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孫承宗來著不善,李獻忠準備翻
第172章 孫承宗來著不善,李獻忠準備翻臉(求追訂月票)
從遠處看,山海關的城墻高大堅固,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將北方草原與中原大地分隔開來。
城墻上的城樓和瞭望臺巍峨聳立,盡顯關口的雄偉。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云霧繚繞,與近處平坦的河谷交相輝映,展現出一種自然之美。
這里地勢險要,城墻直接延伸至大海,無愧為山海之名。
同時這里也是遼東抵御外族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這里被外族突破,那么整個中原就將門戶洞開。
宣府副總兵馬世龍說道:“這里守備森嚴,乃是不可逾越的雄關,孫閣老怎么還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此時孫承宗那深鎖的眉頭才稍有放松,他說道:“馬副將你可覺得這里同其他九邊各鎮有啥不同?”
馬世龍說道:“并沒有啥不同啊,只是如今正值寒冬,其他邊鎮路上看不到多少行人,而這一路上卻發現不少百姓都拖家帶口的向著關外進發。”
如今北方大旱,各鎮屯邊的軍田幾乎都沒有多少收成。
尤其是陜西,榆林、固原兩鎮幾乎是顆粒無收,遼東也同樣遭遇了大旱,可這苦寒之地卻能不斷的吸引百姓前來。
去年李獻忠赴山東平叛時也曾一舉將二十多萬叛民全部移往遼東。
原本內閣就一直擔心遼東李家尾大不掉,若只是軍事上的強大,朝廷還可以通過控制餉銀,軍需拿捏住李獻忠這個遼東經略。
可如今遼東的人口不斷增加,就說明李獻忠非但不缺少糧食,還能有足夠的糧食吸引這些流民進來遼東。
這絕非是一個好消息。
馬世龍一個武將自然無法體會孫承宗的憂慮,此時他也只能說道:“看來遼國公治遼有方啊!”
很快山海關總兵李懷忠就親自將孫承宗一行人迎入了關城。
李懷忠說道:“山海關南起老龍頭、北止九門口,全長近60里,沿線共分布有9座城堡、10大關隘、43座敵臺、51座墻臺、26座烽火臺、12座墩臺。”
“目前山海關全路總共有精騎三千,步師九千,總計1萬2千人。”
孫承宗說道:“我記得萬歷四十八年的時候山海關全路有2萬5千人,如今不足當初的半數,這些兵力可還夠用?”
李懷忠說道:“其實平日里負責守衛山海關的步卒只有五千人,三千騎兵乃是作為機動兵力隨時準備馳援的。此外從這里一路向北中前所、前屯衛、中后所、中右所各自駐兵500,寧遠衛駐軍兩千。”
孫承宗這才想起來,去年李獻忠撤銷了寧遠路,將其一分為二,寧遠衛以南劃歸山海關,以北劃歸廣寧。
其實山海關的防區已經比原來要增加不少了。
李懷忠接著說道:“如今建虜已經被遼國公平定了,漠南蒙古的林丹汗正忙著同新晉崛起的臺爾汗宰賽爭奪漠南蒙古的霸權,雙方已經打了好幾年,根本就無力進犯我大明。如今這些兵馬守衛這里是足夠的,末將手中還能握有三千機動兵力。
孫承宗滿意的點了點頭。
也只有李獻忠治下的遼東鎮兵馬是實數。
目前邊軍普遍兵馬只有在編的七成,用他們的標準肯定覺得兵力不夠。
其實一兩半的月餉還是有些低的,內閣也討論過將各鎮的空餉去掉,提升士兵的月餉。
不過這樣一來大概率是支出增加,空餉繼續,最終只能作罷。
以大明目前的財政狀況走精兵路線是必然的,可要查出各鎮的空餉談何容易?
有時候他倒是佩服李獻忠的手段,據說他在開原一上任就嚴查空餉,并借著這個機會,將所有和他不是一條心的人給換掉了。
京營的水實在是太深了,這次能讓他們主動去掉三萬吃空餉的名額已經是冒了很大風險了。
孫承宗又指著山海關將士的鴛鴦戰襖說道:“我巡視九邊各鎮,大多數將士的戰襖已經破敗不堪,為何山海關將士的戰襖看起來如此嶄新?”
他一問還真是難住了李懷忠,如今遼東鎮麾下的所有將士其實已經全部配備了重布棉甲,這些鴛鴦戰襖平時幾乎都不穿,能不新嗎?
