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驚悚殿試
其實朱由校對于校閱的事,可以說是迫不及待,整整一年的時光,兩位名臣(戚金、徐光啟)親自指導,投入的人力物力無數,這大明的京營再怎么爛泥扶不上墻也該是有所進步的。
朝廷上下也沒有誰真指望他們去沖鋒陷陣,只求他們能做到拱衛京師。
不過現在卻有一個更要緊的事情要處理,校閱的事只能先放一放,等這件事結束才能舉行。這件事就是科舉。
國家取士,遠法前代,進士之科,得人為盛。科舉制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完備于宋,明清時期已經十分的完善,且有了日益僵化的趨勢。但在此時(17世紀),科舉制仍然是全世界最為先進科學、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拔機制,遠遠優越于歐州各國。
不過,如果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是政治窒息。隨著科技的發展世界正在逐漸邁入近代化,科舉制也要近代化了。這可以作為自己“五化改革”中“教育改革”的一部分進行。
明代極其重視教育,“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為朝廷之共識。“天下人才學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進之……學校者,儲才以應科目者也。”明代的國立學校遍布鄉鎮,大大的提高了平民階層(小地主,小商人、手工業者和富農,有些富裕地區的中農咬咬牙也是可以的,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貧農、佃戶就不要想了,鳳毛麟角。)的識字率,增強了社會階級的流動性。有明一代進士中平民出身的占比為58%,為所有封建朝代之最,平民出身的官員比率遠超當時全世界。
明代科舉除有指定課本外,內容大抵承襲唐宋,但到明中葉時,答題形式卻出現轉變:明天順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演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成化廿三年(1487)會試,始定八股之制。
八股文的優點十分明顯,它統一了考試的標準,有利于大規模公開考試的閱卷和評判;但對于現代人來說,其劣更為突出,影響也更為深遠,它使知識分子不鉆研有用之學,只在八股中耗費精力,嚴重的影響了當時學風,僵化思想。明末,李贄、顧炎武等許多思想家都對此有過批判。
明代鄉試由布政使司主持,會試由禮部主持。而殿試只考策問,由皇帝親自出題。朱由校希望得到的是經世致用、可以解決現實問題的人才,所以他也是費了一番心思,終于想好了題目。
天啟二年(1622 )二月十五日,會試結束。三月十五日,殿試開始了。
殿試的考場設在主殿皇極殿(原“奉天殿”)。殿試前一日,先由鴻臚寺、光祿寺官將奉天殿考場提前進行布置。殿試當日的儀式是極其隆重,繁瑣。
當日早,先由禮部官引考生至奉天殿,并分列于丹墀的東、西兩側,面朝北方站立,文武百官則按常儀穿戴侍立。朱由校身著常服御殿,鳴鞭,看著百官及考生行叩頭禮,心中感慨萬千。
策題由侍官傳送,放置于策題案上,然后執事官將策案搬置于中間通道。鴻臚寺官引考生向皇帝行五拜三叩之禮,禮畢東西侍立。禮部官分發試題,諸考生跪受,行叩首禮,然后答卷。
這是他第一次主持殿試,朱由校坐在堂上,注視著埋頭答卷的考生們,這都是此時大明最優秀的精英人杰,看著未來朝廷的新生血液,內心中對他們充滿了希望,這群人的肩上背負著大明的未來。
殿試考生與鄉試、會試考生一樣,所需的試卷紙以及筆、墨、硯均需自備,草卷、正卷各備紙十二張。
考試到中午的時候,由光祿寺造辦午餐,每桌,茶食五楪,果子五楪,按酒五般,點心一楪,湯二品,飯一分,菜四色,酒五鐘。進士每名饅頭二箇,湯一碗。
考試結束之后,禮部設晚宴并早粥,用鹿一只,豬二口,羊三只,鵝十二只,熝豬肉八十斤。粳米三斗,火熏三腿,雞蛋一百箇,豆腐五十連,煮粥豬肉五斤。油、醋各二瓶,醬六斤鹽十斤,細粉五十斤,花椒十兩七錢,胡椒五兩,香蕈、麻菇各五兩,香油六斤,酒九十瓶。
可以看出,考生們的生活待遇是極其優越的,如此優渥的物質條件,自然也讓考生們的壓力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在答題時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情。
直到他們看到了皇帝出的試題。
