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大凌河之戰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雖然頗得父親努爾哈赤的寵愛,但是多爾袞卻并沒有得到父親的特別青睞。甚至還不如他的兄長阿濟格和弟弟多鐸。
在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理由向明朝發動戰爭之后,隨著女真人在對明朝戰爭的節節勝利中,其內部的矛盾斗爭也在不斷發生。
這也為多爾袞在政治斗爭中得到了不少歷練。】
“若非天賦稟異之人,成長之路皆是一路披荊斬棘!”曹操夸贊道。
“多爾袞雖然是個異族之人,但能上天幕的榜單,讓孤很期待這個人物的故事啊!”
【1620年,努爾哈赤冊封多爾袞等諸子為和碩額真,并將自己所領的兩黃旗平均分給了多爾袞和阿濟格、多鐸三兄弟,由其兄阿濟格擔任旗主。
從此時起,年僅八歲的多爾袞躋身于參與國政的行列。
雖然在諸多大哥面前,年幼的多爾袞并沒有什么話語權,但他仍然從其中練就了敏銳的政治嗅覺。】
“八歲之稚童能有多大的本事?”
劉徹有些不以為意道:“這異族真是人少的可憐,八歲的孩子都不放過,都要拉上充壯丁!”
雖然豬豬陛下的語氣很輕蔑,但眼神卻一點都沒放松過對天幕視頻的觀看。
民間有言稱:三歲看大,八歲看老。
這個多爾袞日后能成為一代梟雄人物,定然八歲時就有非同尋常之處。
“八旗?”杜如晦覺得這一定是又一個來自后世的先進制度,趕緊拿著小本本準備做筆記。
一個異族能取代掉中原的王朝,定然有可取之處!
自天幕盤點權臣以來,大唐的君臣們都覺得受益良多,這些人能做上權臣本就是人中龍鳳了,更何況還是權臣之中的名人。
【有些朋友不太了解八旗制度,主播在這里為大家講解一下何為八旗。】
“確實該講一下,兵家有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咱也很想了解一下這群女真人以什么樣的制度打敗了我大明。”朱元璋道。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女真人的狩獵組織。
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因人數增多而需統一指揮,其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這個多人集體即稱為牛錄。
女真人在對外防御與征伐過程中采取了以牛錄額真統領牛錄的組織形式,從而牛錄組織具有了軍事職能。
為便于統一指揮大規模的圍獵或作戰,需將若干個牛錄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志作導引而不使方位錯亂。
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于牛錄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明神宗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出身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興兵,以黑旗為幟。
明神宗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建州三衛的統一,統治人丁也不斷增多,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親領,將黑旗軍交由胞弟舒爾哈齊指揮。
而后,努爾哈赤對牛錄組織首次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
他參照女真人的猛安謀克制,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改編后的牛錄被分別隸屬于黃、白、紅、藍四旗,以純色為辨。
明萬歷四十三年,建州已經吞并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歸附。
麾下牛錄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規模,努爾哈赤的軍隊已不下五六萬人。
因此,努爾哈赤于該年將紅白黑三旗及所領牛錄析設為八個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
正四旗旗幟為純色四方形,龍首朝后;鑲四旗旗幟為五邊形,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龍首朝前。
當時各旗的旗主分別是: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
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為滿洲八旗的源起。
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斗力。】
老朱原本還以為是什么先進的制度的,這不就是中原早就廢除掉的府兵制嗎?
“這不就是府兵制的簡陋版嗎?”
“這女真人憑借這個什么八旗就打下了我大明?”
這才是讓朱元璋難以置信的,咱大明居然落魄到這種程度了,被一個破爛版的府兵制給拿下了?
不是,咱大明先進的火器呢?還有大軍呢?
哦,好像讓那個豬騎朕給敗壞干凈了。
無語了,原來最下頭的出現在我朱家。
“這就是我大清先祖創建的八旗制度啊!”乾隆語氣充滿了自信,霸氣側漏的言道:“我先祖就是憑八旗制度和驍勇善戰的八旗子弟,坐得了這個天下!”
“有八旗在手,我大清的江山萬世永固!”
【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后,對明朝發動了寧遠之戰,不料被明軍的火炮打成了重傷,不久后抑郁離世。】
朱棣撫掌道:“這才對嘛!”
