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守護百姓與赤壁
對劉備而言,幾乎沒有其它的選擇。
在群雄逐鹿的年代,穩固生存和爭奪霸業都需有根據地。
天下大勢,留給劉備的道路只剩一條:繼承劉表的地盤,這才是立身之本,爭奪霸業之源。
競逐天下,本質在于爭取土地和人民,而現在劉備空無所有,試圖爭取這些不過是鏡花水月。
“然而如果劉備果真背棄盟友,占據劉表的地盤,諸葛亮先生,你認為這究竟是仁義之舉,還是背德的行為呢?”
諸葛亮沒有猶豫太長時間,很快就給出了回答:
“那自然是仁德的人理當占據。"
簡而言之,縱使你曾接納過他,但我為實現大義,仍然要占據你的勢力,這就是所謂的有德得位。
秦天朗聲一笑:“諸葛亮,我原以為你也是言辭犀利之人。"
脫口道德說教,腹中有商業考量。
"然而這套理論,你能說服我,也可能說服自己,但你能說服劉備嗎?"
"這……有何不可?"
諸葛亮堅信,在亂世仍堅持仁德之人是極少數。
即使不用訴諸暴力,他也能找到各種方法讓瀕死者“心甘情愿”將位置讓給劉備。
類似的局面,現實中多不勝數。
“如果情況如你說的那樣,我也無法再說劉備是過于婦人之仁了。"
秦天氣定神閑:“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可以通過觀察他的以往經歷去了解一二。"
"你眼中劉備真如同你說的偽君子般不堪嗎?"
"就算你能封鎖自己的話柄,也無法壓制全社會的言論。
劉備深知這一點,所以絕不會做那種事。"
諸葛亮微微皺眉,表示盡管這是一個難題,但絕非無法突破的困境。
諸葛亮對自身的信念堅如磐石。
即便劉備真是個婦人之仁,諸葛亮也自問有策略應對這一困境,這是智謀謀士的底氣。
他緩緩道:“那么,請設想另一種情況:如果劉備為你們找了個容身之處,無論是在荊州還是益州,但假設你們兵敗被擊潰,需要棄城逃亡。"
“城中的官兵和民眾因畏懼曹操,想要和你們一同出逃時,你會如何抉擇?眾所周知,曹操部下的軍紀松散,攻下城池后往往會帶來深重苦難。"
“這樣的事情幾乎在預料之內,甚至是無法避免的。"
就連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也無法確保一直勝利,所以秦天設想過的情景必然在未來成真。
諸葛亮陷入沉思。
理論上,在棄城逃命的情形中,形勢危在旦夕,必須離開,逃跑必然不能帶著大批隊伍,否則只會引來殺身之禍。
理想的對策應當是婉言謝絕,只帶必要的人手,迅速撤離。
然而,以劉備的個性和他的仁名,是否真能拋下民眾獨自逃命,這讓人難以相信。
答案顯而易見,他們的結局只有一個,被敵人追上,然后坐以待斃。
秦天問:“你覺得,這能稱他為賢明的君王嗎?‘君子不立危墻之下’,主動讓自己置于危險之中的君主,還能被稱為明君嗎?”
長時間的沉默過后,諸葛亮的反應并未改變。
在那天的對話里,秦天其實已經表達得很清楚。
諸葛亮依然選擇追隨劉備,只因為那是實現理想的唯一機會。
但他未曾料到,那天所探討的情況竟這么迅速地出現在現實中。
生存或是死亡,他的選擇即將到來。
曹操的攻勢已經是無法回避的事實,只在于何時真正發動。
那種無形的壓力令每個人都感到不安。
是否真的值此付出忠誠?
諸葛亮以前或許會徘徊,困惑,甚至受到秦天話語的影響。
然而當身臨其境,他的心中無比堅決。
值得!
當他看見那些民眾期待的眼神和熱切的希望,沒人能狠下心拒絕。
拒絕的人自然有梟雄的氣質,但諸葛亮追尋的從來非梟雄,而是真正仁德的君王。
他認為,只有真正的仁君才能拯救這個世界,這個朝代!
