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不出賀芳亭、邵沉鋒所料,響應他們的人果然越來越多。
但主要集中在北邊。
具體點說,是鎮北軍所經之地。
收編了齊劍隆帶來的朝廷降兵降將后,鎮北軍擴充到了三十五萬。
其實還能更多,但邵沉鋒只想要精兵,朝廷軍中老的、弱的、殘的,都給了路費和糧食,打發回鄉。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感謝一個人,當朝首輔鄭增華。
他真是位籌糧餉的高手,去年給鎮北軍籌,今年給朝廷軍籌,都圓圓滿滿地完成了任務。
并且,鄭增華為朝廷軍籌糧餉,是按照褚中軒和齊劍隆的要求,沖著朝廷軍殺到北安城、與邵沉鋒僵持良久的預算而去,結果止步于梨松原,連五柳關都未到。
因此還剩下許多,夠這三十五萬大軍吃用幾個月。
也正是因為有充足的糧餉,邵沉鋒才能這么大方。
如賀芳亭那檄文所言,沿途絕不驚擾地方,對士庶百姓更是秋毫無犯。
那一帶的人們先還驚慌,后來發現鎮北軍說到做到,軍紀嚴明,令行禁止,也就不怎么怕了。
漸漸的,還敢跟上去圍觀。
一位私塾老先生嘆道,“真乃王師風范!”
這話慢慢傳開,成了對鎮北軍的最高贊譽。
要知道,不久之前,齊劍隆才率大軍途經這些城鎮村莊,他也曾下令不許擾民,但各種事故還是層出不窮。
偷雞摸狗都算小事,還有士卒趁夜跑入百姓家搶錢搶糧,甚至強占民女,傷人性命。
齊劍隆根本管不住,后來也就不管了。
百姓告到官府,官府派人找齊劍隆,他通通不見,傳話出來,自己奉皇命平叛,責任重大,哪有空理會這些雞毛蒜皮的瑣碎。
受害的人家只能自認倒霉。
凡事就怕比較,一比較,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明明朝廷軍才是王師,鎮北軍還是反賊,可在這一帶的百姓心中,兩者剛好反過來。
不知道誰起的頭,士紳們相約著犒勞鎮北軍。
送來很多牛羊米糧,還慷慨陳詞,對邵沉鋒和賀芳亭各種贊揚。
一時之間,竟然有了簞食壺漿的架勢。
鎮北軍無比驕傲,昂首挺胸,感覺自己確實是王師。
這些地方的官府,幾乎全部聞風而跪。
不跪不行,鎮北王有大軍三十五萬,他們拿什么抵抗?
也別怪他們沒骨氣、不忠義,大家都是讀書人,看得懂賀王妃親自撰寫的那篇檄文。
如果褚氏父子真的做了那些事,江山確實應該讓給邵家。
畢竟那是太祖的誓言,也是太祖的承諾。
違誓的后果,就是江山易主,邵氏為尊。
而以大家私底下猜測,褚氏父子做過那些事的可能性很高。
......這父子倆真是壞透了。
侍奉這樣的君王,后人對他們的評價定然是奸佞之臣,或者無能之臣,不會有好話。
所以他們并沒有背叛朝廷,他們只是遵從太祖的意愿。
應天命,正朝綱!
賀王妃這六個字說到他們心坎上。
當然了,如果鎮北王沒有打敗齊劍隆,麾下沒有三十五萬將士,大家也不會投得那么快。
眾多官府主動投誠,邵沉鋒欣然納之。
個別不投的,鎮北軍輕易攻破城門,進城后并不殺人。
城中官民,想逃的,讓他們逃,不過不能往北,只能往南,嘴硬敢罵邵沉鋒和賀芳亭的,關進大牢罰做苦役。
如此行了一個多月,“為天下百姓討褚氏父子檄”傳遍各地,這樣的大事,小民們本無資格談論,但賀王妃號召天下有識之士共襄盛舉,又在以前的文書中,請天下君子評判先帝褚滄陽是否違誓,就仿佛給了大家某種資格,因此各抒己見,沸沸揚揚。
議論到后來,很多人覺得先帝違了誓,江山該姓邵。
在位的新皇帝褚中軒殘暴不仁,那還是其次,主要是從先帝那兒,這皇位就不正了。
也有人認為,不管褚氏父子做了多少錯事,他們始終是君,邵家始終是臣,造反就是不對,太祖的本意也不是拱手讓江山,而是約束后人,不能以此為江山易主的依據。
兩派爭論不下。
但這些問題能被人鄭重討論,對鎮北王府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邵沉鋒聞報,對賀芳亭感嘆道,“王妃娘娘一道檄文,不亞于百萬兵。”
賀芳亭:“王爺過譽了。”
邵沉鋒:“王妃謙虛了。”
賀芳亭笑道,“非我之功,你我走的是正途,自有大儒為我們辯經。”
邵沉鋒:“還要什么大儒,有你足夠!”
賀芳亭掩唇而笑,過了會兒又道,“若不是你打敗齊劍隆,再好的檄文也無用。”
陳琳為袁紹寫的討曹檄文,為史上名篇,但袁紹沒贏。
駱賓王為徐敬業寫的討武曌檄,也為后人傳誦,然而徐敬業也沒贏。
邵沉鋒握住她的手,目光深邃如海,“所以你我二人,乃是天造地設一對佳偶!”
(https://www.dzxsw.cc/book/53326316/1610863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