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節 南京
梅林因為擔心工期來不及耽誤了去南京的事情,每日里心急火燎,嘴上竟然起了泡,嚇得周洞天不敢再提“去南京”三個字,只好每天在趙宅里閑逛――幸而這會起威把考察團帶來的印刷器材和設備也陸續運到了,周洞天便先干起了安裝調試設備的工作。
印刷所設在趙宅廢園內的一個小院子里。目前印刷機所用的油墨和紙張暫時還是從臨高運來得,趙引弓打算以后在本地解決。石板印所需要的藥劑很難在當地解決,還是從臨高進貨。
杭州可以很方便的采購到各種土紙――雖然在光潔度和潔白度上不如臨高的書寫印刷紙。至于油墨,本地就只能解決松煙墨這樣的水性墨了,趙引弓得自己設法解決油性墨。他的解決方法是在鳳凰山莊種植亞麻。即可收割亞麻織布,亞麻籽榨油就是合適的油基。
周洞天在組裝調試設備的時候,專門選擇了二個新近才被收容進府,老成可靠又認字的本地年輕人當學徒--江浙一帶的識字率在晚明還算相當高的。為了盡量減少掃盲工作,趙引弓在招募奴仆伙計的時候也注意到了應招者的基本文化水平。
盡管有人認為應該從臨高選調印刷工過去,周洞天對此不以為然:首先使用手動印刷機不算什么高級技術,維護也很容易。他自己言傳身教一二個月就行了;其次過于依賴從臨高選調的人員,容易造成本地人員離心傾向。
周洞天手把手的教他們操作機器,包括簡單的維護保養工作。因為鉛字過于沉重,轉運不便,所以杭州印刷所目前并不配備鉛字,只用運來的書籍鉛型進行印刷。需要自主制版印刷的時候就采用石版印。
兩個年輕人對這些滿是奇怪的物件的鐵家伙原本充滿了敬畏:一開始是一種害怕,深怕這東西會“咬人”,隨后,當周洞天開動機器向他們展現出機器的強大的印刷能力的時候,又轉化為由衷的佩服。
年輕人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接受之后往往又很容易竭力維護他所認同的這一新事物。所以周洞天并不想從外面很多失業的老雕版師傅中招人來開動機器――他們在面對新新東西還是要新人來用。
“這兩種都是廣里來得印刷機――據聞是海外之物。”周洞天含糊其辭,“除了廣州,全大明還找不出其他的。”
兩個年輕人感到非常興奮,學會一門大明很少有人懂得技術意味著什么誰都明白。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周老爺毫不藏私,教授的時候傾囊而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也是盡量予以解說。這在技藝嚴格保密,學徒幾乎要給師傅家當好幾年奴隸才能學會點皮毛技術的本時空相比簡直就是圣人。這種不經意的舊時空做法在元老院控制下的任何企業都使得土著工人感激涕零。
周洞天不擔心他們會私下脫逃自立門戶或者擴散技術。工業社會的技術是必須有充分的物質基礎,沒有設備和原材料,他們是無法復制杭州印刷所的生產能力的。在臨高不是沒有發生過工人企圖偷學某樣技術或者某項產品的事情――特別是那些來到臨高前是小手工業者的歸化民工人。但是他們的企圖無一例外都破產了,臨高的生產模式是小生產者無法復制的。即使能夠復制,在成本上也高得難以想象。
周洞天培訓印刷工人的時候,梅林也基本上把自己的建筑意圖和營造方式灌輸給了木柜的木匠頭,大致可以放心的把接下來的工程交給木柜負責了。
距離杭州數百里之外的南京城里,二乘兩人抬的轎子,正從正陽門旁的大道經過。轎子在距離承天門不遠,但是還算不上禁區的地方停了下來,轎簾子微微打開。有兩個男人正從轎窗里向著巍峨的南京的紫禁城眺望。
坐在轎子中的,正是周洞天和梅林。他們前一天才由孫旺才帶人護送,到達南京。暫時歇在起威在南京城外開設的外柜上。今天進城是特意來考察當地的商業狀況的。進城的時候,梅林特意要求到紫禁城周圍看一看――作為一個建筑黨人,他對舊時空只剩下極少數遺址的明故宮有著濃厚的興趣,很想親眼看一看。
南京的紫禁城是一座南北長五里、東西寬四里的高墻圍繞起來的一爿有著黃色琉璃瓦屋頂的建筑群。承天門的朱紅色宮墻已經剝落了許多,顯得斑斑駁駁。城樓屋頂上有小樹和野草,顯然許久都沒有清理過了。宮門口,照例有幾個太監和守護的衛士,但是一個個都沒精打采的。
