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中毒,稚奴受驚四
——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太子李承乾,于禁苑行宮筵席之上誤食污物,大病嘔血。太宗與長孫太后驚憂,乃一改素不信佛道之行,召道士秦英入內,為太子祝禱。
……
此刻,已是四更半。
禁苑行宮中,長孫皇后內寢。
平日里,二更就已然睡下的晉王李治,此刻卻木著一張小臉兒,呆愣愣地坐在放滿了花瓣的檀香木浴盆里,任著滿臉悲傷的母親長孫皇后,含淚清洗著自己被毒血沾污的身體。
一邊立著,眼圈兒紅了一半的,正是太宗四子,稚奴的四哥青雀。此刻,他拳頭捏緊了又放松,放松了又捏緊。一張圓潤可愛的臉,也扭曲得不像樣子。
“……母后,難道你便信了那李愔詭辯么?!那連自己同母兄長都要陷害一番的畜牲,你怎么能信他?父皇又怎么能信他!?什么叫受人指使……若不是他起了害大哥的心思,誰又能指使他得動!?稚奴只是個三歲的孩子,若非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如何編得出這般對話與所見?!母后!你便不信誰,也不能不信稚奴啊!”
“母后從來沒有說過,不信稚奴的話。”長孫皇后淡道。
青雀凄厲一喊,下跪道:
“母后……既然您信稚奴,又為何這般?
難道……難道母后,都到了這個份兒上,您還要寬容那畜牲不成?!
母后!青雀知母后向來不欲與人為惡。可您也說過,需得先自保,方可再為善啊!
您便是不看大哥被傷成這樣,也得看看稚奴……稚奴被嚇成了什么樣子?
母后,稚奴從出生到現在,便是你與父皇親自帶著捧著,大哥與青雀親自抱著扯著,再不舍得驚他一星半點兒。連舅舅也……也是將他擋在這些事情之外,再不欲叫他瞧見一星半點,可今日……
母后……您平日里最尊舅舅,連舅舅的話,您都不愿意聽了么?!
母后……您如何能夠這般啊……”
說到最后,青雀已然淚如雨下。
他再聰明,終究還只是個孩子,看著自己兄弟一夕之間,一傷一傻,如何能忍?
長孫皇后卻很平靜,只是拭干了眼淚,清洗干凈了稚奴,又拿了花言奉上衣物,親與稚奴換上,抱在懷中輕輕拍撫之后才道:
“青雀,母后的話你不聽了么?”
青雀垂頭,泣道:“青雀不敢。”
“那便起來。
你是你父皇的孩兒,大唐的皇子。便是在母后面前,也不能這般動不動就跪!
叫人看了瞧不起。”
“母后……這都什么時候了……”
“正是這般時候,咱們母子,才需得做出個堅強樣子來。否則,誰替你大哥尋了公道正義,又怎么替稚奴找回清白名聲?”
長孫皇后淡然上前,伸手扶了青雀道:“起來,隨母后一起,去見見你父皇和舅舅。”
長孫皇后懷抱稚奴,牽了青雀入得行宮之中議政房時,太宗正陰沉著一張臉,與分自坐在席位上的高士廉、長孫無忌、房玄齡、禇遂良、魏征、韋挺六人議事。
一見長孫皇后朝服鳳冠,抱子攜兒而入,便臉色一柔,起身迎上前,先是抱了依然一臉呆滯的稚奴來看,又嘆息一聲,才半扶半擁著愛妻肩膀,緩緩行至君位坐下,且又平了幾位起身行禮的舅父高士廉,與妻舅長孫無忌,一眾老臣們身等,令他們坐下。
“梓童,你怎么不好好休息,卻這般來……”
太宗想了半日,卻不知該如何是好,只得說了這么一句不咸不淡的。又看看懷中愛子木然的臉色,心下大痛,眼眶也微微發紅。
長孫皇后強打精神,笑道:“臣妾若是不來,只怕陛下便要將那無辜殺子的名號,擔在身上了。”
聞得長孫皇后此言,青雀如何且不說,下面幾個老臣們便一個個憤憤然起來。
“皇后娘娘!老臣房玄齡,有一事請奏,不知娘娘可準否。”面如冠玉,須美如絲的房公,頭一個便出來行了大禮。
長孫皇后道:“本宮最喜聽得房相有奏四字,請。”
“娘娘,臣等一眾,自秦王府便追隨陛下,自然比外邊那些只聞娘娘賢名的人,多知道娘娘一些。所以,臣等亦知,今日娘娘前來,必然是要為那梁王母子求情。
然而娘娘,您雖為大唐之母,統領六宮事宜,又是德言容功,無一不堪當世之表,可恕臣直言。娘娘此行,卻是不該。”
長孫皇后笑道:“為何不該?”
