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君命有所不受
【“陛下千里相召,臣星夜馳奔趕回成都,北伐大業(yè)因此中斷,不知陛下有何吩咐啊?”一頭白發(fā)的諸葛亮叩首在地詢問道。
劉禪趕忙從龍椅上下來,上前攙扶起諸葛亮,一臉笑意道:“李相告訴朕糧草不濟,將會影響相父安危。朕不能沒有相父,也不能看見相父受到威脅。”
頓了一下,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然后道,“不見相父之面,朕心中甚是想念,故爾召回,也并無他事,相父快快請起。”
諸葛亮一臉震驚之色,抬頭看著劉禪,道:“蜀中糧草何因?”
劉禪一臉悻悻沒有說話,陪著笑臉。
“必是奸臣進獻讒言,言臣有異志克陛下乎?”
劉禪趕忙擺手,著急道:“不是如此,不是如此。相父為朕的社稷日夜操心,朕怎會猜忌相父?朕聽聞相父在北方深受病害,朕心里害怕!朕不能沒有相父啊!”
諸葛亮痛苦的閉上了雙眼,幾要昏厥,哀嘆一口氣道:“臣此次北出祁山連克魏軍收復多地,司馬新敗,偽魏慌亂,適逢大好時機,眼看即可實現(xiàn)先帝遺愿,光復漢室,還于舊都,興我高祖基業(yè)。陛下卻聽信讒言,下旨將兵馬召回,先帝九泉有知,豈不痛心?”】
“我漢家基業(yè),人家一個外臣都如此上心,子孫居然!”
“氣煞乃公!”劉邦看到劉禪一臉不爭氣的模樣,十分痛心。
【第四次北伐失敗,可以說是蜀國國內(nèi)出現(xiàn)了變故,諸葛亮一心想要實現(xiàn)先帝遺愿,光復漢室,從而忽略了這么多年來蜀國國內(nèi)的變化。
劉禪毫無疑問是無比信任諸葛亮的,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劉禪雖然被詬病“樂不思蜀”,但是毫無疑問,他對諸葛亮是真的毫無防備的敬重,完全實現(xiàn)了劉備托孤時讓他做到的事情。
因此,蜀國國內(nèi)的保守派和奸臣也知道不能從忠心方面攻訐諸葛亮,只能從諸如國內(nèi)不滿北伐已久、諸葛丞相前線病重無人照顧等等。
蜀國國內(nèi)現(xiàn)在基本已經(jīng)換新了第二代第三代人了,很多人要么本來就是蜀地高族,要么就是祖宗隨劉備入蜀從龍之功建立基業(yè),但是他們卻是生在蜀地長在蜀地,失去了父輩們的雄心壯志,一心只想割據(jù)享樂。
第四次北伐之前,諸葛亮派李嚴督糧草時,怕出問題,于是給他三種選擇,叫他便宜行事:
“上計斷其后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
后來,李嚴怕糧運不濟,就派馬忠、成藩傳喻旨要諸葛亮撤軍。諸葛亮回來后,反而問他:
“軍糧饒足,何以便歸?”
另一方面,李嚴又向劉禪上表:
“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zhàn)。”
欺騙劉禪說這是策略,又想推卸責任給岑述。
諸葛亮無需調(diào)查此事,直接出示李嚴之前手書,明顯前后不符,李嚴無話可說,被貶為庶人。
這一次,諸葛亮將蜀國朝廷清洗了一遍,全換上了主戰(zhàn)的自己人,才安心再次準備北伐。】
“癡兒啊!”劉備心痛無比,眼見自家基業(yè)隨著軍師的不斷出征越盤越大,卻被國內(nèi)奸臣幾句話就兒戲般的召回北伐大軍,前功盡棄啊!
“大哥!我看大侄子最起碼不傻啊,你看他都是擔心軍師的身體情況,這不才召回軍師嗎?”張飛大咧咧的道。
“咳咳!”關羽推簾而入,一進來就聽到了三弟的胡言亂語。
“二哥,你咋來了?”
