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
沈從興說得卑微,但卻沒人敢小瞧他。
沈萬三當年白手起家,創建偌大的商業帝國,強大到能讓皇權都感到恐懼,手里的底牌必然不少。
否則,沈家都被抄家發配了,為何短短十幾年再次興盛起來,并成為江南九大家之一?
沈老爺子當年打下的基礎,結交的人脈,讓沈家再興盛三代都沒問題!
沈從興自嘲的笑笑后說道。
“不過我覺得張兄說得有理,咱們還是先觀望觀望,不急著走市舶司的明路。”
“萬一露了富……”
“我沈家的下場還不夠慘嗎?”
眾人聽到沈從興這話,心中無不升起兔死狐悲的戚戚然。
但凡朝廷給個活路,誰又愿意當反賊?
他們也是被逼得沒辦法了呀!
陸士原見眾人意見達成一致,當即起身拍板道。
“既然諸位都不打算去松江市舶司,那咱們就繼續按照以往的路子貿易。”
“下邊諸位說說今年想要多少份額,咱們研究下具體的策略。”
“好!”
接下來的談判就不像剛剛那樣團結了,因為每一分、每一毫都是錢啊。
而商人這個群體,只要談到錢就沒什么感情可講。
正所謂談錢就別出來做生意。
在鎮江會館的九大家研究今年的海貿份額時,朱允熥那邊也遇到個難題。
松江市舶司的主管官員上書,從今年開年至今,還沒招到一個像樣的海商。
只有一個海外番商,還是因為遭遇暴風雨,被迫靠岸才來投靠的。
而且目的性非常強,希望大明朝廷能幫他修補商船,他才愿意在大明貿易。
朱允熥看到這個奏疏氣得恨不得將其給撕了。
什么時候他大明天朝這么卑微了,還要求著海外番商來貿易?
不應該是大明一手拎著茶葉,一手拎著瓷器,一票番商上趕著求著跟大明交易嗎?
楊新爐正在修改請罪奏疏呢,他已經寫了好幾版了,但總是覺得不滿意,感覺可能會惹惱老皇帝,因此一直在涂涂改改。
見到朱允熥無端發怒,登時伸頭過去瞅了一眼。
雖說楊新爐跟另外兩位師傅,已經掌握了幫助朱允熥草擬意見的權利,但并不是所有奏折他們都有權利看。
比如說海事方面,他們就只能等著朱允熥自己發落。
楊新爐瞟了一眼,見是關于市舶司之事,不由微微一笑。
“皇太孫是不是實在奇怪,為何海外番商不愿來我大明市舶司?”
“是啊!”
“這不科學……不不,這不合理呀!”
“明明咱們是朝廷,從咱們手里買最劃算,為啥不來找咱們?”
楊新爐聞言笑得更神秘莫測了。
“微臣冒昧的問一句,皇太孫殿下,您覺得朝廷手里是掌握著茶葉,還是掌握了絲綢,還是掌握著瓷器?”
“這……”
朱允熥還從沒想過這個,他本能地以為這些都該是大明朝廷掌握的。
但既然楊新爐敢這樣問,那必然不是他想的那般。
“敢問楊先生,咱大名的絲綢、茶葉、瓷器在什么人手里掌握?”
楊新爐伸出手指沾了點茶水,在桌子上寫了個“九”。
“據老夫所知,大明的海上貿易早就被九大家所壟斷了。”
“九大家是什么玩意?”
“九大家來頭可就大了,有的甚至能追溯到宋朝。”
“宋朝之所以能以區區江南之地對抗金國和蒙元百年,靠的就是海上貿易的豐厚利潤。”
“否則,光是連年征戰、歲幣之類的,就將宋朝的財政拖垮了。”
朱允熥也是非常重視海貿的,認為海貿利益巨大。可是他最近翻看了大明開國以來的海貿稅收,最高的一年也不過三十三萬兩!
這點錢別說朱元璋看不上,就是朱允熥也看不上啊!
他想要的可是一年三千萬兩!
就算一年沒有三千萬兩,那也得爭取達到一千萬兩啊。
再少就是對大明的侮辱了,大明人口放在明面上,有戶籍可查的都接近一萬萬人了。算上逃戶、隱戶,以及老少邊窮地區那些不愿意上戶口的人,少說也能達到一億兩千萬以上的人口。
大明地大物博,人口繁多,一年連一千萬兩銀子的稅收都完不成,那簡直丟人丟大發了!
“錢呢?”
“為啥南宋靠著這個能跟金國和蒙元打仗,并且堅持那么多年。到了咱們大明頭上,一年就三十幾萬兩銀子?”
楊新爐聞言搖頭苦笑道。
“其實,這事說來話長,簡單點說就是蒙元人太傻,被江南的海商給糊弄了,每年定額收個三兩百萬兩銀子的稅收就算完事,剩下的全是海商自己的賺頭。”
“你想想看,海商們做慣了元朝的生意,能受得了咱大明的制度?”
朱允熥聽到這里,頓時有種茅塞頓開之感。
“懂了!”
“您說的是元朝的包稅制!”
“皇太孫英明!”
元朝自從在西域學到了包稅制這項制度,就普遍運用到大明的各個領域。
礦山可以包,商行可以包,甚至田地稅收都能包。
再加上元朝官吏不識字的很多,戶籍管理得一塌糊涂,整個大元百年就沒把賬算明白過。
到了后期最亂的時候,他們甚至要求百姓在自家門板上寫上幾口人,家里有幾畝地,好方便他們征稅。
因此,從宋朝就活躍的大明海商,經過元朝百年的粗放式管理,哪能受得了朱皇帝的制度。
別說朱皇帝肯定要收稅,就算朱皇帝不收稅,他們都不敢去。
因為朱皇帝信譽太差,連親自頒發的丹書鐵券都不認,實在是沒人敢冒險。
(https://www.dzxsw.cc/book/39718674/3517296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