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李獻忠封親王(求追訂月票)
第231章 李獻忠封親王(求追訂月票)
隨著李自成率部西去,西北地區已經完全被收復了。
原先的陜西布政使司地域過大,容易造成獨霸西北的局面。李獻忠將陜西一拆為二,將陜西給獨立出來,并將原寧夏甘肅青海部分成立新的甘肅布政使司。
并將熊廷弼調任陜甘總督,陳奇瑜出任河南總督,左良玉調任山東總督。
原山東總督盧象升改任閩浙總督。
如今大明的版圖也只有烏斯藏沒有納入弘光朝廷的掌控之中,當然了云貴地區目前并沒有實控。
除了大明的傳統版圖之外,李獻忠還占領了漠南地區的廣闊領土,將陰山河套重新收復;此外還占領了朝鮮的平安、咸鏡、黃海三道以及琉球群島和臺灣島,并將努爾干都司給恢復了!
僅僅就版圖而言,弘光一朝并不遜色于大明其他時期。
至于用李定國同李自成也是無奈之舉。
雖說一舉收復了四川、陜西等地,但這些地區十分偏遠,朝廷的統治力并不強。
加上交通不便,運輸補給十分費力,難以支撐大規模的對外征戰。
李獻忠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維穩,消化這些地區。
故而李獻忠利用大西同大順先行對西南同西域進行殺伐,為以后自己徹底征服這些地區打下基礎。
畢竟相較于開疆拓土,弘光朝的大臣們更關心改朝換代的事情。
雖然投靠李獻忠有先后,但無疑這些人都是他的原始股東。
如今天下已經基本平定了,他們自然是希望李獻忠早日君臨天下,他們也好更上一層樓。
很顯然好多人已經按捺不住了。
不過誰都沒有想到,居然是衍圣公孔胤桃率先上書弘光天子朱由崧。
孔胤桃認為遼東郡王李獻忠為國征戰,僅用一年多的時間便使得天下重新歸附,于朝廷有大功。
不加封親王恐難以服眾!
說實話,原本李獻忠就沒準備要加封親王,走那一套虛頭巴腦的流程。
如今無論是宮廷、內閣還是天下各地的總督都是他的人,擁護明朝的士紳以及藩王勢力早讓他清理的差不多了。
即便是有些人死挺大明,也掀不起太大的風浪來。
按他的想法等回到京師后,直接讓朱由崧搞個禪讓,自己登基也就完成改朝換代了。
孔胤桃這純屬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不過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他也就抱著看戲的心態,看看事情會發展到什么地步。
畢竟自己從西北班師回京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足夠他們處理這些事情。
孔胤桃的上疏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衍圣公的人品雖然不怎么樣,可沒有人敢忽視曲阜孔家的影響力。
如今盤踞各地的勢力皆已臣服,張獻忠身死,李自成逃亡西域。
外部矛盾基本解決之后,自然就是內部的矛盾了。
對于李獻忠封王之事,其實朝中的大臣并沒啥異議!
畢竟是弘光天子自己先破壞了大明的祖制,將李獻忠封為了遼東郡王。
以如今他的功勞,由郡王變成親王也是順理成章的。
當然了出于立場不同,雙方對于給李獻忠封王也有自己的盤算。
站在遼東官員的立場上,封王并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是希望李獻忠登基,直接改朝換代的。
這樣一來他們除了現有的官職權利,還多了一份從龍之功。
畢竟遼東的舊臣目前還沒有封爵的。
只有殺了崇禎的左良玉以及獻出漢中并殺了張獻忠的高杰被封了伯爵。
這封爵的要求屬實有些高。
不但要立下軍功,還要斬殺皇帝!
李獻忠也在不同場合暗示過,一旦新朝建立,會對他們這些功臣論功行賞。
雖然封王不能滿足他們的政治訴求,但這畢竟也是禪讓流程中的一步。
自打王莽篡漢之后,禪讓便成為了權臣改朝換代的一種手段。
一般都逃不過這幾步,先是封公或者封王,然后假節鉞,加九錫,最后迫使皇帝禪讓。
留守京師的首輔閻鳴泰同次輔李三順一商議,既然這些步驟免不了,索性一步到位。
現在的大明朝廷早就在王爺的掌控之中,根本就沒有必要直接廢朱由崧篡位登基。
李獻忠如果想要篡位,在遼東就能直接稱帝了。
那接下來肯定是要走禪讓的流程了。
從晉朝開始,“假節鉞”成為級別最高的君王授權方式。擁有了“假節鉞”的權力,不但可以隨意斬殺觸犯軍令的士卒,還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擁有斬殺節將的權力。
如今李獻忠相當于直接涉政,權利已經超過了“假節鉞”,自然沒必要再搞這個了。
九錫之禮是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勛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
九種特賜用物分別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
天子經常會用帶有禮儀性的賞賜來表彰臣子,賞賜又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九”在中國具有最高的含義,所以九錫也就是皇帝對臣子最高的榮譽賞賜。
這些東西雖然是虛的,不過作為禪讓流程中的重要一步,還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內閣擬出的方案是加封李獻忠為遼王,實封遼東,加九錫,并任命遼王李獻忠為攝政王,總領一切朝廷事宜!
