錯;上面有過失不能規諫,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廣泛地向上面推薦;與下面勾結而不與上面一致,這是上面所要懲罰,也是百姓所要非議的。”上面根據這些方面來行使賞罰,就必然十分審慎、可靠。
所以里長就是這一里內的仁人。里長發布政令于里中的百姓,說道:
“聽到善和不善,必須報告給鄉長。鄉長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鄉長認為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鄉長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鄉長的好行為。”那么,鄉里怎么會說混亂呢?我們考察這一鄉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鄉長能夠統一全鄉的意見,所以鄉內就治理好了。”
鄉長是這一鄉的仁人。鄉長發布政令于鄉中百姓,說道:“聽到善和不善,必須把它報告給國君。國君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國君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國君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國君的好行為。”那么,還怎么能說國內會混亂呢?我們考察一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國君能統一國中的意見。所以國內就治理好了。
國君是這一國的仁人。國君發布政令于國中百姓,說道:“聽到善和不善,必須報告給天子。天子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天子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天子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天子的好行為。”那么,還怎么能說天下會亂呢?我們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天子能夠統一天下的意見,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與天子一致,而不知道與天一致,那么災禍還不能徹底除去。現在假如天刮大風下久雨,頻頻而至,這就是上天對那些不與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懲罰。所以墨子說:“古時圣王制定五種刑法,確實用它來治理人民,就好比絲線有紀(絲頭的總束)、網罟有綱一樣,是用來收緊那些不與上面意見一致的老百姓的。”
”簡單的說,國家由下而上,小到一里里長,必須是一里內人民大多數人認可仁和,敬佩之人,這樣大家共同推舉而出的。再到一鄉鄉長,最大到一國國君,也是高層領導共同推舉而出。層層遞進,形成一座規則而不倒的金字塔大山。這樣一來,就不怕所產生的君主是個不仁之君。然后,又層層收集民間意見,到國君手里就形成了大多數人的意見,如此統一之下,最終以國君發號政令便是大多數人的意見,如此便可說服天下,安撫天下,也能號令天下。這就是推舉制。“
(https://www.dzxsw.cc/book/53438680/3055637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