為了避免引起朝廷的忌憚,李懷忠才讓部分將士換上這些鴛鴦戰襖的。
他說道:“遼國公上任伊始就下令遼東將士嚴格執行三年發一套的戰襖的規定。山海關的將士們在入冬前才剛換了新裝,自然是格外愛惜!”
這又是遼東獨享的特權了,九邊各鎮都是巴結武庫司的官員好討要一些裝備物資。
只有遼東鎮是反過來的,武庫司根本就不敢克扣遼東的軍資。
除非是武庫司的郎中不想干了,不然誰敢惹到李獻忠這個殺神?
當初武庫司郎中武大器就是因為得罪了李獻忠直接被抄了家。
加上兵部的熊廷弼又是李獻忠的人,就更沒人敢在遼東的軍資上做文章了。
孫承宗只得說道:“遼國公治軍嚴明,實在是各鎮的典范。”
出了山海關之后,他們就踏上了官道。
戰馬在這種水泥修筑的道路上不受到天氣以及地形的影響。可謂是通行無阻,行軍速度也大大的提高了。
他們在疾馳了一晝夜之后居然抵達了200里外的寧遠。如果是一人雙馬或者是三馬可能推進的速度更快。
當然孫承宗等人能達到這個推進速度,還是得益于他們能夠在沿途的驛站及時更換馬匹。
孫承宗一路上先后經過了廣寧、遼陽、沈陽、鐵嶺,終于抵達了開原城。
雖然遼東巡撫府以及薊遼總督的駐地都在遼陽,不過李獻忠還是喜歡呆在開原。
所以目前遼東經略的駐地在開原,當然他的遼國公府也在開原。
此時孫承宗已經在薊遼總督閻鳴泰以及遼東巡撫張文炳的陪同下來到了開原城。
原本周十三里的開原城已經滿足不了開原的需要了,由于大量的商賈云集,導致開原城內的地皮緊張,所以開原又新建了一座外城。
開元的外城城高三丈(約10米),略低于內城的3丈5,不過周長卻達到了驚人的32里。
就算是放眼大明這也算的上是一座大城了,甚至超過了遼東的首府遼陽(24里)。
望著這座規模宏大的城池,孫承宗說道:“沒想到這開原的規模如此宏大?”
遼東巡撫張文炳原本是開原知州,這開原的城墻自然是他的杰作。
張文炳說道:“孫閣老忘了,去年開原已經由路城升格成了鎮城了。如今整個遼東地區有三座鎮城了,分別是遼西的廣寧,遼東的遼陽以及這遼北的開原。”
此時李獻忠也已經親自在開原城外迎接孫承宗了。
他說道:“孫閣老一路巡視大明九邊實在是辛苦了,遼東乃是苦寒之地,城外風大,還請城內一敘。”
入城之后孫承宗更是被開原的繁華給驚艷到了,城內非但商鋪很多,充斥著各種天南地北的貨品,就連青樓同酒肆都十分熱鬧。
此刻他根本就不覺得自己是置身邊塞,仿佛是來到了江南。
孫承宗說道:“開原如此規模恐怕有20萬人了吧?”
張文炳說道:“開原城目前的居民以及常駐的商賈大約有15萬人的樣子,不過以開原城的規模容納20萬人也是沒有問題的。”
孫承宗又問道:“我這一路上看到大批流民涌入遼東,不知如今遼東有多少人口了?”
張文炳說道:“如今遼東剛剛設置了平虜縣,加上寬甸地區重新納入了大明的治下,故而有大量土地需要開發,目前整個遼東不算女真三衛的人口為270余萬!”
這個數字還是讓孫承宗感到比較意外的,因為它已經超過了萬歷初年遼東興盛時期的250萬人。
他說道:“看來遼東的發展勢頭不錯啊,張巡撫治理有方啊,如今應該能夠增加不少賦稅吧?”
一旁的閻鳴泰同李獻忠不停的在用眼神暗示張文炳少說兩句。
結果這貨似乎是表功上了癮,在孫承宗的引導下,不斷的透露遼東的虛實。
遼東的成就有多少是他這個遼東巡撫干出來的,難道他自己沒有數嗎?
