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虛擬世界
三天,人類靜閉的極限。
1954年,心理學家貝克斯頓(W.H.Bexton)、赫倫(W Heron)和斯科特(T.H.Seott)在加拿大的麥克吉爾大學實驗室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感覺剝奪實驗。讓實驗對象的學生戴上塑料眼鏡,減少圖形視覺;戴上限制觸覺的紙制手套、袖套,減少受試者的行動;加強室內(nèi)隔音減少聽覺,用空氣調(diào)節(jié)器發(fā)出單調(diào)的嗡嗡聲。第四天,在這種缺乏刺激的環(huán)境中,受試者開始出現(xiàn)注意力渙散,行動嚴重失調(diào),對疼痛敏感并產(chǎn)生幻覺的現(xiàn)象。
夕陽還沒完全落下,遍布在城市街頭的霓虹燈便迫不及待地亮起,五顏六色的光影填充著每一處黑暗,五花八門的全息影像搶占著每一處空間,重塑著高樓大廈、大街小巷的形態(tài),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浮現(xiàn)在了人們的眼前,拼命吸引著路人的注意。在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嘈雜中,人潮如過眼煙云般在現(xiàn)實與幻影中機械地攢動著。
“老板,這個怎么賣?”在一個閃爍著星光點點的路邊攤上,坐著一位老頭,低著頭,不斷刷著眼前的訂單頁,一個大大的“0”顯示在顯眼的位置上。老頭對著投影中浮現(xiàn)的人像默默祈禱著:“平臺大佬,行行好、可憐可憐我,讓我爆單吧……”“老板,請問……”“去去去,沒看我忙著嗎?”老頭不耐煩地揮著揮手驅(qū)趕道。
“媽,前面有人摔倒了。”一位時不時哈哈大笑的婦女,牽著小孩的手,依舊隨波逐流著,絲毫沒在意到小孩的呼叫,也沒有注意到身邊的變化,依舊沉浸在自己的虛擬世界里,習慣性地牽著小孩的手消失在人潮里。
“先生,目的地到了。”隨著系統(tǒng)聲響起,男人回過了神,打量著車外。望見了記憶里那個熟悉的全息投影門面,習慣性地下了車,走了進去,向低著頭的朋友們打了聲招呼:“到了。”“來了。”“好。”一聲應(yīng)和后,大家又不約而同地低下了頭,沉浸到各自的虛擬世界里,各玩各的。
“哇!我上熱搜榜啦!”一個衣著時尚的妙齡少女興奮地抬起頭歡呼著,隨著聲音淹沒在嘈雜的環(huán)境里,沒有一絲回響,妙齡少女收起興奮的表情,沒趣地低下了頭,再次回到了熱鬧的虛擬世界互動了起來,沉浸在數(shù)值不斷飆升的快感中,再次綻放出了笑容。
戴上耳機,從隔絕外界的嘈雜喧囂到沉浸耳內(nèi)的溫言軟語;戴上眼鏡,從阻擋陽光的烈日杲杲到沉迷變幻的流光溢彩。從喧嘩的夜市回到寂靜的臥室,是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讓人們不愿歸來,還是虛擬的黃粱一夢讓人們不愿離去?在把現(xiàn)實丟進潛意識后,人們仿佛生活在了意識的虛幻里。
1969年,M國防部建立了Arpanet網(wǎng)。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被錄入到互聯(lián)網(wǎng),20世紀80年代,信息爆炸被定義了出來,爆炸所形成的黑洞,將越來越多的設(shè)備、信息和人吞噬進了這個虛擬世界。
人類的感覺在虛擬化中,被分離、扭曲、再重構(gòu)。而現(xiàn)實中,一具具軀殼,宛如行尸走肉,靈魂正在被虛擬世界一點一點吞噬殆盡。
(https://www.dzxsw.cc/book/48699688/3814400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