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科學種地
宋應星離開乾清宮后,崇禎召集內閣成員開會。
會議主要內容是宋應星的任命問題。
除非有極特殊情況,否則他不會直接繞過內閣任命官員。
這么做不但遵守了朝堂規則,還能幫助宋應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為什么這么說?
試想一下。
假如大明朝是一個規模十分龐大的集團公司。
崇禎是公司董事長,六部衙門是六個分公司,六部尚書是各分公司一把手。
崇禎直接任命宋應星為分公司部門經理是什么行為?
在其他人眼里這是空降行為。
現實生活中。
分公司員工對待總公司空降來的部門經理會持懷疑態度,懷疑他的能力到底行不行。
更有甚者。
被空降部門有望晉升的人會仇視空降領導,認為空降的領導頂替了他的位置。
為了報復,他會在接下來的工作過程中使壞。
這便是空降會遇到的阻力和麻煩。
但是...換個方法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當分公司一把手介紹新部門經理時說:這是我從總公司挖來的人。
其他員工會怎么想?
員工會覺得分公司一把手牛叉,能從總部挖人。
同時還會覺得被挖的人肯定有本事,否則一把手不會挖他!
二者事件相似,結果卻天差地別。
現代公司情況已然這么復雜,古代朝堂的復雜程度可想而知。
崇禎穿越后慢慢發現,很多事不是想做就能做,需要看大臣臉色。
用對了大臣,事半功倍。
用錯了大臣,事倍功半。
為了能讓宋應星順利入職,崇禎決定和內閣成員做一筆交易。
“李閣老正在湖廣一帶賑災追繳賦稅欠款,湖廣被免職的大小官員有數十位,諸位可有合適人選?”崇禎開口詢問。
范景文率先說道:“臣舉薦幾人。”
“臣也舉薦幾個成績優秀的貢生!”方岳貢和邱瑜跟著舉薦。
崇禎也不考察,全都同意。
他不怕這些人里面有奸臣,地方上的奸臣最多為禍一方,影響不了大局。
怕就怕朝堂上有影響大局的奸臣。
不同人眼里的忠奸標準不一樣。
百姓覺得貪財者為奸,不貪者為忠。
官員覺得結黨者為奸,不結者為忠。
皇帝認為能讓政策順利執行者為忠,阻礙政策者為奸。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
等他們推薦完之后,崇禎才開口說道:“諸位可曾聽過宋應星的名字?朕看了他編寫的《天工開物》,可以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巨著。”
內閣兩個老狐貍,一個小狐貍秒懂,紛紛表示看過這本書,認為可以重用。
“朕記得制造局和研究院尚沒有主管官員,諸位覺得他怎么樣?”
“宋應星可擔此任!”
次日早朝,君臣幾人非常默契地演了一場戲。
朝會過后,宋應星順利入職。
新官上任三把火。
宋應星第一把火燒向內部。
京師研究總院內部會議上,宋應星穩坐中間:“諸位,我在地方上當官時發現,糧食減產除了天災以外還有人的因素。”
“請問宋大人什么因素?”
“很多人不會種地!”宋應星表情嚴肅。
“怎么可能...?中原百姓世代為農,大人為何說他們不會種地?就算有,也只是少數吧!”有人反駁。
“少數?”宋應星哈哈一笑:“恰恰相反,很多百姓都不會種地。”
在官員們的笑聲中,宋應星沉聲說道:“很多百姓不會看節氣,見別人播種就跟著播種,別人施肥澆水也跟著施肥澆水。”
“而且大多靠經驗種地,而非理論知識種地。”
見眾人臉上笑意不減,宋應星站起來說道:“以種水稻為例,從浸種催芽到收獲會遇到八種災害,小心應對可以降低損失。”
“宋大人能否說出哪八種災害?”
“當然,首先是節氣之害。濕種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為社種,再早的話會遇天寒凍死不生。最遲者后于清明,太晚會遲熟,抽穗揚花受到影響,造成減產。”
“現在春分時天氣尚寒,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向后推遲十天半月左右再進行種植。”
“其次是播種風害...”
接下來的時間里,宋應星將種植水稻的步驟,每個環節可能遇到的災害一一說出。
起初京師研究總院的官員們還不信,臉上帶著嘲諷之意,時不時地開口打斷。
隨著話題的深入,他們臉上的表情逐漸嚴肅。
因為他們發現宋應星那些話不是胡編亂造,而是有系統的理論作為支撐。
這位新領導的表現讓他們眼前一亮。
不過這些人沒有被徹底打動,而是繼續追問其他方面的知識。
他們從瓷器燒制,造紙,開礦,紡織,問到煉鐵煉鋼,甚至武器制造等諸多方面。
這個過程持續了整整一天。
散衙(下班)前,京師研究總院上到管事的官員,下到看門的衙役都被宋應星龐大的知識儲備折服了。
他懂得太多了,簡直是一本行走的藏書!
第二天。
宋應星來到了京師制造總局。
制造總局里全都是匠人。
造紙,雕刻,印刷,煉鐵,煉鋼,制造武器,釀酒等各種匠人一應俱全。
宋應星倒背著手在匠人身邊挨個走過。
每走到一個匠人身邊,他不但能說出匠人正在做的環節叫什么,還能提前說出匠人接下來要干什么。
匠人們第一次遇到如此精通業務的領導,對他好感大增。
不到一個月時間。
宋應星就把制造局和研究院的情況摸清,并梳理完畢。
四月的最后一天,宋應星在朝會上提交了一份公文。
“陛下,臣以為要用適當的方法推廣新的種植技術,而不是靠官府一紙政令。”
“宋侍郎繼續。”崇禎很是期待。
宋應星輕咳一聲后接著說道:“大亂之后百姓對朝廷和地方官府的信任度并不高,強迫他們按照新方法種地反而會引起不滿,最終適得其反。”
“臣的意思是在各縣準備百余畝官田進行示范,有條件的可以普及到村。官田用新方法種地,其他田用老方法種,等到秋收時對比兩種田的產量。只要官田的產量高,百姓們就會自發的學習新種植方法。”
“如此可事半功倍。”
滿朝文武和崇禎同時看向宋應星,對這位工部右侍郎的言論刮目相看。
簡單商議后,朝堂幾乎全票通過了這個方案。
一道道政令從北京發出,去往全國各府、州、縣。
夏種將至。
各地都拿出數量不等的示范田,準備科學種地。
(https://www.dzxsw.cc/book/42882285/2857989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