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黃承彥惜才傳兵書 蒯子柔譏言難諸葛
吳立仁心道:幸虧我有系統(tǒng),剛剛要不是獲得諸葛亮的親密點,他還不敢如此肯定回答王守仁;而現(xiàn)在他很肯定地和王守仁說:“諸葛亮絕不會負我!”
“既然主公如此肯定,那就讓諸葛玄叔侄一起同赴江東,原本諸葛玄一人去,還未必可以說得動劉表;有諸葛亮,大事可成矣!”
吳立仁驚奇問道,“軍師何以如此肯定?諸葛亮再聰明也不過十三四歲,能擔此大任?”
“諸葛亮頗能思辨,口齒伶俐,為常人所不及。不要輕看小孩子,豈不聞孔北海十歲時就去李膺家認親,又將太中大夫陳韙反駁地無言以對的故事嗎?”
以諸葛亮目前90的智力,吳立仁原來還是很放心,聽到王守仁這樣一說,他完全沒了顧慮。“既然如此,那荊州之行必定會成功。”
諸葛玄帶著諸葛亮還有兩名身手敏捷的將士,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水陸顛簸,終于來到襄陽。當劉表聽說諸葛玄到的時候,心中有些驚喜,他們有好幾年不曾見面。當聽到曹操起兵攻徐州的時候,他心中還在為諸葛玄的安危擔心,沒想到此刻,諸葛玄竟然又回襄陽來了。劉表將手中書簡放下,連聲說道:“來人,準備車馬,隨我一起去迎下。”
“咳咳。姐丈,諸葛玄此次來是以徐州使者的身份,而不是故人相訪。”蔡瑁提醒了一句。
一句話讓劉表的臉色沉了下來,他緩緩坐下來,看著書案楞了一會,“既如此,那就先讓他在驛館歇息,擇日再召見吧!”
諸葛玄在驛館住了三日,多次求見劉表,均被下人以身體不適擋了出去,諸葛玄苦于無計可施,在驛館長吁短嘆。
“叔父!劉景升必是以叔父為徐州說客,故意避而不見,如此等下去,豈不誤了吳公大事?”
諸葛玄看了看眼前的侄子,搖了搖頭,“吾豈會不知?原想劉景升念在故人情義,接見我等,未曾想,還是將我拒于門外,哎!”
“叔父,若是只在這里空等,只怕半年未必見得到劉景升之面。”
諸葛亮微微一笑,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讓諸葛玄頗為詫異,急忙問道:“莫不是汝有妙計可見劉荊州?”
“為人謀者,自然需有妙計于胸。素聞劉荊州納了蔡氏為夫人,而蔡氏其姐嫁于襄陽名士黃承彥為妻。黃公向來古道熱腸,又與叔父曾有舊交,何不求于黃公以見劉荊州?”
諸葛玄聽到這,興奮萬分,感慨道:“吾怎么忘卻此人了!賢侄高見,高見啊!”
兩人收拾停當,便四處打聽黃承彥的住處,順著鄉(xiāng)民的指引,兩人終于來到了黃承彥家中。
黃承彥很遠就聽到有故人來訪,提前到門口迎接,見到是諸葛玄,連忙走出來,“諸葛兄,很久不見,曾聽聞諸葛兄遷往下邳,今日怎得閑來此?”
諸葛玄笑著走過去,“黃公生性淡泊,此地如此幽靜,讓玄好一番找啊!”
說話間,幾人便一同走到了黃承彥的房中,分賓客就座后,黃承彥看了看諸葛亮,不住點了點頭,“不知這位少年是?”
“哈哈,忘了介紹,這位是故兄諸葛珪之二子諸葛亮,亮兒,還不趕緊拜見黃公!”
諸葛亮不急不緩拱起雙手,對著黃承彥拜了一拜,“諸葛亮拜見黃公!”
黃承彥捋了捋胡子,笑著點了點頭,“令侄雖然年少,卻也儒雅有禮,氣度不凡,他日必成大器。”
“黃公過獎了。其實,今日玄來此,是有個不情之請。”諸葛玄猶豫了下,還是直接說了出來。
“諸葛兄不必多言,從你來此,吾便知曉。聽聞吳公新為朝廷冊封徐州牧,加振威將軍;袁氏篡逆,吳公是為漢室討之,劉景升不該如此不近人情。吾這就去見劉景升,勸他見諸葛兄。到時,成與不成,還要看諸葛兄之唇槍舌劍利害否!”
