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統治的藝術!多謝相助!
自古至今,儒家思想與君權的關系便十分復雜。
儒家尚“禮”。
對維護君主專制十分有利。
但其中也不缺少對君主的制約之意。
一直到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和“大一統”之說。
實際上是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極大的改良,使其對君主制的維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
這樣的改動讓統治者十分滿意,然后,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可此前的儒家八派,并沒有消失。
儒家內部不同的思想爭論,還在繼續。
圣人說過很多話,可該怎么解釋,卻是一件很值得商榷的事情。
“代圣立言”,一直都是天下讀書人的至高追求。
如何駕馭儒家,使其為自己所用,也始終是歷代君主必修的功課。
朱允熥此前并沒有想過太多。
他勸方孝孺去講課,去開儒家新學,只是為自己未來的改革做好思想建設,鋪平道路。
可這次,齊泰和黃子澄的事情,給了他啟發。
黃子澄關在刑部大牢,層層防護,守衛森嚴。
按理來說,是絕無可能接觸無關外人的。
然而,齊泰竟然能自由出入,與黃子澄密謀,寫出這么多陷害別人的供詞。
為黃子澄和齊泰提供方便的人,便絕不是一個兩個官員,而是許多人一起聯手。
對掌權者而言,下面的人聯手欺瞞自己,是非常危險征兆。
這時候的朱允熥,突然意識到一件事。
自程朱理學以來,儒家對人們的思想禁錮,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按理來說,此時的朝堂,應該是最穩定的。
因為大臣們的思想和認知空前統一。
但實際情況剛好相反。
在歷史上,有明一代,東林黨爭不斷,儒家讀書人與皇權的矛盾不斷激化,難以平息。
后世的皇帝又不得不放出司禮監,重用廠衛來對讀書人進行制衡。
最終搞得朝堂烏煙瘴氣,大明走向衰敗。
明實亡于黨爭!
簡單的幾個字,卻是非常沉痛的歷史教訓。
為什么統一了思想認知的大明,反而黨爭更加厲害了呢?
因為沒有了外部的矛盾,內部矛盾就無法轉移。
讀書人都成了同一派別,那就變成了他們集體與皇帝斗……長此以往,不亡才怪。
所以,讓思想派別有不同,有割裂,表面上看起來,會造成混亂……
但實際上,放到長期的角度,對統治穩定而言,反而是有利的。
正如后世社會也有左派和右派之爭一樣。
如果內部沒有斗爭,那大家就會將矛頭一齊對準最高統治者。
君主要讓儒家治天下,就需要儒家內部保持分裂。
太監是皇權的化身,扶持太監去和讀書人斗,等于皇帝親自下場。
這對于統治來說,實際上是非常不明智的。
最高統治者不應在這樣的爭斗中下場,而應該做一名旁觀者,看著下面的人斗,并隨時加以引導。
這就是統治的藝術。
誠如楊士奇而言,對一名帝王而言,他是沒有政敵的。
因為任何一名站出來公開對抗帝王的人,都會被權力無情的碾壓。
但大權在握的帝王,真的能為所欲為,按自己心中所想去施政嗎?
并不能!
歷史上,掌握大權的帝王多得數不清。
然而,能完全按自己意志施政的,少之又少。
帝王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制肘和約束。
即便是一代雄主,都不例外。
因為帝王要以一人之力,掌握整個國家機器,整握整個統治階層。
尋常人面對國家機器和統治階層,渺小如塵埃,也不會幻想去掌控,只能順勢而為。
帝王當然不一樣。
可帝王要承擔的使命和責任也不一樣。
以一己之力,推動國家機器運轉,改變歷史發展的軌跡,這是尋常人不敢想象的事情。
在大勢面前,任何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塵埃。
可帝王偏偏又是這股力量的掌控者。
力是相互的。
帝王掌控的力量越大,受到的反作用力也越大。
帝王必須要有極其高超的統治藝術,才能掌握國家機器,控制龐大的統治階層,才能統治好這個國家。
否則,他就會被權力反噬。
實際上,一般的帝王,盡管身為最高統治者,但他能改變的事情,其實是很少的。
他必須按照統治階層的集體意志去行事。
而不是自己心中的想法。
只有極少數的雄主,才能做一些改變。
朱允熥要在根本上改造大明,注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什么一聲令下,天下莫敢不從,想咋樣就咋樣,這顯然是小孩子幼稚的幻想。
實際上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才是現實。
一個命令如果不符合統治階層的利益,即使在重壓之下強行推下去,也多半會在執行的過程中,變得面目全非,好事辦成壞事,完全脫離最初的設想,最后不得不終止,或者不了了之。
類似的例子,自古至今,比比皆是。
方孝孺的另一個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讓天下讀書人吵起來!