這樣一來,李獻忠同朱由崧之間就只差一個皇帝的稱謂了。
所以當閻鳴泰提出這些要求的時候他猶豫了。
如果答應了這些,他這個天子也就當到頭了。
他殷切的望著滿朝文武,希望有人能夠站出來反對一下。
可是如今無論是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還是錦衣衛都是李獻忠的人,他這個掛名皇帝又能怎么辦?
不過很快就有人跳出來反對了。
詹事府少詹事黃道周說道:“遼東郡王李獻忠與國有功,加封遼王亦無不可,只不過親王實封遼東無異于裂土封王。”
“遼東郡王征戰期間為了便于指揮,行臨機專斷之權乃是權宜之計。”
“如今天下已經平定,遼東郡王應當還政于陛下。遼東郡王可以統領內閣,但是攝政王實在有違人臣之道。”
“所以臣黃道周建議將賜封遼東改為食邑遼東;遼東郡王可以用首輔的名義施政,但是不宜行攝政王之舉!以免天下人誤會遼東郡王有謀逆之心,相信王爺本人也不會同意的!”
黃道周的話,讓內閣首輔閻鳴泰顏面掃地。
他不但否了內閣的提議,還要讓李獻忠直接取代自己這個內閣首輔,這個黃道周還真是敢說。
不過這個時候他自己下場同黃道周開撕實在是有失身份。
一旁的錢謙益心領神會,他是東林黨魁不假,不過如今他已經完全上了李獻忠的賊船。
面對現實東林黨也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政治方針,從掌控朝局,變成了支持李獻忠,在朝堂上占據一席之地。
因此東林黨人也分裂成了兩派,一派跟隨錢謙益一起支持李獻忠。
還有一些則是致仕,在民間抨擊李獻忠同弘光朝廷。
作為禮部尚書,這個時候,他不表態是不可能的。
<div class="contentadv"> 錢謙益說道:“遼東郡王除了征伐天下外,‘弘光新政’也是其一手提出的。”
“我大明能有今天的盛況,王爺居功至偉,如何封賞想必都不為過。為了不破壞如今的大好局面,由王爺涉政陛下肯定也不會有啥異議!”
“臣禮部尚書錢謙益認為內閣的提議并無不妥!”
錢謙益這是又把皮球踢回到了朱由崧這里,陛下如果不想封這個攝政王,還請自己說出來。
錢謙益其實代表了南方士紳。
之后李三順代表的遼東官員以及馮銓代表的北方士紳同張維賢、朱純臣代表的勛貴勢力紛紛站臺支持錢謙益的言論。
而黃道周的言論除了少數幾個御史支持外,幾乎無人敢出言呼應!
這些人人微言輕,自然是給不了朱由崧底氣。
他只好使用了拖字訣,認為這件事情事關重大,還得要聽聽遼東郡王本人的想法,不宜操之過急。
雖然眾臣不斷地給朱由崧施加壓力,說對遼東郡王的封賞不能拖延,以免讓忠臣寒心。
不過畢竟是在朝堂之上,他們也不能吃相過于難看,還是給了朱由崧3天時間。
朱由崧剛回到乾清宮,太后張嫣就已經在這里等著她了。
張嫣是天啟帝朱由校的皇后,同朱由崧的關系其實很遠。
但他這個弘光皇帝畢竟還是張嫣確認的,而且李獻忠給了張嫣很高的地位。
如今整個后宮其實真正的當家人是張嫣,朱由崧的陳皇后在張嫣面前都不敢大聲說話。
盡管十分不情愿,朱由崧還是給太后張嫣請安了!
張嫣直接開門見山說道:“聽聞前朝給遼東郡王請封親王了,這件事陛下怎么看?”
朱由崧并不知道張嫣已經是李獻忠的相好,畢竟太后也是皇家人。
他說道:“此事朕也十分為難,給李獻忠加封親王,朕沒有意見。但是內閣要同時賜封遼東,并且封其為攝政王,朕不敢茍同!”
張嫣說道:“本來朝堂之事,哀家一個婦道人家不該過問的。”
“不過此事事關重大,哀家是怕陛下犯糊涂!”
“我且問你,陛下眼里這遼東是李獻忠的,還是陛下的;遼東的文武是聽陛下的還是聽李獻忠的?”