“娘娘,雖然太子殿下為您親生,此事又涉及晉王殿下,于情于理,您都理當有所意見。然以娘娘仁德,如此大事,如今前來,必然是要求陛下饒過梁王母子性命。
娘娘,臣以為此事不可!一來,太子殿下乃國之儲君,梁王此舉,已然是謀逆之罪,確鑿無誤,連他本人,也供認不諱。娘娘實在不必憐這等行如此**不如惡行之徒。
二來,娘娘,你如此做,若太子殿下日后醒來,只怕也要對娘娘您心生不滿,只覺得您過于寬容了。
三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李諳此行,已然犯下死罪,娘娘若執意求情,只怕反而是有無視綱常法紀之疑啊!”
這一番話,說得入情入理,便是太宗,也道:“梓童,朕知你一向寬容仁善,也一向愿意以好心思看他人惡行。然而此番之事,牽涉到江山社稷,朕不能再如你所愿。”
長孫皇后不語,只是輪流看了太宗與諸位大臣,以及立在一邊的愛子青雀一看,見到的,卻都是一張張堅定的表情。只有自己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太宗懷中稚奴一樣,木然一張臉,不知所思。
長孫皇后淡淡一笑,斂起眉眼,道:“既然本宮心思,已然為諸位卿家所知,那不知可否先聽完本宮所思,才做決定?陛下,你看如何?”
眾人都只得道愿聞其詳。太宗也無奈點頭。
“陛下,諸位卿家,本宮年幼在家時,曾聞得一句話‘天下至福,莫過家和族睦,父慈母愛,兄友弟恭。但得如此,便金剛可斷’。故而,本宮日后,也時常以此言為戒,努力與**諸姐妹相處和睦。
為何?只因本宮深知,唯有這**之中,一家俱和,陛下方能專心理政;唯有家和,眾卿家方可無憂治事;唯有家和,大唐才能繁興昌盛。
諸位卿家,太子與晉王,都為本宮所生。現下一傷病一驚迷,本宮身為母親,怎能不痛心萬分?怎能不怨恨于那孩子?
可是冷靜下來想一想,梁王終究是個孩子。”說到這里,長孫皇后有意無意地看了眼長孫無忌。而無忌也正好同樣,看向自己妹妹。
長孫皇后收回目光,道:“他終究是個孩子,身邊宮人見他天真,又因長年以來,陛下因心中所困,于錦繡宮諸多不滿,故而錦繡宮這些年,一直過得不好……
自然,便是存了心想要替自己的主子爭口氣的。俗語說‘磨盤用久也有情’,何況是人呢?故而,若真要說起這事情到底是誰之過來,其實依本宮所看,陛下固然有偏愛偏惡之責,本宮又何嘗沒有疏忽不察之罪?房相,你且回了本宮這一句話,如果不是陛下偏惡錦繡宮,如果不是本宮一味迎合陛下,又何來今日之事?
且再者,錦繡宮中并非人人無德,那恪兒,可是一個至孝至善的好孩子。本宮曾聽聞,在治兒未曾將真相說出前,他竟明知屬梁王構陷自己,也甘愿一力擔下罪責,直欲代弟而死……
這般的好孩子,陛下,眾卿家,如何愁其將來,不能成為大唐國之棟梁?若在此處教他傷了心……
以后可怎么辦?”
這一番話,卻問得房玄齡啞口無言,不知如何回答。
不止是他,便是平日里素來有直言敢諫之名的魏征,也無語可說。
……
最后,長孫皇后一番勸誡之下,太宗終于還是納了她的理由,此事對外秘而不發,只道太子承乾是誤食污物,病重,當下責令杖殺了那個稚奴曾親見的,攛著李諳下毒的公公,與那作偽證,說是瞧見李恪下毒的小內侍,以及兩名將**悄悄帶入宮中的侍女。并責令梁王即刻離京,遠遷封地,且受太宗之語:“固其一生,終不得返京,直教白發頹唐,父與子,母與子,兄與子,再不得相見。”
……
兩個時辰之后,天邊已然一片大白,長安城也從一夜好夢中,漸漸醒來。
長孫皇后只抱著終于沉沉睡去的稚奴,與兄長無忌一同,站在行宮一側的角樓上,看著載了梁王李愔的簡陋馬車粼粼而去,看著后面跟著,哀哀哭泣,一臉恨鐵不成鋼樣的楊妃淑儀,看著表情漠然,哀莫大于心死的蜀王李恪……
她只是看著,沒有什么動作與話語。
良久,無忌才嘆道:“她終究還是惹錯了你。”
長孫皇后淡然一笑:“兄長教過無憂的,若有人讓你痛不欲生,那最好的回擊辦法,便是讓她嘗嘗更加痛苦的滋味。”
“對她來說,從此便再不得見這幼子,這對現下,只有這兩個兒子可依靠的她來說,比看著那李愔死在面前都還難受……
她真的不該惹你的。”無忌搖頭:“真的不該……”
看著馬車離開,楊淑儀終于哭倒在地,看著自己懷里睡得香甜的稚奴,長孫皇后目光微溫,隨即變冷:
“該或不該,她都已然做下了。我心愛的稚奴兒與承乾兒,也已然被她所傷……
她是母親,疼愛孩子。我只會比她更甚。
所以……”
長孫皇后淡笑:“既然她連我最后一點底線也要毀掉,那我又何必再繼續寬容?!”
;
(https://www.dzxsw.cc/book/4491/321647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