“什么八旗九旗的?他能扛得住我大明的火炮嗎?”
朱棣征戰漠北多年,自然知道對付那些北方的民族用什么手段最好用了。
只要我大明的火炮一響,曾經征服天下的、受長生天眷顧的黃金家族也得在咱大明面前變得能歌善舞起來!
【此時,皇太極在四大貝勒中威望最高。
貝勒,全稱多羅貝勒,原為滿族貴族稱號,是金代“勃極烈”的意譯。
宗室封爵第三級,清朝建國后,成為宗室封爵名,全稱為多羅貝勒。
清初,天命年間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
貝勒一般為宗室子弟的爵位。
他為了避免汗位落入多爾袞三兄弟之手,于是率領幾位貝勒闖入阿巴亥的后宮傳達所謂的先帝遺言。
強迫阿巴亥服從“先帝之命”而殉葬。
同年,三大貝勒共同擁護皇太極即位,并將多爾袞兄弟的兩黃旗納入自己麾下。
多爾袞與其兄阿濟格,一同轉為鑲白旗,依然由其兄阿濟格擔任旗主。
在這個時期,多爾袞開始參與政治斗爭,他通過和皇太極的緊密合作,逐漸獲得了皇太極的信任和重用。
1628年,多爾袞隨其兄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大破其軍。
皇太極賜他“墨爾根戴青”的美號?】
“墨爾根帶什么?美號?”
劉邦笑出聲來,憋不住了。
“乃公從未聽過如此拗口且難聽的名號,尤其還是個什么美號!哈哈哈哈!”
“還沒人家匈奴人有文化!”
【同年,皇太極借口阿濟格以未經請示匯報,擅自給多鐸指婚,并主持婚禮為由。
廢除掉了阿濟格的鑲白旗旗主之位,轉由多爾袞擔任。】
“這就是天幕之人主動投靠‘皇帝’,獲得的反饋了。”甜棗是給你的,嬴政心中想道。
先前與皇帝奪位失敗后,就應該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了。
要么奮力一搏,要么就學人家多爾袞,多么聰明的人啊!
懂得審時度勢,已經遠超很多人了。
【1631年,大凌河之戰爆發。
當時只有19歲的多爾袞率軍直抵大凌河城下,親自沖鋒陷陣,摧毀了明朝關外戰斗力最強的一支軍隊,關寧鐵騎。
此次戰役,也使皇太極對他另眼相看。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覺得八旗軍果真是天命眷顧,注定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角,幫助大清朝奪得天下?覺得八旗軍果真如清宮劇里面演的一樣,天下第一,對不對?
當然,此時寧遠之役后的長山戰爭中的大凌河之戰,我們不得不承認皇太極在其中高超的用兵策略與指揮思想,還有多爾袞此戰表現的確實英勇有謀。
這一場奠定了皇太極軍事能力聲望和多爾袞聲勢的戰爭,接下來讓我來給大家稍講一下。】
雍正心中忽然有一股不好的預感,天幕這個語氣,貌似接下來說的并不是什么好話。
我大清的八旗確實很強啊!