劉備依舊被曹操作戰部的追蹤軍團如約追至。
前幾日。
曹操的戰略目標本是南土全面攻占,因而不可能將視線局限于一個城邑之上。
想要利用水域直擊南方,必定不能錯過荊州的軍事要沖江陵。
若此地不入掌握,曹操所有的攻伐計劃都會淪為空想。
但是,劉備恰好就在江陵附近的動靜引發了曹操的憂慮:他擔心劉備會在他們尚未攻至江陵前占據這座城池,堅守城池進行對抗,這對曹操來說絕對是一個棘手的狀況。
因此,在得知劉備離開襄陽之初,曹操迅速部署,動用五千輕騎兵,丟棄多余的物資補給,晝夜兼程,目標只在于堵截劉備,并在他抵達江陵之前將他阻滯。
然而形勢出人意料,曹操原本并不完善的計劃在此出現了轉折!
得知劉備竟攜帶數萬民眾軍隊一同行動時,曹操幾乎喜笑顏開:“劉備啊劉備,簡直是自己作繭自縛!這是你咎由自取啊!”
“你的婦人之心斷送了你呀!”若是劉備獨自逃跑以加強江陵防守,那么曹操的攻勢將會舉步維艱。
然而劉備身邊隨行如此大量的人口,無疑大大拖慢了他的行動步伐。
這樣就給了曹操足夠時間先占領江陵,再進一步穩固據點、發動攻勢。
曹操豈非愚者,劉備對他的威脅,他豈能忽視?在亂世背景下,婦人之仁或許顯得愚蠢,但在收買人心的手段中確最為有效。
單看他手下的民眾與士兵甘愿跟隨就可見一斑。
如今的局面對曹操構成巨大威脅:他必須盡早斬草除根。
劉備極有可能是他爭奪江山的強大對手。
他絕不能任由這家伙成長!
曹孟德可非仁慈圣君,也不是信奉仁義的君子。
他的行事風格是乘人之危!
對一個帶領無數百姓的人來說下手?那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當下的戰場,關鍵在于速度!速度快者就能奪取先機。
如果劉備更快,就能先到江陵,利用天然屏障構筑工事,將首個難關留待曹軍。
如果連江陵都無法拿下的曹軍又如何與之爭勝天下?
然而如果換作曹操搶先追到劉備,甚至占據江陵,不僅僅是劉備處境危險,只怕就連孫權也無法幸免于難。
這是一場關乎速度的競賽。
但是劉備身后還有這么多人跟著,又怎么能與只攜帶輕兵、全速追趕的曹 擬呢?更何況他還有五千鐵騎在后窮追猛趕。
結果毋庸置疑,劉備在曹操 中落入圈套,毫無懸念地被對方追趕上。
在陽平關下,劉備帶領的一群民兵與曹軍的五千精騎兵偶然相遇。
雙方僅僅在瞬息之間從震驚轉為備戰狀態。
望著眼前那支強大的騎兵,諸葛亮心頭不禁感到一股震動。
遺憾的是,預想之外的情況還是降臨了,他原本設想的戰略不得不啟動。
在和秦天探討過那個可能后,諸葛亮開始考慮在這種境況下如何應對。
理論上,他們如今幾乎身處絕境,但卻并非毫無生機。
“劉備雖為柔弱之身,然而他的兩個弟弟關公關羽、翼德張飛,卻是當世罕有的勇武之將。"
“給予他們足夠力量,或許就能上演超出世人理解的神奇逆轉。"
一直以來,秦天的判斷都十分精確,諸葛亮自然是對其持有信心。
尤其是關羽,當年斬殺華雄之舉仍如昨天一般清晰可見。
因此,諸葛亮派出了關羽帶領眾人順江而下。
首先是因為關羽的實力強勁,應對突發沖突綽綽有余。
縱然是順流而下也并非安全無憂,曹操的手下可能會沿河追擊。
盡管這種放棄后勤直奔核心的戰略可能性微乎其微,諸葛亮仍然不能忽視此可能性的存在。
讓關羽率一部分人流疏散也是一種保障。
而這第二層保障,則來自張飛!
張飛看似豪邁魯莽,實則心思細膩,戰場英勇無比。
在秦天提醒后,諸葛亮已預料到這個情況,當即決定派張飛性命挑戰。
劉備身邊的人眾多,軍士當然也不少,即便只有八百騎的張飛對陣五千棄兵的對手,也并不是全無勝算。
敵人若闖進平民群里廝殺,固然可以造成混亂,但在群眾的壓力下,自己也將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結局只會走向死亡!
