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辯論1
文華殿的是皇孫們讀書的地方,中央被一道帷幕隔開,男女不同席。
正殿位于中央,四處由短墻和回廊相連,形成了一個典雅安靜庭院,同時四周又種植著各類花草,在綠植掩映下,春意盎然,寂靜安謐,用來讀書是再過不好的地方了。
他們入內之后先是向裴太傅行禮,大梁自古便有著尊師重道的傳統,所以即使貴如皇孫,也必須對眼前的身著褐色長袍的人以師傅之禮相敬,在得到對方點頭示意之下,方可入座。
皇孫們五歲入學,首先由皇上選定黃道吉日,然后用朱砂開智,最后正式入讀國子監。
他們先是從簡單的《三字經》、《千字文》學起,一邊學識字,一邊學句讀;然后學《四書》;再學《五經》;進而學《帝鑒》《資治通鑒》等。
而到了如今的年歲,裴太傅又加了一項功課,那便是辨學。
由太傅出題,然后皇孫們回答,出題的范圍并不固定,其內容刁鉆到,即使是狀元郎來了都回答不上來他問題。
再加之裴太傅素以嚴苛著稱,在這個問題上若是出了差錯,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打手心伺候。
裴太傅手上的板子可不是普通的板子,它可是由皇上親賜的“靜鞭”,為的就是專門用來教育不聽話的皇子皇孫,具有懲戒的效果。
一板子打下來,輕則紅腫,重則皮開肉綻。
前些日子,太傅留下了題目,如今便輪到他們交答案的日子了。
宇文瑤低著頭,一臉難為情的將寫滿字的宣紙從下面拿上來,她輕嘆了一口氣,總之是十分不情愿的樣子將東西交了上去。
待眾人都將答案呈至太傅裴行簡面前之后,他摸了一把自己的胡須,然后仔細的閱覽了起來。
而這個時候,底下的人也不敢閑著,他們紛紛拿著書開始溫習起來,至少是在曲婉眼中是這樣的。
今日辨學開展的不似之前那般順利,雖然臺上之人一言不發,但是從他臉上的表情來看便知他對于他們剛剛交上去的答案并不滿意。
過了片刻之后,他從一堆宣紙中間抽出一張,然后將目光落到帷幕右第三排的人身上。
“將你的文章念給大家聽聽。”
“是!”那人起身開口答道。
因為是隔著帷幕的原因,曲婉只是看見一道人影站了起來,但是并不能分辨那人是誰,知道他聲音透過帷幕傳到她的耳中,猶如寒冬冰雪,當頭潑下,讓她直接愣住。
她永遠不會忘記這個聲音,這個曾經口口聲聲說愛她,最后卻將她殘忍拋棄的人。
他的存在對于曲婉而言就像是一塊血淋淋的傷口,即使后面這個地方重新長出了血肉,但是只要一聽到他的名字,當年那些她受過的屈辱,被踐踏的尊嚴,都會一幕幕的浮現在她的眼前,就像是被燒的通紅的烙鐵將她的傷口重新撕開。
在座的人沒有一個人察覺到她的異樣,因為大家都將注意力放到正在說話的宇文然身上。
當初太傅留下的問題是如何看待孟子口中的王道和韓非子所奉行的霸道。
這個題目看似簡單,卻是暗含深意,因為他們選擇的思想,日后必定會被其影響。
所以這看似是一個問題,實則是對于他們以后選擇人生的一種試探。
宇文然答:“霸道雖由韓非子提出,但是早在秦國時期便被商鞅提及,雖然當時商鞅被五馬分尸,但是由他所推行的變法卻讓秦國一躍成為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因此后面的秦王才能一統六國。”
“正所謂:人主,天下利勢也,然不能自安也,安之必將以道也。王者頒布吏法,下者執行遵守,只有這樣才能使人人臣服,百姓安居樂業。”
太傅沒有否認他的答案,而是環視一周之后,問道:“還有人有不同的答案嗎?”
眾人皆是低頭一陣沉默,生怕被點到自己,而這個時候曲婉卻站了起來。
她道:“我雖不知太傅留下的題目是何,但是對于剛才的話,我有幾點要做反駁。”
裴太傅看著眼前陌生的少女,眼里閃過一絲疑惑,雖然知道她是剛剛被選中作為平陽郡主伴讀的曲家嫡女,但是沒曾想第一天入學,她便如此大膽,連題目不知道是什么,便敢站出來反駁。
一般膽大的人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頭腦簡單,不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二是她的能力早就超過了在場的眾人,自然是內心不懼。
而見站在自己眼前的曲婉一副波瀾不驚的成熟模樣,裴太傅選擇給她一個機會。
在得到裴太傅的示意之后,曲婉緩緩開口:“之前世子提到秦王憑借商鞅變法而獲得強大的國力,以至于后面一舉滅了六國。可是卻不知強大的秦國只存在短短十四年便被推翻。”
“始皇想萬世傳承的皇位最后僅傳到秦二世,眾人皆說是劉邦奪了他的天下,可是太史公司馬遷卻在《史記》所言:天下亡秦端,始于陳勝發難。而陳勝吳廣之所以揭竿起義,不就是因為秦王的暴政,導致底層百姓困苦不安,因此才想著翻了這個天下嗎?”
“他在即位之后仍推行嚴明的法吏,為了讓自己的權力不斷的得到加強,他愈加放肆的壓榨百姓,不斷征收苛捐雜稅,但是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他到處大興修建宮殿,使人們發出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嘆,難道這就是世子口中的清明盛世嗎?”
“至于你口中的霸道,想必是世子久居高堂,未曾親身體驗過民間疾苦吧?”
曲婉每問出一個問題,宇文然的臉色便陰沉一分,他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被一個小丫頭懟到說不出話來。
然而曲婉卻只是剛剛發力,見對方沉默,她接著又說:“我曾親眼目睹百姓流離失所,人們易子而食。”
“一道簡單的吏法頒布下去,世子可曾想過這其中會有多少的牽扯?就拿皇宮里最平常的炭火來說,先是由戶部下令,各農戶除租賦之外,另征瑞炭千斤。”
“這瑞炭的燒制過程十分復雜,稍有瑕疵,便被駁回另制,每當冬天,當地的人便民不聊生,當地義士上書朝廷,卻被一些心懷不軌的人攔下,導致義士全家被謀害,這在世子看來可能是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卻是十幾條白白犧牲的生命。”
這原本是一場可以掩蓋下去的事情,可是沒承想當地的老百姓感念義士的義舉,最后竟然紛紛罷工,導致那年冬天皇城因炭火不足而硬生生的挨凍了幾日。
也正因如此,這件事情才傳到皇上耳中,最后皇上下令徹查此事,不僅替義士平反,還免去了當地的賦稅。
坐在這里的眾人只記得有一年的冬天很冷,但是對于背后的原因,他們卻是一無所知,或許有的人知道,但是他們也不會在意。
他們生來便享受著榮華富貴,他們的存在就如同那皇城里高高的城墻,需要讓人拼命踮起腳尖卻仰望。
曲婉這番話讓一眾人都沉默了,大殿的氣氛十分安靜,只聽曲婉又說:“孟子曾言若能使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見儒家教義一直奉行的是以仁政為主的王道。”
“所謂王道,其重點便是在于愛民,若是為政者只顧自己的權力,全然不管百姓的死活,即使哪怕功比始皇,最后的結局也不只過是二世而忘。”
“為民者當忠君愛國,同樣為君者也要仁政愛民!”
(https://www.dzxsw.cc/book/45552856/2948972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