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元始元年正月,益州牧派人護送著幾個越裳蠻夷人捧著一只白毛雉雞來獻,長安轟動;王莽更是建議太后將白雉祭獻高廟,向最高祖宗報告這一特大喜訊。
原來越裳人進獻白雉的意義非同一般。此前越裳蠻夷向中國(注1)進獻白雉,唯一的一次是一千多年前周公輔佐成王的時候。那時周公輔政,國家太平,萬民豐足,社會開化,萬里之外的蠻夷人為此仰慕不已,就捧著白雉這樣的稀有珍禽不遠萬里來中國進獻。如今蠻夷人又來進獻白雉,說明現在大漢天下又一次進入太平盛世,足比一千多年前的周公時代。于是王舜、王邑、甄豐、甄邯、劉歆、崔發等等一干重臣聯名上書太后,說大司馬王莽擁立輔佐幼主,使社稷穩定,天下承平,可比霍光。望太后像先朝封賞霍光那樣的封賞大司馬。老太后就召他們問:“你們要老身厚封王莽,究竟是因為他的功勞大呢還是因為他是我的至親?”眾臣說:“正因為大司馬功德巍巍,才使國家文明富足,百姓安居樂業,使得越裳人在相隔千年后又一次來進獻白雉,以表示他們對上國天朝的崇仰之情。從這個意義講,大司馬實際已經超過了霍光,可直比千年前的周公。按古代圣王之法,臣子如有大功,圣王則應該賜給這位臣子最高的榮譽稱號,即以國號而冠之,所以周公才稱為周公。王莽安定漢家,功比周公,太后也應比照古圣之法,賜王莽之號曰‘安漢公’。同時增封戶邑,榮其子孫,以順天意人心——望太后益封大司馬食邑三萬戶,加為太傅,賜號‘安漢公’。”于是太后點頭,并責成他們安排封賞。
但王莽的謙恭勁又上來了,說什么不要這個封賞。并且為了拒領這個封賞,還稱病不上朝。
王莽不上朝,朝廷好像散了架,大家都不知怎么辦好了。于是公卿百官排著隊地去大司馬府,在王莽的床前苦口婆心,百般勸慰,懇求大司馬趕快上朝。太皇太后也接二連三地派使者拿著詔書前來,要王莽上朝視事。可是王莽跟鐵了心似的,說太皇太后不撤銷對我的封賞,我今生就不再為官。弄得公卿們都抹著淚說:“大司馬呀,您不上朝,國家社稷,黎民百姓怎么辦呀?太后對您的封賞,那是您的功德所致呀。從古到今,除了周公輔成王時蠻夷人進獻過白雉,到現在一千多年了又有誰能獲此殊榮?您現在的功德威望,其實已經比周公有過之而無不及了。您不視事,奈天下蒼生何?”此話一出,王莽的床前抽泣聲一片,都嗚嗚咽咽地向王莽喊:“大司馬,為了蒼生社稷,懇求您還是上朝視事吧。”可是王莽根本不為所動,依舊躺在床上說:“我不去。量我王莽何功何德,哪受得了這等重封?叫我以后如何面對天下百姓?你們還是轉告太后,撤銷對我的封賞。”公卿百官沒法,只好又排著隊去見老太后,央告太后說:“大司馬虛懷若谷,堅辭封賞,這愈發證明大司馬的道德崇高;社稷離了這樣圣潔高尚的人,只怕上蒼也要垂淚的。臣等請求太后,不要只對他下詔命令,還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化他;只要言辭到位,想必大司馬會受到感動的。”于是太后就下詔王莽說:王莽啊,你已歷三世為三公,典周公之職,建萬世之策,援立幼主,功德茂著。是以夷人仰慕,獻白雉以致其情,因而群臣再三請求對你厚加封賜。作為太后我,也早將你的品德功勞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這才按照古制及前例,封你為安漢公,增邑三萬戶,并加為太傅。太后我已屆耄耋之年,能有多少來日?煌煌漢業,煢煢幼主,都寄托在你身上了。還望你看在我太后老姑姑的份上,聽封受賞,入朝視事。