理念不同,政見不合,他們就無法走到一起,共同對抗皇權。
讓他們吵起來,皇權才能居中協調,借力打力,更好的駕馭他們,實現自己心中的想法。
做一名帝王,可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如果只是循規蹈矩的話。
但若想改變天下,那便很難很難。
每一步都必須小心謹慎。
……
看著眼前狂笑的齊泰,朱允熥也笑了起來。
“無論狂怒并不能改變什么,說起來,本宮還得感謝你的相助!
齊泰的笑聲戛然而止,他愣愣地盯著眼前之人。
朱允熥揚了揚手中的供詞供狀道:“若不是你和黃子澄費盡心血,寫這么多東西,我又怎么會知道,原來朝中竟然有如此之大的漏洞呢?”
“又如何可以用它來收買人心呢?”
“以后滿朝文官皆向我投誠,從此效忠本宮,這一切還得謝謝你和黃子澄啊!
齊泰忽然想起了什么,臉色不由得大變。
陷害朱允熥不成,這些供狀,便成了刺向他自己的刀。
這不重要。
他也不在乎。
但恐怕遠不止如此。
心念飛轉,只聽朱允熥喝道:“齊泰已交待罪狀,將三法司都重新請進來吧!
說完,他又令人拿來布條,將齊泰的嘴巴綁住,使其無法再發出聲音。
不一會兒,楊靖、袁泰、周志清三人趕來。
“參見太孫殿下!
三人一邊行禮,一邊觀察著旁邊的齊泰。
不知道此人究竟和太孫殿下說了一些什么,更不解太孫殿下為何會將他的嘴巴也綁住。
朱允熥當著他們的面,將齊泰上交的供狀拿到手中翻了翻,隨后放到一邊,道:
“黃子澄一案,牽涉甚大,這段時間以來,三位大人審理此案,克盡職守,勤勉不息,本宮都看在眼里,你們辛苦了。”
“如今,齊泰已經自首認罪,并交待了所有與他們兩人相勾結的黨羽。”
“他說自己愿意說服黃子澄,讓其交待罪狀。”
“本宮現在著人去刑部將黃子澄提出來!
“此案至此已水落石出,可以結案了!
齊泰的瞳孔頓時微微縮了縮。
按理來說,朱允熥發現了自己與黃子澄陰謀,應該將這些編造出來的假供狀全部銷毀。
將三法司拿下問罪。
因為很顯然,他與黃子澄能相互勾結,他能隨便出入守衛森嚴的刑部大牢,必定離不開審理此案的三法司等相關官員相助。
就算三法司沒有直接參與,身為長官,也難逃失職之罪。
然而,朱允熥居然裝著若無其事,不僅不治三法司的罪,反而對三人言語嘉獎,這便讓齊泰完全看不懂了。
有陰謀,一定有陰謀。
可究竟是什么陰謀呢?
他想要說點什么,然而,嘴巴被布條塞住,啥都說不出來。
楊靖,袁泰,周志清等三人,明顯深感意外。
就在剛剛,太孫殿下還和他們說,必須要對黃子澄案進行深挖。
為何見了齊泰之后,卻突然要結案了呢?
三人并不清楚發生了什么,只能領命。
朱允熥又道:“齊泰所交待的漢奸反賊眾多,要全部捉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防止這些人狗急跳墻,本宮決定,從即日起,金陵所有大小官員,沒有本宮的特許,一律不得出城。”
“調三旅新軍進城戒備,以防不測!
如今,除了朱能和張輔所帶走的六千新軍外,大明軍事學院又訓練并裝備了十旅新軍。
每旅皆是三千人,共計三萬人。
其中有一萬二千是海軍。
余下一萬八千則是陸軍。
這三萬人是朱允熥的絕對嫡系,對他忠心不二。
此時調新軍進城,足見事態嚴重。
齊泰滿臉不可置信之色。
難道朱允熥瘋了,要趁這個機會,將自己和黃子澄所污陷的官員,全殺了嗎?
不。
這不可能。
雖然此前老朱幾次興起大案,殺了數不清的官員。
但朝堂的穩定,老朱還是十分注意維護的。
比如說,空印案所殺的官員,便是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員。
主要官員未殺,衙門便可以迅速重建。
而且,老朱之前殺的還只是文官。
可齊泰呈交的供狀,涉及到滿朝幾乎所有的文武官員。
朱允熥又沒有發瘋,怎么可能將這些人都殺了呢?
然而,他明明識破了自己的謀劃,卻仍拿著本應是燙手山芋的供狀,不將它們銷毀,反而擺出一幅要據此拿人的架勢,究竟意欲何為呢?
齊泰怎么想也想不通。
很快,黃子澄也被從刑部大牢中提出來,關進了東宮,與齊泰關在一起。
而此時的金陵城,隨著新軍進城戒嚴,已是到處風聲鶴戾。
齊泰及黃子澄招供的消息,傳遍了大街小巷。
……
(https://www.dzxsw.cc/book/50244857/2103374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