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監視
十月十六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母港佐世保海軍基地以南十五海里。
“東南海域發現軍艦。”
“緊急下潛!”
“所有人下至艙內,關閉艙門。”
噔噔噔~~
十來個人包括觀察員,來透氣的,艦炮操作手,有條不紊的跑進艙門,等最后一人進來后,艙門被緊緊的關上。
“下潛至潛望鏡深度。”
“升起潛望鏡。”
“啟動發電機。”
船長黃帥熟練的下達著命令,船員們也有序的進行著各項工作,絲毫不見慌亂。
這已經不是他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了,作為魷魚號潛水艇的艦長,在這片海域已經呆了好長一段時間,監視日本海軍動向。
這里船來船往的,雖然日本不怎么出動大型軍艦,但是小型軍艦執行巡邏任務還是很多的。
這段時間,魷魚號已經經歷了多次這樣的緊急下潛,已經車輕路熟了。
“距離7800,航速十二節,轉向,船頭朝向071陣位。”黃帥盯著潛望鏡,輕聲下命令。
潛水艇開始慢慢轉向,用船頭對準日本軍艦的航行方向。
也就到此為止了,黃帥沒有繼續下去,畢竟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觀察監視,不是打草驚蛇,這只是一次模擬。
類似的模擬做多了,他習慣性的做一做。
“記錄,筑摩級矢矧號,上午九點離開港口,下午四點返回,離開和返回航速約十二節。”
“另外,建議司令部查看日本燃煤儲量,近期日本海軍軍艦活動減少了不少,航速也都減慢了不少。”
“此次矢矧號航速只有節,煙囪冒出的濃煙卻遠超過之前筑摩級平戶號巡洋艦十八節的濃度。”
黃帥說著,讓出了潛望鏡。
他們基本上每天都要緊急下潛幾次,特別是在八月時,日本海軍因為主力艦維修進度不夠快,大量撒出小型軍艦,就怕南華海軍偷襲。
那段時間,黃帥是最煩的,基本上一天快速下潛四五次。
直到九月末,日本海軍的出勤頻率突然低了下來,軍艦航速也慢了下來。
等矢矧號慢悠悠的離開了這片海域,魷魚號重新觀察確認周圍沒有什么敵艦后,才重新浮了上來。
“換人上去透透氣,注意觀察敵情,把天線放出來,例行匯報。”黃帥擦了擦汗水,走向電報室。
魷魚號不是戰斗艦艇,她雖然也有三具魚雷管和六枚魚雷,但是她是遠洋偵查潛艇。
南華海軍部在1913年論證時,提到需要一款監視用的軍艦,要求大航程和隱蔽性強。
主要目標是監視英美軍艦的動向,在紅海、印度洋、太平洋上行動。
起初,南華海軍部將目標放在快速戰艦上,但是遠洋快速戰艦不能很好的平衡隱蔽能力、生存能力、大航程、經費,計劃陷入僵局。
這時候,顧凡注意到了潛艇,提出建設遠洋潛艇,其他可以舍棄,提升航程和隱蔽性,并配備大功率電臺。
于是,魷魚號橫空出世。
這是遠洋偵查潛艇的實驗型號,不同于其他實驗型號瘋狂堆新技術新設備新理念,魷魚號全部使用成熟技術。
使用成熟技術能降低故障率,降低成本,提升穩定住等等優點,缺點是,性能畢竟“平庸”。
魷魚號水面排水量一千二百四十噸,水下一千四百八十二噸,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潛艇。
配置兩套柴油機和一套電動機,四組動力電池,水面航速十六節,水下航速七點五節。
水面航程一萬五千海里,水下航程一百八十海里。
魷魚號還進行了專門規劃,潛艇后端還有一個艙門,打開之后,能夠用補給船直接進行各種物資補給,包括燃油,以提升作戰范圍。
以上參數準時令人驚訝,不少指標已經是三十年代之后的設計參數了。
但是代價也是不小,此時的潛艇,特別是德國潛艇,安全下潛深度幾乎都超過百米,而魷魚號只有八十米。
以及,為了騰出足夠的空間裝載物資,不得不縮減武器的配置,侵占武器的空間,導致武力薄弱。
以及,大航程要求的大噸位帶來的副作用——下潛速度慢,轉向不靈活。
攜帶大量燃油的情況下,魷魚號快速下潛必須用螺旋槳輔助。
快速下潛時,潛艇前部的水艙首先注水,無關人員也必須呆在前部艙室作為配重,注水二十秒后,啟動螺旋槳,把潛水艇往水里推。
噸位大,為了盡可能提升自持力,造型也不是很符合流體力學,水下操作并不靈活。
魷魚號的優點是,航程遠,水下待機時間長,配置了氧氣發生裝置,能支撐潛艇在水下呆四十個小時。
加上空氣中原有的氧氣,加起來呆四十八小時沒問題,即便被發現了,也能以耍無賴的方式保證安全性。
這些對于海軍來說,已經夠用了。
反正,他們需要的就是一個隱蔽的監視器。
魷魚號上裝上了一臺大功率電臺,伸縮天線收在艦橋內。
魷魚號在佐世保,可以直接聯系到琉球海軍基地,上報結果。
除太平洋外,其余地區魷魚號也能在主要航線上直接向陸地電臺發送消息。
“船長,司令部回報。”沒一會兒,他們就收到了回信。
這無疑是幸運的,因為潛艇需要時長躲避往來船只,時不時就要下潛,有時候會錯過消息。
如果沒有及時收到回信,只能下一次上浮時再建立通信。
潛艇在水下,是收不到消息的。
“司令部命令我們繼續偵查,日本人可能會有大動作,如果日本艦隊主力出港,擇機跟上。”黃帥思索了一會兒,有些興奮。
馬上三個月了,終于要有變化了嗎?!
