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千里迢迢的援軍
韃清控制的地盤中,距離臨清最近的是哪一個?
可不是德州。
而是北直隸的清河。
這個本不起眼的小縣城,現在已經變成了濟寧第二了。清軍圍繞著縣城是挖了一圈壕溝,又挖了一圈壕溝;立了一個土堡,又立了一個土堡。期間還有不少磚石堡壘摻雜。
總之就是一句話——要塞化。
甭管他們之前在濟寧在益都戰事打的怎么稀爛,但韃清思量再三,還是覺得這么做更為靠譜。
因為不怎么干,他們面對秦朗的炮群時候更不堪一擊。
還有就是,韃清現在除了這一招外,也真的想不出其他的什么法了。
京城的某些人倒是對他們獻上了‘棱堡’這一招。
但是被多爾袞嗤之以鼻。
華夏自有國情在此,豈能事事對照西洋的那些彈丸小國?
看看西洋的那些撮爾小國才多少兵馬,多大的地盤?他們那兒的招數能通盤用在華夏么?
多爾袞可不是盲目的妄自尊大,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通曉了所有后,才做出的這一決定。
西洋國家兵寡地狹,棱堡這種只需要少量兵力駐守就能防御力爆棚的工事,對他們相當有用。
你就那么多兵,要是碰到棱堡就分出一部分去包圍,那幾次分兵后你還能剩下幾個兵?還能贏得至關重要的主力決戰嗎?
可要是對棱堡不管不顧,這菊花又有威脅,這樣也不成。
所以就西洋那種一場大戰只少少的兩三萬人,甚至更少的戰斗,這棱堡是有用的。
但在華夏就扯犢子了。
不管是韃清還是秦朗,一場大戰那都是多點開花,出動的兵馬遠遠比西洋那些小國要多,而且地域廣闊,多的是回旋迂回之地,你在這設了棱堡,好,那我從別地過。
也就是初始狀態的秦朗,地不過半個海州,還他娘的海州城都不是他的,就那幾個要害點兒,而且他還不缺錢,這樣自然可以設立幾個棱堡。
但放在其他幾方身上呢?這不就扯淡了么。
尤其是韃清。那他們之前跟朱明的戰斗言,那關寧一線不就好比棱堡群么,說到底也是吳三桂把他們放進來的,而不是八旗兵真的把關寧防線把山海關給攻破了。
還有韃清幾次破關南略的過程中,不也是很多州府沒能拿下么,可我根本就不去打。
我就避實擊虛,我就盯著城外的百姓下辣手……
這種情況下,可以裝填更多人口的城池都比防御力過人,卻面積狹小的棱堡管用。
一句話,華夏太大,棱堡則太小,你野戰不行,再多的工事也沒用。
清軍在與明軍廝殺的十多年里,用了多少回圍城打援的招兒,又多少次打持久戰,圍的城內一粒兒糧食都沒了?
大凌河之戰不就是最明顯的一個戰例么。
明軍根本就不用耗費重資的去修建棱堡,一般的城堡韃清都拿不下。可是大明缺乏正面敢野戰的強兵,守住了城池也打不退城外層層包圍的清軍。
最后城內糧盡,再多的兵就也只能完蛋了。
所以棱堡這玩意兒真的不適合華夏,多爾袞要是有修造一處處棱堡群的錢糧,他早就去招兵買馬十萬眾了。那不比一群不能動彈的棱堡強?
不過啊,多爾袞雖然否決了棱堡,但也因此對西洋各國有了不少的了解,那是真開闊了眼界。全然沒想到在他眼中跟生女真一個檔次的西洋蠻夷,竟然出乎意料的強大。
一個個彈丸小國,人不多,地不廣,卻一個個都是煮不爛砸不碎的銅豌豆。能拉扯起成千上萬的火器軍,這實力可真不算弱。
清河這兒集結了上五千清軍,內中光八旗兵就有上千人,為首的李率泰雖然被秦朗軍打敗了一次又一次,但身份擺著呢,現在不就又起來了么。并且上頭還派了祖可法擔當李率泰的副手。
這祖可法是祖大壽的養子。崇禎三年,隨祖大壽收復濼州。崇禎四年在大凌河之戰中,作為人質被扣留在清軍大營,然后就老老實實的投效了韃清,已有十余年了。
當過漢軍正黃旗的副都統,深得韃清信任。
入關后在衛輝當總兵,已經在文中露臉好幾回了。
此前祖可法已經做到了中原的綠旗提督,但也一句話就被送來清河跟著李率泰混了。
今天,祖可法與李率泰已經在清河城頭上眺望許久了。終于,在時間進入午時時候,遠處一隊人馬涌出了地平線。這是一支從西北風塵仆仆趕來的軍兵。
來自河西而來的趙良棟領著千把人終于在規定時間內趕到了清河。
趙良棟這廝本是個兵頭,清軍入關前老李的兵馬就已經全取關中,殺入了河西,明軍不是被滅就是投降,趙良棟也不敢咋呼。但李自成勢頭興起的蓬勃,衰敗的也快速,眨眼關中河西就再次的天翻地覆。
在李順軍大規模后撤的時候,趙良棟沒有再跟著李自成混飯吃,而是拉扯著一隊人馬‘占山為王’了。等到崇禎十八年韃清的兵馬平定關中,招降納叛的時候他就投奔了孟喬芳。然后當上了潼關守備,并在隨后的幾個月時間里,跟隨孟喬芳征戰秦州(今天水)、鞏昌(今隴西)等地,先后擊敗珍、武大定,升任都司。
但趙良棟的升官發財之路就也到此戛然而止了。
整個西北的態勢,還是相對穩定的。清軍因為在南方發起的攻勢遭受了抵抗,所以對西北的各族少民就少了幾分強勢霸道,而多了幾分寬和與拉攏。
那些西北的土著力量呢,也都不是大明的忠臣良將,可不是誰都是秦良玉的。
那些人更多是有奶就是娘。
韃清給他們的比老朱家給的還要多,那一個個立馬就成了韃清的忠臣赤子了。
所以即便韃清之后連遭重挫,但大西北的局勢卻始終保持一穩定態勢。
被狠狠的痛擊了幾次的韃清可不敢跟歷史上一樣,強硬的推行剃發令了,歷史上席卷了整個河西的反清起義就也沒有了導火線。
所以多爾袞才出手從河西關中抽調兵馬增援東線,非但如此,他還想要抽調一部分西北土兵。
趙良棟是第一批被從河西抽調的兵馬,那一路千里迢迢的抵到清河,相當的辛苦,也相當的費時間,所以他現在根本不知道河西又要生出大變了。
趙良棟只是看著清河縣高興,老子終于到地了。
(https://www.dzxsw.cc/book/42982981/69582917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