考生們在殿試之前就有禮物的官員向他們講述規則,他們又都詢問了不少老前輩,已經對電視的形式有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而今天,他們發現前輩們傳授的經驗好像根本沒有用。
“天啟二年殿試全國統一考試。”
“注意事項:一,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填寫在答題卡上。二,答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三,考試結束后,將本事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如此新穎古怪的抬頭,讓眾多考生就,挺突兀的。那些心理素質比較好的,也僅僅是覺得有些古怪罷了,同時也明白老前輩們的建議恐怕是用不上了;而那些心理素質較差的倒霉蛋們,此時已是徹底的慌了。
其實,當朝中的大臣看到朱由校出的這張試卷后,他們也是很蒙的。但不管怎么說,雖然形式古怪,但皇帝出的題目大多還是切合實際的,而且掌管殿試一直是歷代皇帝的權利,于是在他的強烈堅持下,官員們也并沒有阻止。
“一,選擇題:
1,以下選項中不屬于《大明會典》所記載的十惡的是_。
甲、不睦,乙、內亂,丙……
2,《大明律》中有五刑,若有人犯了……”
十惡指的就是十惡不赦;五刑指的是笞、杖、徒、流、死,這些都是古代司法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作為一個讀書人都是應當知曉的。作為未來的官員,他們必須對國家的法律有一個大體上的了解。
選擇題大多都是這樣的簡單題,對于那些關心國事、對法律有基礎認識的考生來說,基本上都能答對。而那些打錯的自然就是一心只是專研八股的死讀書了,這種人豬朱由校是不要的,可以直接將它們過濾掉。
于是于是一群連《論語》、《孟子》、《史記》、《春秋》都不讀,只是鉆研八股文的“讀書人”感受到了世界滿滿的惡意。(不要驚訝,明晚期,真的有一大批“讀書人”,一心只鉆研八股,想著各種考點,但卻對一些基礎的儒家典籍都一竅不通,若是這樣的人做了官,后果可想而知。。)
當然。殿試不可能僅僅考那些基礎的東西。以上的那些部分只是用來過濾庸才的,殿試的關鍵永遠都在策問。
不過在策問之前,朱由校更想了解一下他們的思想動向。
“陸王心學與當今之影響……”;“李贄其人……”
明末之時,社會思想局面十分混亂,作為主流思想的楊朱理學僵化腐朽不堪;各種各樣的新思想,新思潮層出不窮,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的思潮,于民間異常活躍,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景象,隨時準備沖破舊思想的藩籬,邁向中華思想的近代化。民主、自由的思潮開始出現,關于民族、國家、階級的認識不斷增強,言論愈發的露骨。但就是舊勢力十分強大,明朝政府將這些言論大多視為異端,對其傳播進行著不同程度的打擊。
(而到了清朝,直接將這種打擊上升到物理層物,不但大規模焚書毀書。同時也在物理上解決持有這種思想的個人,于是中國自發的思想現代化,以失敗告終,并且文化出現了大規模的倒退。)
而今天在殿試上,皇帝問考生們對“異端思想”的理解。考生們提筆寫的是心驚肉跳,心里只剩“忠誠”,就怕自己出了考場,直接進詔獄,哦,不對,以他們的身份沒資格到詔獄,直接流放吧。考生們看著題目,只覺得驚悚,自己的人生一片悔恨……
朱由校實在是低估了自己考題的分量,看著考生一個個惶恐的模樣,他實在是有些不知所措。
策問內容是以經義、政事為主,與現代之論文答辯說有類似之處。朱由校文化水平本身就有限,而且她想要的是可以干實事的人。所以干脆取消了經義、只是詢問政事。
在這個十分嚴肅的問題上,朱由校這回并沒有作妖,而是真心實意的,十分嚴肅的向考生發起了提問。
“論土地兼并,論稅制、幣制,論海禁與開海,論衛所制與募兵制……”
“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得套作,字數不限,體材不限,詩歌除外。”
以上的種種問題都是大明十分急迫的問題,朝廷的官員們都沒有一個定數,這些考生們自然也不可能給出什么解決的方法。
朱由校本來就并沒有認為他們可以馬上解決這個問題。若是如此,那朝廷上滾滾諸公何用?但這些問題可以看出,考生們對大明深處問題的了解程度,他們的立場與處理能力的水平。
而這些也就足夠了。
近日,注定是有史以來對考生心理素質和政治敏感性考驗最大的殿試,希望他們不要崩潰。
祝愿他們考試順利,朱由校心想著。
(https://www.dzxsw.cc/book/35975898/719083035.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