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老朱我接受不了啊!
第345章 老朱我接受不了啊!
“父皇,新武器的研發很可能會是古往今來最為劇烈一次的一次戰爭演變了,按照許良的說法,火炮和手雷等熱武器的出現,讓以后戰爭考驗的不僅僅只是將領和兵員的素質,更加考驗戰爭主體的工業能力。
而在這種情況下,持續一千多年中原王朝與游牧民族的戰爭拉鋸將會迎來終結。
從此以后在炮火的威脅之下,他們不得不把弓箭歸納收藏,他們不得不把彎刀折斷丟棄,他們會重新開始載歌載舞,或者拿起稿子為中原挖掘煤礦,或者安心圈養牛羊為中原提供肉奶和羊毛。
雖然許良的這些話說的很張狂,兒臣覺得過于樂觀了些,但似乎很對幾位國公的胃口,他們對許良的態度還親近了不少,不管怎么說至少火炮的確是相當厲害的新武器,以后大明對外作戰應該能輕松很多。”
后花園之中,朱標坐在朱元璋的身邊說著昨日火炮試射的一些情況,尤其許良最后那幾句話讓幾人都是渾身燥熱,那朱標這時候當然要轉述給朱元璋聽聽。
如果不是朱元璋的確是年歲太高了,昨日應該也是有他的身影的。
這個老皇帝已經一天比一天衰弱,不要說出宮感受火炮的轟鳴這么刺激的事情了,就連普通的下地行走都十分費勁,還需要太監宮女進行輔助。
現在的朱元璋一天到晚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軟榻和躺椅上待著,也就是腦袋還算是清醒:“那火炮真有這般厲害?朕還真想親眼看看,可惜了。”
朱標繪聲繪色就給朱元璋說起來:“確實是厲害的,其實兒臣覺得真正厲害的是炮彈,一旦落地十幾米之內斷無活人,真正投入到戰場上的話,那無論敵人是多么精銳的軍團都要為之崩潰。”
朱元璋聽得一愣一愣的,他都有點懷疑這是不是他們聯合起來哄自己的。
一直和中原王朝相愛相殺的游牧之患,就因為一個武器的出世就可以宣告終結了,以后再也不必擔心了?
自大明立國以來,朱元璋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北元的征伐,洪武三十一年來大大小小的北伐足足十三次,也就是隔個一兩年就要來一遭,這出征頻率之密集縱觀古今都難以找到第二個。
之所以要這樣不僅僅是朱元璋本身對北元的刻骨仇恨,更重要的是他深深明白游牧民族的威脅性。
自秦朝起一直到今天,從匈奴到蒙元,北方永遠是中原王朝的心頭大患,歷朝歷代都要面對草原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脅,就像是永遠有一把刀擱在自己的頭頂一樣,哪怕今天的大明已經把蒙元趕到苦寒之地,但他依然不能放心,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難保別人會不會有卷土重來的時候。
北患不除朱元璋寢食難安,所以他才要保持這么高強度的軍事壓力,就是希望盡可能削弱北元的力量,最大程度減少它對大明的威脅。
甚至可以說朱元璋整個宗藩體系也是為了防范邊患而設計的,諸多塞王就是大明北方的屏障,有他們足以為帝國鎮壓草原邊患!
就連今天遷都來了西安,也一樣有增強北部屏障的想法在其中,陜西本身就是面向草原的門戶之一,把京都搬來這里,天然就能提高這里的軍事地位。
他朱元璋為了防備北邊費盡心思做了各種努力,臨到了卻告訴他這一切都沒有意義,只需要一個武器就足以結束這一切。
與其說朱元璋不相信,還不如說他有些無法接受,千年的難題這么簡單就解決了,他只覺得自己像個笑話:“馮勝藍玉他們對此事怎么看的?”
朱標笑道:“幾位國公雖然不完全認同許良的判斷,但也覺得火炮足夠逆轉形勢,至少游牧所擅的騎兵在戰場上作用要大打折扣,在火炮的轟炸面前騎兵的那點機動性不值一提,射程之內炮陣就是無敵的。”
朱元璋無言以對,藍玉他們這樣的沙場老將的判斷還是值得信任的。
如果游牧民族失去了騎兵之利,那他們還能算是威脅嗎?
他是一路打出來的皇帝,這種事情很輕易就有了判斷,未來戰爭的形式恐怕真的要徹底改變,沒有了騎兵之利,游牧民族還能拿什么和中原王朝比,比工業,比人口,比財富嗎?