一個大鼻兜蓋在了張飛后腦勺上,這下老實了。
“主公!這不怪世子。”孔明言道。
“說到底,還是天幕里的諸葛丞相大意了,忽視了國內(nèi)情況,這才讓奸臣有可趁之機。世子純善,奸臣便是以此欺世子,奸臣才是該殺之輩!”
“哼!孔明你莫要為那癡兒辯解,他若是自己有明辨之能,焉能不知?”
劉備氣呼呼的,“教育兒子必須得吃鞭子!這癡兒害煞我忠臣也!”
“這諸葛亮他不是權臣嗎?怎么如此膽小?豈不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況他執(zhí)掌大漢軍政之權,怕什么!”
劉徹此時只覺得窩囊,你可是權臣啊,我那傻后代一看就是個不重用的,你得支棱起來啊,不然我大漢基業(yè)怎么辦,祖宗江山怎么辦啊!
現(xiàn)在劉徹都想穿越去三國時期,一腳踹開劉禪自己去當季漢的國君,幫助大漢復興基業(yè)。
先主都不在了,人家還在兢兢業(yè)業(yè)的,施其畢生所能地光復漢室,他又有什么好苛刻責怪人家的?
“我大漢的權臣若都如這諸葛孔明一般便好了。”
這是劉徹的心聲,同時也是很多皇帝的心聲。
沒辦法,歷朝歷代總會出那么幾個敗家子的,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家的子孫都是個個明君,而且制度總會被鉆漏子的,只要有漏洞,就會出現(xiàn)權臣篡國之輩。
并不是所有的權臣都如諸葛亮這般的忠心。
也并不是所有的權臣都如霍光一樣忠于漢室。
對于一些人來說,不求諸葛亮這種能臣忠臣了,權臣只要是個像霍光這樣的也行啊。
殊不知,霍光的權力在相當于亞皇帝的。
【234年春天,諸葛亮經(jīng)過三年勸農(nóng)講武的準備,再率數(shù)萬大軍出斜谷口,同時派使臣到東吳,希望孫權能同時攻魏。四月,漢軍出斜谷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下營寨。
東吳本就是孫家外地人入主江東勢力,靠著妥協(xié)和平衡坐上的江東之主位置,孫權的權謀在整個三國時期都是頂級的,如果曹叡的權謀能力也如孫權般強,恐怕魏國國內(nèi)的分裂情況就能得到徹底的解決,畢竟這時候宗室的聲音和曹家皇帝權力還是很大的。
故爾,東吳在大皇帝的有意權謀平衡下一直都是只盯著一畝三分地的互相內(nèi)斗傾軋,人家本來也是如此,沒什么雄心大志,只想守著自家基業(yè),當初也才委曲求全的讓孫氏上位,有點類似于羅馬的元老院模式,但皇帝的權力還是很大的,只是孫權無法完全忽視世家的力量。
東吳既不像蜀漢一樣有著必須北伐一統(tǒng)的法理性和使命,也不像曹魏一樣有著半數(shù)江山的實力想要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王朝,故爾一直是兩家拉攏的對象。
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因此率領魏軍背水筑營,想再次以持久戰(zhàn)消耗蜀軍糧食,令漢軍自行撤退。
魏將郭淮認為漢軍必會爭奪北原,司馬懿認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備。果然,漢軍到來,但被郭淮擊退。
諸葛亮考慮到前幾次北伐都因為運糧不繼,導致功敗垂成,于是開始在渭濱的居民之間屯田。生產(chǎn)糧食,百姓亦相安無事,一切如常。而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親自率軍打敗。
曹叡親征迫退吳軍之后,有人建議他到尚未分出勝負的西線督戰(zhàn),曹叡說“權退亮膽破,大將軍已制之,吾無憂矣”,顯示出相較與對東吳孫權的重視,諸葛亮的北伐可能并未對曹魏造成多大的撼動。
但此記載或亦有另一種解釋,即魏明帝對司馬懿及其堅守戰(zhàn)略較為信任,畢竟司馬懿已經(jīng)是魏國最有軍事才華的將領了,司馬懿的防守戰(zhàn)略也有效阻遏了諸葛亮的進攻,如果司馬懿都擋不住諸葛亮,那么魏明帝即便親征作用也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干擾司馬懿的指揮。】
(https://www.dzxsw.cc/book/40213378/2221045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