張飛接收到的命令則是盡量不直接交鋒,以持久抵抗為主要任務。
這樣的策略下,敵人可能會在情緒失控時遷怒百姓,這是難以避免的損失,但在保大體下,必須如此抉擇。
當然,諸葛亮并不會把這些解釋給他二人聽,因為他們一旦知情,事態恐怕就不由他控制了。
“你只需擾亂他們,對方決不會冒然攻入群眾,他們會懷疑這是我們的計謀。"諸葛亮滿懷自信地說道,“一旦他們進來,你便可切斷后路,在這里徹底摧毀他們!”
騎士之強大在于高速機動,失去這一點便只能淪為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魚肉。
“只要他們的將領不失理智,就絕不會犯下這種愚蠢的決定!”諸葛亮篤定地說,“而能被曹操指派追擊的,怎么可能是愚人?”
似乎有所感應的張飛并未言語,只是領著部隊果斷上路。
劉玄德心系大局,自然無暇揣摩孔明心思。
此刻心緒如麻,對他來說,軍師的話如同圣旨一般。
很快,張飛帶領的八百騎兵便與五千米敵兵迎頭相遇。
雙方僵持許久,都沒有急于發動攻勢。
果然,正如孔明所料,時間逐漸對他們有利。
只要突破長坂坡,對手便不會再追趕,因為他們已經深陷敵人腹地,地勢復雜且對方人多勢眾。
劉備是否會被找到尚且難料,更可怕的是所有人可能在此埋骨。
對于劉備而言,長坂坡是一座關卡;而那率領數萬人緩緩后撤的步兵隊伍又是一座難關。
誰能保證對方不會以百姓做為屏障?如果敵人利用百姓充當肉盾,那么即便是八百騎兵也會在這場沖突中飲恨!
況且,他們還要背上違背民意的惡名!
那位曹軍指揮官見狀,憤怒地唾罵道:
"以后誰再提劉備是仁者我必怒火攻心!這簡直就是暴殄天物、喪盡天良!"
拿百姓作為掩體,這不就是對劉備冷酷本性的最好詮釋嗎?
不能繼續這樣拖延了。
如果任憑劉備離去,他們將會既無功績又有過錯。
此時此刻,即便是粉身碎骨,他們也要奮力一試!
曹軍逐漸后退,然而張飛的神色并未放松,反而是更加謹慎。
當然,他不相信五千騎兵真的會讓路,敵軍后退顯然是在布置戰陣,準備沖鋒。
瞬間,緊張氣氛凝重起來。
微風拂過,夾雜著低沉的吼聲,曹軍已然發起攻擊,顯然決定即使自身傷亡,也堅決阻止劉備撤離。
張飛緊握矛桿,同時迅速調動兵馬。
對于騎兵的沖鋒,傻站在原地無異于坐以待斃。
劉玄德絕不允許張飛撤離,因為在他們的身后是無數的百姓。
此時,發號施令者并非自己,而是孔明,形勢緊迫,張飛別無選擇,只能信任軍師的判斷!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山林間竟然飛射出陣陣箭矢。
箭支數量雖不算多,卻足夠阻礙曹軍前進的腳步!
敵將面色突變,心中疑惑:難道這只是陷阱?看似毫無抵抗之力,背后樹林可能隱藏著大批伏兵,等著我們自投羅網?
一念至此,曹軍沖鋒的速度明顯放緩,甚至有后撤的傾向。
在任何時代,五千騎兵都是不可小覷的力量,這樣的損失即使是曹操也會痛徹心扉。
不論是曹操、還是張飛以及孔明看到那一幕箭矢射出,均愕然失色。
援軍?我們怎會不知情?怎么會突然出現援軍?
諸葛孔明心念急轉,思索這群來路不明之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這些人不可能是孫權的部隊,盡管懂得唇亡齒寒的大道理,在如此形勢下,孫權又豈會派人援助蜀軍呢?再者,從他們的進攻方式看,并無正式軍隊的正規排兵布陣。
就算真是孫權一方,人數也不會僅此,況且若真有所動作,孔明定會收到訊息。
就這樣突襲的不知何處援軍使得戰場瞬間陷入微妙僵持。
再這樣拖延下去,并非良策。
眼看劉備就要撤走,曹軍將領沉不住氣了。
時間在此刻顯得格外奢侈,再拖下去恐怕將毫無所獲。
面臨選擇,將領左右為難。
是選擇立刻撤退,視而不見;或者挺身而出,與敵拼命?目光如炬之下,糾結的心思顯而易見。
(https://www.dzxsw.cc/book/36011820/3636592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