陪同他們進城的,是起威在當地的招募的一個大伙,真正的伏地蟲老住戶,眼見他們對紫禁城如此的感興趣,便向他們述說起里面的情形來。
宮城之內,以承天門為界,門以北是紫禁城。穿過端門、午門走進去,迎面依次矗立著“奉天”、“謹身”、“華蓋”三座大殿。東西兩側還分別建有“文華殿”和“武英殿”,以及“文樓”和“武樓”。這是皇帝接受百官朝覲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三大殿”以北,一直到后宰門,屬于“后廷”范圍。那里面另有許多名稱各異的宮殿,還有一座御花園。皇帝的日常生活起居都在那里。
除了紫禁城這一部分之外,在宮城的南面,一條寬廣的御道從承天門外的五龍橋,筆直向著宮城的正門――洪武門伸展開去。
御道的東側,分布著除刑部之外的吏、戶、禮、兵、工等五部和宗人府、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等;御道西面則是最高的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以及錦衣衛、通政使司、太常寺等衙門的所在地。
“你知道的真不少。莫非你進去過?”周洞天忽然起了疑心。
“小人哪里能進去。不過南京城里的老公兒不少,在茶坊聽他們說起過許多南京宮里頭的事情。所以略知一二。”大伙點頭哈腰道。
這偌大一座壯麗宮城自從成祖皇帝遷都北京之后,經歷了二百多年的閑置歲月,到如今早已蕭條破敗,完全不復昔年的氣象了。大明皇帝極少離開北京到這南方的留都巡幸,造成紫禁城里的宮殿大多荒廢失修,就連那些一直有官員派駐的衙門,除了幾個有人到部視事――所謂的視事無非是做些等因奉此的例行公事――的門堂還算整齊外,大多一任墻垣傾圮,無人過問。一派衰敗不堪的摸樣。梅林覺得有些遺憾,說了聲:“走吧”。
轎子沿著大路行進,走過從貢院之后市面變得熱鬧繁華起來。
天氣晴朗。春天溫暖的陽光從藍澄澄的天空中斜照下來,把左邊一排房屋的陰影,投在寬敞的、青石板鋪成的路面上,投在行人的身上。這條南京城里的主要干道原本很寬,“雖九軌可容”,自從萬歷年以來,人口增長很快,買賣興旺,接到兩側的民居、商鋪紛紛侵占官道,漸漸得道路就變得不那么寬闊了。加上街道上行人眾多,使得道路愈發的擁擠。
接到兩側的鋪面一家挨著一家。密密麻麻的。店鋪大多房檐不高,門面寬廣;店頭的黑漆招牌上寫著“綢絨老店”、“網巾發客”、“杭粉名香官皂”、“川廣雜貨”、“西北兩口皮貨發售”、“東西兩洋貨物俱全”、“內廊樂賢堂名書發兌”、“順昌號通商銀鋪”等類字樣,有的還是金粉鑲嵌的。街道上,乘轎子的、騎驢的、步行的人,熙來攘往。
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商,麇集在官廊內、塌房前,叫賣展示著貨物,和顧客們討價還價。來自各地的士紳大戶,儒生士子,在門前掛著燈籠、養著各種生鮮花朵的茶社里高談闊論。茶座里座無虛席,生意興隆;酒樓上人聲鼎沸,笙歌盈耳,隨風飄散著哧哧的艷笑和酒肴誘人的濃香……街道上、店鋪里的口音,也不再是全然是通行南北的南京官話,南腔北調的口音充斥其間。除了來自徽州、江北、山東等地到這繁華之地討生活的小百姓,操持各地口音的人群中又多了許多衣著光鮮的縉紳大戶。明末社會的動蕩和戰亂,遼東的敗局,貴州奢安之亂,各地層出不窮的各種“民變”,使得當地的縉紳們紛紛來到社會秩序安定的江南,在這溫柔鄉銷金窟中來避囂。他們大多攜帶著一大家子的家眷奴仆和許許多多的金銀財寶,在南京城里城外買房置地,過著紙醉金迷糜爛生活。
端坐在轎子中的這兩位元老,此刻的心情各不相同。周洞天對南京的繁華頗為吃驚――在他看來,這里與杭州相比毫不遜色。看來“首都效應”在這大明的留都還是相當顯著的。如此繁榮的市面,顯然不是僅僅依靠南京本地的消費能力。
(未完待續)
(https://www.dzxsw.cc/book/3771/359629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