聽到黃承彥直接應(yīng)允,諸葛玄喜出望外,“多謝黃兄如此仗義,玄先再次拜謝!”
“好說好說,不過幸虧諸葛兄還記得來尋我,否則在這襄陽就是呆個幾個月未必能見到劉荊州。”
諸葛玄尷尬地笑了下,“實不相瞞,劉荊州不肯相見,玄心中急切萬分,一時未曾想到黃公,只是被我這侄兒提醒,我才到此尋找黃公相助。”
“哦?”黃承彥有些驚奇地看了看諸葛亮,“令侄年紀輕輕便有此般見識,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依我看令侄絕非池中之物,他日必能青史留名。”
剛說完,諸葛亮臉上依然波瀾不驚,微微欠了欠身子,“黃公,亮平生之愿便是得遇明主,一展胸中抱負,如管子之相齊,樂毅以將燕,太公之立周,子房之興漢,誠為人生之快事!”
聽完諸葛亮這番話,讓黃承彥拍案而起,“好,好,好!聞諸葛賢侄此番豪言壯語,黃某不覺慚愧,今番無以相助,只有先祖留下《太公兵法》,贈予諸葛賢侄。”
諸葛玄和諸葛亮俱是一驚,臉色微變,諸葛亮立即問道:“莫不是傳聞之中姜太公所著兵書,后經(jīng)黃石公傳于我朝張子房的那卷《太公兵法》?”
黃承彥呵呵一笑,“正是!只是老夫無心于此道,倒是小女時常誦讀。先祖曾有言:必得當世奇才方能贈此書。今番得遇諸葛賢侄,實在是大慰平生。”
黃承彥走進內(nèi)堂,看到一女正在怔怔呆坐著,黃承彥十分不解,問道:“月英何事如此沉思?快將那《太公兵法》拿出來。”
“剛剛外面那個叫諸葛亮的真的有父親說的那般非凡?”
“月英,諸葛亮之才,確實世所罕見,為父看人不差,他日諸葛亮必能青史留名,流芳千古。”
黃承彥取了兵書,交給了諸葛亮,又隨諸葛叔侄兩人一同來到襄陽城。經(jīng)過黃承彥的活動,劉表最終終于答應(yīng)召見徐州來使諸葛玄和諸葛亮。
荊州俊才齊聚,文有蒯越、蒯良、王粲、宋忠等,武有蔡瑁、王威、文聘、魏延等。文武分列左右,靜靜看著緩緩走進來的諸葛玄和諸葛亮。
兩人走進,一起向劉表行禮,諸葛玄接著高聲說道:“徐州牧帳下學官掾史諸葛玄拜見劉使君!”
劉表面色平靜,毫無感情問了一句:“吾與吳公并不熟識,不知吳公派汝來此有何要事?”
諸葛玄信口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劉使君與我主皆是大漢之州牧,皆為漢室盡忠,熟與不熟又有何妨?”
這時,一人走了出來,冷笑一聲問道,“既然同為漢臣,諸葛先生為何棄劉荊州而從吳公?”
諸葛玄循聲望去,原來是蒯良,諸葛玄識得此人,便說道:“當日家兄離世,玄為家兄治喪回徐州,無奈天下大亂,曹操揮軍攻徐,吳公仁義,便提前接玄一家到下邳避難,玄不才,無以為報,只能略盡微薄之力。”
蒯良繼續(xù)問道,“不知諸葛先生此來是為何事?”
諸葛玄道:“我主受陛下之詔,奉命征討袁術(shù);今番來此,便是相約劉使君共同伐袁。”
蒯良慢慢走到諸葛玄面前,“既然是吳公奉詔,自當盡心盡力;我主無詔可奉,若擅自興兵,一來師出無名,二來勞民傷財,如此差事,世之小兒亦知其利害,諸葛先生何敢相說乎?莫不是欺我荊州無人?”
(https://www.dzxsw.cc/book/44771/248219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