…………
時間往會退一周,在集中全力搶運了一個多星期物資后,日本人終于在朝鮮集中了四十萬人。
這四十萬人中,只有三個常備師團,另外兩個常備師團被軍部調了回去。
物資也足夠七十萬人戰斗一個月(日軍認為。)。
剩下的物資還在運輸,只是運輸船因為燃煤不足,不得不采用劣質散煤甚至煤渣,熱值不足,運輸效率下降了許多。
日本已經整個國家陷入了物資緊缺的地步,不僅僅是船用優質無煙煤,普通船用動力煤也已經所剩不多。
新生產的煤除了要挑最好的送給海軍,還要分配給日本各個企業。
此時,除了美德兩國華夏南華地區,大部分地區都是使用蒸汽機作為工廠動力來源,蒸汽機需要燒煤。
日本許多工廠因為缺乏燃料,已經開始燒木炭甚至木頭了,只能說能燒,但是熱值較低,還不持久,價格相比起來還昂貴不少。
十月十日,日軍以兩個特設師團配一個常備師團的方式,組建了三個軍級單位,并將一個重炮旅團拆分為三個加強重炮大隊,加強進去。
正常來說,日軍一個軍級單位,會單獨配置一個野戰重炮聯隊或野戰炮兵聯隊,甚至會根據作戰難度,單獨加強一個野戰重炮旅團或獨立野戰重炮旅團。
野戰重炮聯隊一般裝備150毫米大炮二十四門,野戰炮兵聯隊則裝備120毫米榴彈炮三十六門、75毫米野戰炮十二門。
野戰重炮旅團裝備36門150毫米加農炮,十二門150毫米榴彈炮,以及數240毫米榴彈炮20門。
朝鮮只有一個野戰重炮旅團,歸屬朝鮮駐屯軍直接指揮,這次七十萬大軍理論上也在朝鮮駐屯軍的指揮下進行戰斗,不過目前只過來了四十萬。
但是,此時的日軍,并不正常。
像留下的三個常設師團,完全是山地師配置,也就是重武器配置為三十六門75毫米山炮加十二門75毫米野戰炮。
特設師團也是按照山地師配置,重武器還沒配置齊全。
調走的兩個常設師團是平原師配置,三十六門75毫米野戰炮加十二門120毫米榴彈炮。
平原師團大隊級配屬的支援武器也是75毫米野戰炮,山地師團配屬的就是75毫米山炮,依舊沒到位。
答應送來的8門攻城炮倒是送來了,日俄戰爭時期使用的280毫米攻城炮,當時日本人從海岸炮臺拆下來改的。
新式的240毫米攻城炮運輸更方便,射速更快,甚至威力也更大,但是沒送來,全放在了日本。
另外,這次進攻,朝鮮駐屯軍的對手是華夏三省邊防軍,自發動革命以后,邊防軍就在邊界大興土木,在原有北洋軍興建的工事上,加強了防御。
也許比不上馬奇諾防線,但是比列日要塞要強,畢竟列日要塞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東西了。
日本作為進攻方,最需要加強的就是野戰炮和攻城炮一類的長身管加農炮,但是送來的都是山炮,甚至還有日清戰爭時期繳獲淮軍的克虜伯過山炮。
日本本部可以不關心這些人的死活,反正他們的作用是開啟這場戰斗。
但是朝鮮駐屯軍不行啊!要是輸了,這不是背鍋嗎?
不得已,將獨立重炮旅團分開成三個加強重炮大隊,加強一下軍級的攻堅能力,手里只握著攻城重炮旅團。
十月十二日,配屬完畢。
“喲西,進攻!”
(https://www.dzxsw.cc/book/42803282/2790107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