于是閻鳴泰直接說道:“遼東的人口是增加了一些,不過這些新打下的地方都是屬于開荒,所以第一年是免稅的,后面也都是減半。故而目前還看不到太大的效果,不過相信幾年后,稅收會大幅提升的。”
李獻忠也說道:“如今遼東為朝廷提供銅礦,加上開原廣寧兩地的馬市收入,以及各地的商稅田賦如今一年也能為朝廷上繳一百多萬兩白銀!”
孫承宗滿意地說道:“遼東的確是潛力無限,相信用不了幾年就能獨立承擔遼鎮的餉銀了吧?”
這個孫承宗果然是來者不善!
李獻忠說道:“這是自然,目前朝廷在遼東的支出是一年比一年少,收入卻是每年都在增長,這是早晚的事!”
“遼東目前土地尚有富裕,可以接納一些關內的流民,也算是替朝廷解決了一大困難!”
孫承宗說道:“去年那些山東的白蓮教余孽還算安穩吧?”
<div class="contentadv"> 李獻忠說道:“他們如今在平虜縣,有自己的土地,過上了安生的日子。自然不會再想著造反,平虜縣縣令盧象升干得不錯,本公正想嘉獎他!”
孫承宗說道:“本閣也正想去平虜縣看一看,昔日韃子的都城,如今在我大明的治理下是何景象?”
很快孫承宗就發現,其實開原城的守軍并不多。
正常情況下開原這種位于邊塞的大城,至少也需要一兩萬人駐守,碰到情況危急時就算駐扎個三五萬人也是很正常的。
他問道:“我看到遼國公給朝廷的奏報上,整個開原路只有1萬2千人駐守,這些兵馬怕是防守開原城都夠嗆吧?”
李獻忠說道:“開原三關之中的南關如今已經不是邊關了,所以北關同西關各駐扎兩千人馬,南關僅駐扎一千人。”
“開原城其實也只有三千守軍,不過城外就是‘遼東鐵騎’的大營,所以開原城絕對安全。”
孫承宗如今也走過了遼東的大部分地盤,他發現其實李獻忠留在各地的守軍都不多。
就算是自己的大本營開原城也就這點守軍。
看來這次裁軍也確實為難他了。
很快他們就來到了開原城的松鶴樓,李獻忠在這里設宴替孫承宗等人接風洗塵。
雖然李獻忠并沒有將天上人間開到這里。
不過這松鶴樓也是情報司下屬的一個據點。
這里的櫥子也是從天上人間培訓出來的。
因此各種美食可謂應有盡有。
不但有江南的叫花雞、龍井蝦仁、揚州獅子頭、松子鱸魚等名菜,還有京城天上人間的開水白菜、佛跳墻、八寶雞丁以及遼東的小雞燉蘑菇、煙熏樟子肉、炒鹿筋、烤全羊等。
各種琳瑯滿目的菜式著實讓跟著孫承宗跑了幾個月的馬世龍等人大開眼界。
就連見多識廣的孫承宗也是吃的不亦樂乎!
吃飽喝足之后自然是談正事了。
很快眾人便識相的退下,只留孫承宗同李獻忠兩人在對飲。
孫承宗說道:“此次本閣前來遼東其實并非是為了削減遼東的兵馬。”
“遼國公麾下的將士都是滿編的,9萬人馬要從山海關,一直駐守到遙遠的努爾干都司,已經是捉襟見肘了。”
孫承宗這番話倒是讓李獻忠頗感意外,這老頭花了幾個月時間跑遍了整個九邊難道不是沖著自己來的?
反正李獻忠是不信的。
他說道:“孫閣老能夠體會遼東的艱難本公甚是欣慰!其實遼東的兵力已經不夠了,但既然陛下有意削減九邊兵力,本公自然要率先為九邊做出一個表率!”
孫承宗說道:“其實陛下想要削減的是各鎮吃空餉的數量,而并非是遼國公麾下實際的兵馬裁撤。”
如今大明朝廷財政頂不住了,朱由校想削減空餉他信。
但若說他們沒針對自己那就是墳頭上燒紙——糊弄鬼了!
自己提出削減五千人的時候也沒見朱由校阻止自己,現在跑來說啥風涼話。
雖然他一時半會也搞不清孫承宗葫蘆里賣的究竟是啥什么藥。不過還是笑著說道:“孫閣老這次讓京營削減3萬人可是替朝廷省下了一筆不小的開銷,實在是勞苦功高!”
孫承宗苦笑道:“別人不清楚京營的情況,難道遼國公還不清楚嗎?”