張嫣的問題十分尖銳,朱由崧說道:“盡管朕不愿意承認,但這遼東早就是李獻忠的了,遼東根本就不會聽朕的!”
張嫣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其實陛下心里很清楚,遼東封與不封都是李獻忠的。既然如此陛下將原本就是李獻忠的東西賜給李獻忠又有何損失?”
“至于攝政王也是同樣的道理,有沒有這個‘攝政王’的名頭,滿朝文武都是聽李獻忠的。”
“如果李獻忠愿意接受遼東的封地,安心做一個攝政王,陛下應該感到慶幸才是!”
說完這些張嫣就離開了乾清宮。
朱由崧其實沒有選擇的余地,他擔心的無非是李獻忠得到了這些后會進一步得寸進尺,篡奪大明的江山。
可他忽視了一點,這些東西并不是他能夠決定的,而是李獻忠自己決定的。
如果自己不給李獻忠這些待遇,恐怕滿朝文武都不會善罷甘休。
反倒變成了自己對李獻忠刻薄寡恩,給了他一個罷黜自己的借口。
李獻忠是霍光還是王莽,他不清楚;可是他不能把李獻忠逼成董卓啊!
想清楚了這些后,朱由崧也就釋然了。
弘光二年十一月十一日,朱由崧下旨冊封遼東郡王李獻忠為遼王,封地遼東;并任命李獻忠為攝政王,總理軍政大權,加賜九錫!
黃道周在聽聞這道圣旨后,幾乎氣得吐血,大罵李獻忠是亂臣賊子,然后便告假了!
而其他大臣則是彈冠相慶,如今王爺距離九五至尊也就一步之遙了。
等到王爺凱旋回京后,他們就可以再接再厲,讓朱由崧禪位了。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李獻忠本人拒絕了這個冊封。
一般皇帝冊封大臣如此重大的官職時,他們都會象征性的推辭一下,這也是慣例!
眾人也沒太當回事,畢竟這套流程大家都懂。
不過李獻忠拒絕的理由卻十分耐人尋味。
首先他拒絕了封地。
如今天下的藩王紛紛退回了莊田,每人只保留了1萬畝,他卻得封整個遼東。
這么做很明顯是違背了“弘光新政”不得兼并土地的宗旨,他不接受實封。
他這么做也是告訴所有人以后大明不會有實封了。
這一舉動著實是讓人看不懂。
李獻忠拒絕列土封王,難道他真想做大明的忠臣不成?
自古權臣如果不自己登基,都不會有好下場的。
李獻忠是絕對不會做霍光的。
當內閣對李獻忠的意圖云里霧里的時候,茅元儀說道:“我明白王爺的意思了,王爺其實是對遼這個封號不滿意!”
李獻忠出身遼東將門,得封遼王理所當然,他此前也沒有拒絕“遼東郡王”的封號。
茅元儀說道:“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王爺接受了“遼王”的封號,在接受禪讓后,新朝的國號就要變成‘遼’了!”
按照慣例一旦接受了前朝的禪讓就要認可前朝為正統,一般會以前朝給予的封號作為國號。
比如曹丕是大漢的魏王,所以國號魏;楊堅是后周的隨國公,所以國號隋;趙匡胤是宋州節度使,所以國號宋!
朱元璋的吳王當初是韓宋政權封的,如果他承認韓宋是正統,那么國號應該是吳而不是明。
很顯然朱元璋認為自己是從蒙元手中奪取的天下,所以拒絕使用“吳”為國號,才有了大明。
同時這也是承認了元朝是一個正統王朝。
遼作為國號就有一些問題了。
因為此前出現過“遼”這個朝代,遼在正統性上一直飽受質疑。
李獻忠雖然搞的是禪讓,他實際上就是謀朝篡位。
原本正統性上就容易受到質疑,再用“遼”這么一個充滿爭議的國號,更加顯得國不正。
李獻忠自然是不會滿意。
另外“遼”一聽就不是中原政權的名字,不能代表大一統王朝。
經過茅元儀一點撥,眾人立馬知道了問題所在。
他們這次選的不是王號而是國號。
這樣一來遼王確實不合適。
國號一般是從戰國七雄或者前朝中選取。
肯定排除掉之前的大一統王朝國號。
當然了弱韓肯定是沒人會選的,誰會拿“韓”作為國號?
剩下的國號中,地域性還是比較強的,楚一般帶邊湖廣地區,齊代表山東,秦代表關中。
只有燕趙可以代表北方,最終他們選擇了燕!
弘光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李獻忠被冊封為燕王,賜九錫。
之后燕王李獻忠又被弘光皇帝朱由崧任命為攝政王,統領朝政!
感謝各位書友月票、推薦票、追訂支持!
(https://www.dzxsw.cc/book/42660693/13596943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