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蠹魚問卦-壹
這年霜降,丹州城里,家家戶戶都在吃柿子,這個習俗已經持續了六十年了。相傳六十年前,有一位年輕人,在柿子里吃出了一顆紅玉。
這位年輕人也因此改變困境,再后來這位年輕人不見了蹤跡。所有人都知道這回事兒,也堅信有這回事兒。
有人說,他帶著紅玉離開了這里,去了另外一座城。也有人說,他不想被人注意,于是換了名姓,隱居在了這里。又有人說,他被人嫉妒,搶走紅玉時將他殺害。還有人說,那顆紅玉是顆不祥,他還未來得及去換錢,就意外身亡。更有人說,是賣柿子的人故意編造……
無論是哪種說法,這里的人只信紅玉即是財富,至于吉兇禍福,沒有人關心……
丹州城有一位喚名白興的老人,今年九十七歲高壽,是這里的富人。這白興早對家人講過,自己將活九十七歲,眾人聽了就聽了,沒曾想今年正是九十七歲這年。
白太爺是這丹州城內的大善人,從來沒有人想要過加害過他。即便有人圖財害命,也總能逢兇化吉。就連白太爺也經常自己調侃,不知道這輩子該怎么收場?
三十七年前,白興立下了一條家規。每年霜降之際,將地窖內儲存的柿子酒分于丹城人。
這丹州城內,大大小小的縣、鄉、村,總達到了十三萬人口,每人一壇,便是十三萬壇,可見白家殷實。白家年年行家規,年年分酒,三十七年從未間斷。
這白家的白興,起初靠販賣柿子起家,置辦了家產,如今坐擁丹州城七千畝柿園。
現在的白興已經不再過問家事,全部交給了兒孫打理,自己一人搬到了一處柿林居住。這其中一處柿林,位于丹州城外的丹山山腳下。
柿林內有一座小院,除了白太爺外,還有兩名仆人照顧飲食起居。
這一日,白太爺披著裘衣,握著手爐,在園林散步。一棵粗大的柿子樹前放置有一把搖椅,白興常來此歇坐。白興見樹上的柿子碩大而紅,于是伸手摘了一個下來,咬到嘴里卻還是澀的。
這片園林原本是白興舊居,而這棵粗大的柿子樹至今生長在院子里,如今已有百余年,白興對這棵百年柿子樹極其珍惜。
白家管家白察,急匆匆的從外跑到了白太爺面前,言道:“太爺,丹山廣果寺的大和尚,昨夜圓寂了。”
白太爺聽后一愣。
白察繼續言道:“聽寺里的僧人說,昨夜寮院起火,燒毀了大片房屋。可是昨夜并沒有見山上有火光。”
白太爺言道:“我知道了,那老和尚有些修行,就是性子怪。何時火葬,我去送他一程。”
白察回道:“回太爺,聽僧人們說,老和尚圓寂前交代,圓寂后行坐缸。并囑咐弟子們,如果廣果寺得以香火傳承,可七十年開缸一次。”
白太爺聽后也有些驚訝,言道:“這老和尚,臨了還整這么一出。那廣果寺二代弟子全部被他轟出山門,那些僧人要么去云游,要么接管了其他山里的寺廟,要么干脆還俗。如今山上除了老和尚,只有一群三代弟子。你可聽說,老和尚的衣缽傳給了哪個?”
白察搖了搖頭,言道:“這倒沒有聽他們提起過,應該是三代弟子。”
白太爺又咬了一口澀柿子,強咽了下去,言道:“那坐缸儀式就不去了。叫人多送些香油錢。”
白察領了吩咐,便轉身離去。
白太爺看著柿子樹,言道:“今年的柿子怕是會澀了。”
慌數日,白興拄著一根拐杖出門,獨自前往廣果寺,另一只手拿著一塊粗布,里面包著兩個柿子。
丹山,廣果寺,在六十年前,翻修了一遍。從一座三間小廟子,蓋到了如今的大廳大院,當時出資的正是白興。
廣果寺的老和尚,法號善修,行苦修,年輕時拜山途徑此處,不幸害了一場大病,便在廣果寺修養。那時,廣果寺原來有一位老和尚,法號乾鳴。
這一日,乾鳴長老食齋時,突然開口囑咐善修和尚,食畢齋飯,前往禪房有要事相告。乾鳴長老食畢,歸舍。
片刻,善修和尚進了禪房。
乾鳴長老言道:“這廣果寺是個小院寺,一間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東西兩面墻前也擺了香案,又分別供有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一間是藏經閣,里面是多年來積攢的經書。老衲初來此處時,便為本地人作一些經懺,算是積了一些香客。還有就是這間休息的禪房,以及一些四時衣物。以后這廣果寺便由你接管。”
善修問道:“長老,可曾有徒子徒孫,接你的衣缽?”
乾鳴長老言道:“有兩個徒弟,一個,在星州星山上講法,做了那里的大和尚,算是個禪師了。二個,做了行腳僧,如今也無甚消息。我修懺法,這兩個弟子哪個也沒有繼衣缽。”
善修問道:“我自角州而來,那里倒是個大興懺法的地方,長老何不去那里找個接衣缽的人?”
乾鳴長老言道:“這個廟子只有老衲一人,這一走不知又要荒廢多久。老衲今年一百一十七歲,走不了多里路,拜不了幾座山。佛祖慈閔,引你到了這座廟子。”
善修答道:“廟子我可以接,但長老的衣缽我不接。我因見角州大興懺法,其盛極其奢靡,如今的懺法風氣大變。更有一些頑徒之輩,剃了光頭,披了衲衣,混跡于香會之中,從中牟取私利。那些假僧尼借著佛家的名號,干些欺男霸女的勾當。還有更加荒唐,我曾到山下寺里掛單,親眼見了監寺,雇傭了一群假僧人,擴充法會。我便自那時起,離開了角州,做了行腳僧,修頭陀行。”
善修繼續言道:“長老,丹州的懺法是什么風氣我不知,但長老也是老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為何持懺法?”
乾鳴長老言道:“這外人見山上有座廟子,不知山門里面的事,縱是有心皈依,但免不了有些顧及。最終在山門外,思量再三便回家去了。這懺法,一是為生者,二是為亡者。殊不知眾生為先亡作懺,先亡只受七分之一,七分之六生者自得。丹山上的廟子雖小,作一次法會,避免不了耗費金銀錢財。既如此,幾十年來也未間斷過。香客捐贈錢物,全部用來作法會。一是使眾生與佛家結緣,大開三門,人人皆可入三門。二是為眾消罪滅災,濟度亡靈。三是為眾生修旃檀隨喜功德。”
善修和尚問道:“我接管廟子之后,依舊行我法門,不做經懺。”
乾鳴長老言道:“眼下便是水陸法會的時日,前些日,當地的財主白興,送來了一些香火錢。這大會殊勝,為水陸空三界眾生超度。白施主善財,得以如期舉辦。此事是我事先答允,圓寂后便由你來主持。藏經閣里有一本重新抄寫的《梁皇寶懺》,廟子小,你一人便在大殿設外壇,與前來居士共做法會。這也算是我一脈法門的衣缽了,這衣缽就交于你,他日機緣,你再傳與他人。”
乾鳴長老話罷圓寂,丹山之上一道霞光沖天,善修和尚見狀便安排了火化事宜。
(https://www.dzxsw.cc/book/53358305/36366028.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