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盜墓筆記??
【此外,朱棣還遷都北京,完成了朱元璋生前曾想做卻沒做成的事情。
從唐末以來,軍閥割據,南北分割四百余年,有詩曰:漢兒盡做胡兒語。
自公元936年,石敬瑭割讓中原北方門戶于契丹,到公元1368年,徐達北伐收復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甘肅等地。
由于終宋一朝,都未能完成國家一統,收復燕云十六州,南北的長期分裂導致兩地不管習俗還是語言習慣等已經發生了很大的差距。
而元朝統治時期,蒙古統治者只顧著自己的爭權奪利和享受,對于國內復雜的社會情況沒有作出任何舉動,而是任由發展。
并且元朝模仿印度實行了四種人制度,蒙古人最高、色目人次子、漢人第三(指北方漢人和其他民族)、南人最低(指南方漢人及其他民族)。
所以有元一朝,國家民族的大分裂、地域的大分裂更甚。
為了彌補華夏南北分割成兩個國家的局面,朱棣遷都北平,修建紫禁城,溝通漕運,天子守國門,有明一朝二百余年,才逐漸消亡了南北分割的情況。
所以說,明朝在大一統方面的貢獻是最值得肯定的。】
大秦
嬴政:“這個異族皇帝居然如此割裂我華夏大地,居心何在?果然不管是這蒙古人還是那女真人,誰坐了江山,都是只管只顧自己的安穩統治和享樂。他們是在耗費我中夏的菁華,是拿我諸夏人傳承千年的文明作踐!”
朕大一統的理想,他們是只繼承了征伐更多的土地好便自己享樂罷了。
嬴政看到天幕上南北居然分裂幾百年,本就分裂居然還實行了人種等級制度的更惡劣行為。
他恨得牙齒嘎吱作響,憤恨的說出那番話來。
“陛下,這異族人根本就不會治理國家,他們所有的政策都是以壓迫我們諸夏為目的供自己享樂的!”李斯也是憤懣的說道。
“懇請陛下將來北伐匈奴之時,能讓末將掛帥出征。”殿內,王賁出聲道。
大漢
“這種皇帝能得到天命嗎?這是在對諸夏文明的褻瀆!”劉徹道。
“還好我漢人后繼有人,驅除了韃虜,恢復了漢家天下啊!”
“不然朕都不敢想,長久以來,這樣的分裂,我諸夏莫不是再淪為春秋戰國時期了嗎?”
如果分裂成了那樣,還有人會像秦皇一樣再次一統天下,將所有人都攥成一根繩結嗎?
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未來本就撲朔,誰也說不準,但好在歷史有他的修正性。
李世民感慨唐亡是否也是由于軍閥割據才引起亂世而中央衰微呢?
他將自己的疑問說了出來。
杜如晦思忖道:“看天幕上我大唐極盛之時疆域遼闊,遠邁前古。但同時也有一個新的問題出現,我大唐真能實際掌控這些地方嗎?
答案是不能的。
但治理這些地方是需要長期的教化和開墾的,只派遣文官是不行的,需要派人去保護當地的生產和建設。
但生產和建設是需要錢財來支撐呢?
每個地方的需要都不一樣,朝廷的撥款又不知幾時到達,那朝廷自然還是要給予地方一定的財政權力的。
故爾,當一地長官有了當地的財稅政法軍事三權,在王朝極盛時,自然是帝國的忠貞良士,若是中樞衰微且逐漸頹廢,那么......”
杜如晦不愧是貞觀二相之稱的千古名相,他思維嚴謹且如流水般,為李世民婉婉道來。
長孫皇后安撫著李世民攥著的拳頭,只聽到二鳳輕嘆一口氣,拳頭也松開來反握住了皇后的手。
“大唐中樞衰微,地方狼子野心,朕一想到將來的大唐百姓要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就忍不住為之心顫擔憂啊!”
【朱棣還修建了《永樂大典》,“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此書凝聚了漢文化的精髓,詮釋了中華大道,解釋了蒼生奧妙。
歐洲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永樂大典不止是一本百科全書,它還是中華文明的象征,記載了自古至今無數的先賢智慧。
令人遺憾的是,這本集華夏菁華文化于一本的百科全書最后大多毀于火災和戰亂,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后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
而日不落的帝國博物館,就收藏了許多《永樂大典》的原本。
我們不知道朱棣駕崩時是否帶了副本陪葬,而中華民族這樣的一部曠古爍今,傳承文化精髓的大典不知能否再重見天日?
所以,秦始皇陵是否有星辰大海和先秦典籍、唐太宗昭陵是否有他帶入墳墓的如《蘭亭》般的幾本傳世名帖,以及朱棣的永陵里是否藏有全本的永樂大典,這些都是我們所好奇的。
也需要等將來技術足夠,在不損害陵墓里面生態和文物的情況下才能開啟解答我們的疑惑吧。】
天幕上解說永樂大典是如何如何珍貴,對于華夏文明如何如何重要,這一本怎么達到文治巔峰曠古爍今的話都讓被點名的三個皇帝心頭一跳,不好,沖我來的。
秦始皇: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壞消息是后人一直想挖我的墳一探究竟。好消息是他們至今還不敢挖。
“一定是那群史官在朕死后,不知道史書上究竟寫了什么,朕的陵墓里還能裝什么星辰和大海不成?那后世的皇帝有幾個能做到了?朕連長生都沒有,還能摘個星星?簡直荒唐!挖祖宗的墳有什么好的!!”