“京師三大營在編人馬17萬,實際的兵力恐怕只有6萬之數,削去3萬也不過是減了個零頭都不到!”
李獻忠對于京營的情況自然是一清二楚的。
不過他還是故作吃驚狀,說道:“京營兵員不足之事,本公也有所耳聞,卻不料居然如此嚴重?”
孫承宗接著說道:“京營事關京師的安危,又非勛貴重臣不能委派。這普天之下,能夠為陛下排憂解難的恐怕也只有遼國公了?”
靠,原來在這里等著老子!
接手京營,開啥玩笑?
先不說自己接手京營要回到京師那個囚籠。
京營每年近200萬兩銀子的空餉幾乎半個朝廷都在吃。
兵部、吏部、戶部的高級官員誰沒有參與其中?
還有整個京營的將領,相關的太監。就是魏忠賢同內閣大臣也沒有少從英國公同成國公那里拿好處吧?
李獻忠甚至懷疑當初萬歷都有從他們身上拿好處。
不然以萬歷那種雁過拔毛的性格,斷不會容忍他們吃這么多空餉。
不過如今朱由校是在扮豬吃老虎,普通人還真看不透他的心思。
估計自己那兩位老哥哥,成國公,英國公是把他當成一個不理朝政的“木匠皇帝”了,不孝敬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
自己要是整頓了京營,幾乎是同整個朝廷做對,那才是萬劫不復。
真把這些人惹毛了,殺朱由校他們未必敢,不過殺自己那是肯定的。
縱然自己武藝高強,也有防不勝防的時候。
更何況自己還有老婆孩子,如今哈齊婭同海藍珠都懷上了,自己的老三、老四也快出生了。
叫自己去得罪這么多人,這事李獻忠鐵定不能干啊!
他說道:“孫閣老高看在下了,京營的水實在太深了。您是帝師,又帶著尚方寶劍。他們才賣了陛下的面子裁剪了3萬人。”
“若是換成李某,恐怕能減1萬人就不錯了!”
此時孫承宗的臉色有些不好看,他說道:“遼國公,這并非是孫某的意思,乃是陛下的意思!你真的不愿意替陛下排憂解難?”
李獻忠說道:“并非獻忠不愿意,實在是這件事情超出了獻忠的能力范圍。”
“陛下若是強行叫獻忠整頓京營恐怕只會適得其反,引發朝堂甚至是天下的動亂!還請陛下三思!”
“我李家世受皇恩,不能眼看著大明因此陷入混亂!”
孫承宗嘆息了一聲,說道:“陛下可是對遼國公寄予厚望,您就不能像當初于少保那般力挽狂瀾于既倒?”
李獻忠說道:“想必孫閣老也很清楚于少保最后的結局,何況獻忠的才情遠不如于少保,恐怕就算是賠上了這條性命,最終還是耽誤了陛下的大事。”
“我李家能如同黔國公沐家那般替大明看護好遼東也就心滿意足了。”
“獻忠只是一個武將,若是有人反叛大明,獻忠定為陛下平叛。又或者陛下需要獻忠替大明開疆拓土,獻忠在所不辭。”
“京營之事獻忠實在是愛莫能助!”
李獻忠的反應其實在孫承宗的意料之中,他原本就屬于摟草打兔子。
按照他同朱由校商議的結果就是試探下李獻忠的反應,他要是肯去接經營這個燙手的山芋最好。
要是他實在不愿意,朱由校也不敢逼反他。
就算朱由校再天真,也不會認為手握遼東十萬精銳的遼國公李獻忠會因為他一道圣旨就乖乖就范。
所以他又準備坑一下這位遼國公了。
孫承宗十分為難的說道:“京營的空餉不解決,如今朝廷實在是無力足額發餉了。”
“想必遼國公也清楚,九邊各鎮除了遼東其實早就欠餉了。若是遼國公實在不愿意去整頓京營,那么今年遼東的餉銀只能先發一半了。”
“不過遼國公請放心,只要大明的財政一有好轉,陛下一定會優先補發的。”
李獻忠心中怒罵道:靠,朱由校這個小陰B,原來是在這里等著老子!
感謝各位書友月票、推薦票、追訂支持!
感謝書友“七殺手”、“安格瑪污王”、“莫上阡”、“機械傳動”、“唯一魔”、“淡淡的冰藍”的月票支持。
(https://www.dzxsw.cc/book/42660693/13622326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