老太后的這番話還真把王莽感動毀了,捧著詔書嘩嘩地往下掉眼淚,最后竟埋頭兩膝間,嗚嗚哭了起來。百官公卿見大司馬如此,也一個個抽泣嗚咽,涕淚交流。有幾個還抹著眼淚上前搖著王莽的肩膀膝蓋哭:“大司馬啊,您不要這樣啊,您這樣悲傷,我們心里也不好受啊。”良久,王莽才止住悲聲,抬起頭抹著淚哽咽說:“沒想到我王莽竟讓太皇太后這樣感傷,我王莽的罪過大矣。太后老姑姑把話都說到了這份上,我王莽還有啥可說的?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了。不過,太傅、安漢公的稱號我可以要,三萬戶封邑我是一戶也不要的。”眾公卿一聽都不干了,紛紛說:“那可不行!這是太后老人家按您的功勞封給您的,您怎能不要?你要不要,只怕朝野吏民也不答應。”王莽說:“三萬戶封邑我說不要就不要。我王莽入朝為官為了啥,難道為了要封賞圖富貴嗎?我從踏入仕途的那一天起,就把匡扶社稷作為己任,把安定天下作為份內之責。現在天下百姓還有很多人沒擺脫貧困,這正需要我們去幫助解救他們,我怎么能在百姓尚在窮困的時候顧自享受?請你們轉告太后,務必撤去我的三萬戶封賞,等天下百姓都富足了再賞我也不遲。總之現在賞我,我受之有愧。”
王莽的話,使眾官們慚愧不已,紛紛說:“我們的心胸境界,與大司馬比真是天地之差啊!”
王莽又說:“請你們再請求太后,現在應該封賞高祖功臣的那些后代,以示我們不忘功臣;對天下的貧民窮戶,尤其鰥寡篤癃不能自給者,更要給予足夠的救濟,以展示朝廷恩德。總之要使我大漢長駐人心,千秋萬代。”
于是眾官離開大司馬府,把王莽的話去轉述給太后。太后也感動地說:“俺這個侄兒,真社稷之臣,雖周公、伊尹、霍光也不過如此吧?”遂對眾臣說:“那就暫時撤銷對他的三萬戶之封,什么時候百姓黎民都富足了,再重重地封他。”
雖然只是暫時撤封,但王莽還是像卸下了千斤重的包袱,于是欣然而起,以太傅安漢公的身份登上朝堂,開始布置封賞救濟諸項事宜。消息一傳出去,天下沸騰,吏民奔走相告,都說自古及今,哪有這樣的賢臣,三萬戶封賞都不要,而首先想到的是黎民百姓,就算周公、伊尹、霍光也沒這么辦過啊。安漢公王莽,真是萬古不遇的圣德之神啊!
王莽,終于又一次贏得了無比輝煌的贊譽,一頂“安漢公”的桂冠戴在了頭上。
然而有誰知道,這只是王莽耍了個小小手腕,自導自演了一出獨角戲而已。——那只白雉,是他預先通知益州給他送來的。因為他知道,要想達到周公那樣的名望,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效仿周公獲白雉的故事。于是暗示心腹,派人偷偷到益州,命益州牧想辦法送一只白雉到長安。益州牧正想巴結王莽,就趕緊派心腹去越裳部落捉白雉,然后星夜“進獻長安”。然后就是公卿百官聯名為王莽求封,而王莽則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終于掙得了一個千古萬世我最賢的好名聲。
(注1)中國:與現在“中國”的概念不一樣。古時的中國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因為當時族的四圍南有蠻越,北有諸胡,東有濊貊,西有戎狄,于是處于中間的聚集地就成“中國”了。
(https://www.dzxsw.cc/book/44437660/3128543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