傻子都知道游牧民族唯一的優勢就是武力,或者說靠的就是一手騎兵,如果騎兵都不頂用了,他們就真的什么都沒有了。
論體量,論制度,論財富,論文化他們都是全方位落后,大明不需要炮兵有多么厲害,只需要它能壓制騎兵,那么這不僅能取得戰場的勝利,更是可以徹底一轉攻勢形成對游牧民族的完全碾壓。
藍玉他們都覺得騎兵無法應對火炮,那么也就意味著許良的判斷很可能真的會實現。
<div class="contentadv"> “兵者兇器君主要慎用,以后大明交給你了不要急著和北邊大戰,但小打一下還是可以的,讓藍玉帶著火炮試一試,若是火炮真的能對騎兵取得優勢,那北邊也就徹底不足為患了,你完全有時間厲兵秣馬,待時機成熟再一舉掃平漠北,徹底解決我華夏千年之患!”
其實朱元璋很想親自做這個事情,但是他很明白自己沒那個時間了。
火炮如今還只是在實驗室里成功研制,距離規模生產列裝軍隊還很遙遠,但是自己的身體已經有旦夕之憂,別說看到掃平漠北了,就連下一次出征恐怕都等不到了。
身體的快速衰落讓他明白,哪怕明天自己突然就走了,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但好在這段時間一直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火炮的出現更是有可能給大明帶來絕對的軍事優勢,最后的心病北元似乎也沒那么值得擔憂了,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走了,他也能安心。
聽到這句話的朱標心中嘆息,朱元璋自己能感覺到的事情,朱標當然也能看明白,他也不再說那些騙自己的好聽話:“父皇放心,兒臣在此立志,終此一朝必定徹底掃平游牧之患,為我大明后世開太平天!”
朱元璋呵呵笑著點頭,有些欣慰,又有些擔心:“有個目標就行了,把自己逼得太緊反而容易壞事,火炮足用的話不需要額外做什么北患自然就能消弭,若是火炮不足用,那無非就是繼續和北邊拉扯而已,這種事前人做了一千多年了,我們接著做下去也沒什么好怕的。”
朱標連忙應道:“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朱元璋不再多說,而是閉目養神起來,這些事情其實完全不必他在這里嘮叨,朱標已經是個很成熟的君主了,自己知道該怎么做事。
只不過現在的大明變得太快了,甚至讓他有些不太認識。
新的京城,新的思想,新的人才,新的產品,新的武器.這些都讓他目不暇接,他不知道未來大明會變成如何,只能感嘆時間無情。
雖然目前來看這些變化都是好的變化,但大明畢竟還是走向了一個陌生的方向,所以他依然會覺得不安和忐忑,難免就要忍不住常對朱標說教,如此才能讓他稍稍心安。
“軍事上的規劃不僅僅只是武器的研發,兒臣已經和諸位大臣商議過,這第一條鐵路鋪設最終為京城到大同,簡稱京同鐵路。
其一線路段施工難度較小工期短,其二大同為軍事重鎮,一旦鐵路貫通那里的軍事能力也能直線提升,其三就是山西煤鐵礦豐富,可以作為大明第一處煤鐵重工業基地,為京都提供產業原材料。
京同鐵路貫通之后,大明北伐的戰爭成本會直線降低,所以兒臣的想法是在此之前休兵止戈,如此順便還能等待新武器的生產和裝備,等到這些時機都成熟了再揮兵北上也不遲。
至于出兵的將領,涼國公對北元屢有勝績肯定是最讓人放心的,只是他年歲也大了,不知道再等個一兩年的話還有沒有那個精力了
隨父皇征戰的將領現在多已年邁,年輕一輩中看起來堪為可用的卻沒有幾個,李景隆看起來倒是不錯,練兵做事頗有章法,或許值得培養一番.”
朱標仍然說著一些軍政安排,他知道朱元璋雖然放下政事,但其實還是很喜歡聽這些東西,時不時都會對來一段建議和說教,這能夠滿足老父親的權力欲。
只不過說著說著,他慢慢發現朱元璋有輕微鼾聲,便也苦笑著安靜下來。
老父親精力下降的太厲害,睡得多但又睡不久,像今天這樣不知不覺就睡著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朱標很明白這意味著什么,他對此的心情是復雜的,有沒有一絲竊喜和放松不知道,但一定有對父親的擔憂,他們的父子感情相對于歷史上的皇家父子,說一句純粹并不算過分。
讓太監送來一條毛毯給朱元璋輕輕蓋上,他就躡手躡腳離開這里讓朱元璋好睡得沉點,但沒想到剛走出兩步,朱元璋似乎就有些被驚動,隨后就是朱元璋低沉的聲音。
“說起來你那些兄弟們也有許久未曾入京了,就傳朕旨意讓他們來一趟吧,朕還真有些念想這些兔崽子.”
(https://www.dzxsw.cc/book/44469494/137165042.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