驍勇善戰,英勇無畏。
當然,那是入關前。
【大凌河之戰里,皇太極通過巧妙包圍和佯裝,成功誘使明軍多次救援失敗,最終全殲大凌河城外明軍并迫使城內守軍投降。
此戰展示了皇太極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成為圍點打援戰法的典范,對明清戰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所謂“圍點打援”,就是圍住一個城池或是一個集中點的敵人,并且以此為“誘餌”吸引其他地方的敵人增援并對其進行打擊,最大限度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不斷消磨敵人的戰斗意志,從而掌握戰略全局的主動。
這套戰法一直以來都被兵家奉為經典,并且戰爭中屢試不爽。
縱觀中國歷史,出現了不少圍點打援的經典戰例,例如李世民與王世充、竇建德之間奠定唐王朝一統天下基礎的“洛陽虎牢之戰”,以及險些改變宋金戰事格局、避免“靖康之恥”的“太原保衛戰”,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己巳之變”后,帝師孫承宗重掌遼東帥印,然而與他在此前天啟朝時期首次督師遼東相比,他的絕對權威開始受到了時任遼東巡撫的邱禾嘉的“挑釁”。
當年熊廷弼與王化貞在遼東戰場上上演的“經撫不和”的一幕,在孫承宗與邱禾嘉之間再度上演。
尤其是在大凌河守軍撤軍的問題上,邱禾嘉并沒有完全按照孫承宗直接棄城、守軍全部撤離的命令執行,從而貽誤了最佳的戰機。
后金天聰五年,公元1631,八月,皇太極兵貴神速,將尚未完全完成修好的大凌河城團團包圍,祖大壽、何可綱等一眾精英將領以及一萬多關寧軍主力被困城中,“大凌河之戰”就此打響。
此前,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的“寧遠之戰”,以及天聰元年(1627年)的“寧錦之戰”,后金軍隊都在攻城戰中吃了大虧。
而這一次皇太極在整體城防實力遠不如寧遠和錦州的大凌河城,卻選擇了圍而不打。
一來,是為了減少攻城時帶來的傷亡損耗;二來,是為了逼迫祖大壽等人的突圍以及等待明軍前來救援,從而更好的發揮八旗鐵騎的“野戰”優勢;三來,則是皇太極對于五次打敗自己的祖大壽早已垂涎已久,非常迫切的希望將其招致麾下。
對于此,皇太極總結為:
“攻城恐士卒被傷,不若掘壕筑墻以圍之。彼兵若出,我則與戰,外援若至,我則迎擊,于計為便。”
于是,皇太極下令,在大凌河城外環城挖了四道深溝,并且還命人筑起了一道一丈多高的土墻,八旗主力也分四個方向扎營部署,就此將整個大凌河城像鐵桶一般團團包圍。
起初,還有包括多爾袞在內部分將領沒有聽從皇太極的命令選擇主動出擊,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隨后皇太極重申軍令,算是徹底穩固住了防線。
與此同時,他還命人攻下了大凌河城外的墩臺,加緊對大凌河城的包圍,并且在錦州與大凌河城之間的要道上部署重兵,由他親自指揮,準備截擊前來救援的明軍。
面對后金軍隊如此嚴密的圍困,身經百戰的祖大壽、何可綱以及一向驍勇善戰的關寧軍也對此無能為力,一連組織的三次突圍,全部被打回,城中也就此陷入了缺糧少薪的境地。
而為了進一步消磨城中守軍的抵抗意志,皇太極還不忘命人佯裝救援明軍趕到,誘騙祖大壽出城,險些就此將其擒獲,以至于在此之后祖大壽只得困守城中,不敢出城。
皇太極率兵包圍大凌河城的消息傳到北京,也是引發了舉朝的震動,崇禎皇帝更是嚴命孫承宗要想盡辦法接應、救援被困城中的祖大壽等人。
為此,孫承宗從山海關親赴錦州前線,組織對大凌河城軍隊的救援,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一連三次的救援均已失敗告終。
八月十六,來自松山方面的援軍兩千余人前往大凌河城,結果被皇太極不費吹灰之力就打退。
八月二十六,總兵吳襄、宋偉率領的六千多援軍同樣遭到了阿濟格部的阻擊,無功而返。
幾天之后,吳襄、宋偉再度統兵六千,前往救援大凌河城,這一次皇太極親自上陣,僅僅是率領著兩百多人的親兵部隊,就將明軍打得潰不成軍,直接將其驅趕回了錦州城中,讓明軍徹底的顏面掃地。】
“圍點打援?”劉備輕聲讀道。
諸葛孔明接道:“破解圍點打援其實很好做,操作起來只是略有些麻煩而已。”
“哦?軍師何解?”
“首先,??守方需要分散兵力??,通過分散兵力,使敵方無法準確判斷我方的主攻方向,從而難以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增援。??”
“其次,我方需要快速機動??,也就是利用快速機動的能力,迅速改變戰斗位置,使敵方難以預測我方的行動,從而打亂其圍點打援的計劃。”
“??再然后,就是情報收集??。我方需要加強情報收集工作,準確掌握敵方的部署和動向,以便及時調整戰術,避免落入敵方的圍點打援陷阱。??”
“在之后,也就是最難的一點了,我方的士氣與軍心,能否穩定住。對于被圍點打援的一方而言,往往率先敗退下來的不是戰場上的軍勢,而是被恐懼氛圍所裹挾起來最后零落的軍心。”
(https://www.dzxsw.cc/book/40213378/2092809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