大唐
哪怕主播的解說是滿懷著對永樂大典狂熱的熱情的,可李世民還是從天幕那明明沒有溫度的文字,感受到了冰冷......好可怕啊,一股直入腦門的惡寒。
不止李世民,殿內群臣也是被嚇了一跳。
因為憑借他們的功績,雖然現在陛下還沒說,但將來死后那肯定是要陪葬的啊!
老天保佑!后人只看重帝陵珍藏,老夫一生清貧,一無所有啊!
“這這這......這后世人怎能如此褻瀆祖宗!!?”
殿內氣氛有些沉悶,侯君集弱弱的問道:“后世人明明如此崇拜陛下,奉陛下為千古一帝,可為何還想掘開昭陵?”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還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小聲討論了一下,看了眼上座的李世民臉色,才道:“自古以來王朝末年多奉亂世,我們距離后世千余年,之間不知隔了多少個亂世,史冊典籍等也定有損毀遺失,如此一來,唯有留葬陵墓者反而能保存較為完善。”
李世民一想,既然后人想挖他的墳,肯定有已經挖開的倒霉蛋的,礙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敢隨便亂挖,怕破壞自己的陵寢,才一直沒動。
想來想去,李世民心里好受了許多,對于后人想挖開他的陵寢的行為,雖說還是不能太接受,但也理解了。
越想越有理的李世民還振振有詞的道:“既然如此,那朕更應該將《蘭亭帖》帶入昭陵了,不然豈不是讓后人失望了?”
“還有要將貞觀實錄等我大唐風聞面貌之作帶入其中,讓后人能更好的了解貞觀大唐!”
杜如晦有些無語,但又不知道該怎么說。
大明
洪武時期
“《洪武大典》?這名字朕覺得甚好啊!”朱元璋一臉的理所應當道。
直把殿下的朱棣看的目瞪口呆,“爹,您老人家還要臉不?”
朱元璋一個飛鞋就是扔了過去。
“臭小子,我看你是皮又癢了吧?”
馬皇后捂嘴輕笑,搖頭道:“重八啊重八,你怎么還貪圖上了棣兒的功績了?”
“什么話?老四這個畜生只知道干勞民傷財的事,好不容易編了一本書還讓遺失了,遺失了不說還讓后世人只能慕其名不能感受我大明的盛世之治,又讓夷人搶奪。”
“要是讓咱來修,一定多摹副本,珍藏于天下各處,天下讀書人皆可觀之,絕不束之高閣。”
一改往日脾氣的朱元璋此時大度的讓人感到驚訝,他越如此大度,越顯得天幕里的那個朱棣小家子氣。
“爹,不帶你這么玩的啊......”
小朱棣的掙扎是無效的。
“既然父皇有意,那兒臣擇日就將這件事提個章程,號召天下獻書,聚我大明才子于一堂來編書。”朱標也是笑著說道。
“大哥,你......”只有朱棣在欲哭無淚。
殿內其余百官呢?
例如李善長,他自覺沒有宋濂文化水平高,但覺得自己去混個監事還是可以的。
例如宋濂,他雖然早已辭官三年,只有每年天壽節才進京為皇帝慶生。但他自覺這天下也沒幾人能有他文名滿天下了,這主編一職也不是不能一爭。
而其他文人自然也是如此想法,自古編史著書都是青史留名的好差事,誰不想插一手呢?
只有朱棣受傷的洪武世界達成了。
永樂時期
作為朱棣人生中最值得驕傲的幾件功績之一的大典,自然是要在駕崩后帶入墳墓的。
但現在的朱棣并沒有被天幕夸贊文治武功而感到開心。
后人干什么不好?為何非要挖老夫的墳?
撅祖宗的墳很光榮嗎?
朱棣自然理解后世為了尋求遺失的古籍而掘開古墓的心思,但這并不代表他能接受有人挖他的墳。
“讓解大紳帶人多抄寫幾份永樂大典,他不是很閑嗎?整天這逛那悠的,讓他在短時間內必須把永樂大典給朕多臨摹幾份!”
“還有,老大,朕給你下令,于天下各省府治建立藏書樓,每個省的這個錢讓藩王來掏,允其留名于捐善人。嗯,各省必須要有至少一份永樂大典,且好好保護維繕,出了什么差錯,拿他們是問!”
“還有,準許所有讀書人進樓觀書,允所有舉人以上功名者臨摹!”
朱棣也不管什么藏私于官了,他現在只想讓自己的永樂大典好好的、永遠的留存于世,后人將來可別再有什么想法掘開他的墳了,不然他死了都不安生啊!
“還有,朕要下祖訓!”
“所有大明皇帝死后,必須陪葬一部永樂大典!”
我拉所有人下水,看在我盛世明君的身份上,總不能挖我的了吧?
唯有朱高熾和朱瞻基二人瞠目結舌。
爹。
皇爺爺。
不帶你這么玩的啊?
大清
康熙:永樂大典確實是古今第一奇書啊,朕每每閱讀都能受益良多,確是那永樂皇帝為數不多的利于千秋的好事啊。
只是這永樂大典被我大清珍藏良好,居然還能在后世遺失?
這些番邦夷人是不是太過分了?
朕就不該給那羅剎國好臉色!
雍正:永樂大典全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珅珅,為什么天幕上不提朕的《四庫全書》?朕的四庫全書無論字數還是內容都要比這永樂大典還要多啊?”
“朕的四庫全書才是最大的百科全書!”
“陛下,可能凡事講個先來后到,所以天幕才先講的永樂典,后面就會講到您了......”
【明太宗朱棣還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為后來明朝的內閣制度奠定了基礎。】
(https://www.dzxsw.cc/book/40213378/2221054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