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二十八號——《澧鄉小記——TIA起》
TIA起
那不是黑歷史,那是我的來時路。
坐在廚房里,睡眼惺忪,爺爺奶奶早已起床開始忙碌,為許久不見昨日回家的孫子準備早餐。爺爺奶奶早已勤儉為慣,這是她們老一輩人留下來的習慣,被逼迫的,亦是在那個時代迫不得已遺存的節儉觀念。奶奶在使用很早就在我鄉下的家留下的那口大鍋,大鍋中燒著水,而爺爺則坐在大長板凳上往炕里添著柴火,炕中時不時發出“噼啪”的響聲。
我坐在爺爺準備好的火爐旁--那是一個綠色的火盆。里面裝著燃燒的木炭與燒干的灰塵,爺爺回想起今日的生活,又對比昔日的苦楚,開始跟我進述曾經的那些往事。
爺爺生于1949年,建國時的孩子,本以為能夠幸福的生活,得到上天的恩寵——然而并不幸然,他清晰地記得12歲時,他凌晨五點鐘便背著背筐,TIA緊褲帶子,左手拿著鐮刀,右手拿著麻袋,天還未亮便到遠處的山上挖蕨——這是那時為生活所迫的一家而努力爭取的“食物”。直到天亮,爺爺背著筐,手中拽著麻袋往家的方向走,彷佛他背后背著的,手中拖著的,是一個家的命運。回到家后,姥姥將帶著蕨根的蕨一齊放在磨盤上將其攪碎,再將零碎的蕨粉,放在那口黑鍋上用柴來煮,煮成一團團白色的黏稠的液汁,喂給剛出生的叔爺吃——爺爺跟我說,叔爺出生于1960年,正值困難時期,姥姥沒有奶水供給所以叔爺經常、從小便將兩只手指習慣性地含在嘴中,以至于后來連指尖都被磨破,很久才長出指甲。
爺爺抽了一口煙,縹緲的煙霧仿佛依舊繚繞在一九六幾年這個窮困的家中。那時的爺爺,穿著一身縫縫補補的破舊衣裳,為了家中幾位弟弟妹妹的吃穿,十幾歲便開始承擔起家里的瑣事。爺爺說,當時自己正值長身體的時期,姥姥總會悄悄給爺爺多一點吃的東西——無非是一兩米飯或是一兩個紅薯。縫補的衣裳里面還補了一個格子袋用來裝那三兩紅薯。
人只有經歷了昨日的苦,才會明白今日的甜,現在的我們不懂老一輩人的勤儉節約,老一輩人也不能理解現代年輕人的撲張浪費,大手大腳地揮霍,于是便產生了隔闔,產生了代溝。
我當時也不明白,為什么爺爺奶奶在家中安了空調卻一直不舍得用?為什么爺爺奶奶收到子女的一件件營養品一直收到過了保質期也不愿丟?為什么爺爺奶奶說死后直接火葬不必大張號鼓的清道士,做排場,為什么?辛勞忙碌了一輩子到頭,老來還不享受,依然省吃儉用地活著......
在那個年代,困處與窘境逼迫著爺爺奶奶改變,在歲目的洗禮中雕刻著他們的觀念與心理,雕琢著他們的模樣與行為。如今雖然已不再那樣困苦,但他們依然保持著一貫的作風,這是時代的烙印——洗不掉,也抹不去。他們堅信著,所有東西都是省出來的,天上不會白白地掉餡餅下來,也唯有節省,才不會吃了上頓沒下頓,因為,你所后面生活的來源都是依然要用自己的,你昨日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美好。
我的爺爺,易池,今年已經69歲,已然走過半個世紀,見證了我們國家從艱難到繁榮,從困苦到昌盛,他擁有足夠的發言權來引領、指導剛過20歲的年輕氣盛的年輕人。而作為孫兒,我愿意認真聆聽爺爺講那過去的事情。并將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寫于書中,來面對未來以及我來時的路。
人終將生老病死,我渴求爺爺奶奶長每百歲,但終有一天,我也會帶著復雜的心情悄然而去,化為一抔黃土,融入先輩鑄就的萬里長河之中,帶著驕傲,抑或帶著悲愁。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https://www.dzxsw.cc/book/40346031/6008654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