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小说网 - 无弹窗无广告小说在线阅读

番外:盜火者


  本章是番外篇,與主線劇情無關。(不喜可跳過)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一個希臘神話,盜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當然,大家都知道,火種并不是神賜予的,它來自于祖先收集天火、鉆木取火等等人類的探索。

  但是甘薯傳入中國的故事,確實與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是那樣的相像。

  “為人類造福,有什么錯!我可以忍受各種痛苦,但決不會承認錯誤,更不會歸還火種!“——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

  西元1593年,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日本文祿二年;越南莫朝寶定二年;癸巳年(蛇年)。

  這一年,是東亞歷史上重要的一年,發(fā)生在這一年的事情,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東亞以后200余年的格局。

  1593年1月3日,這是萬歷朝鮮戰(zhàn)爭中的平壤之戰(zhàn),戰(zhàn)斗五天,明軍以自身陣亡796人,受傷1492人的代價,收復了平壤,日本“戰(zhàn)國名將”小西行長落荒而逃、大友義統(tǒng)不戰(zhàn)而退,此役明軍共殲滅日軍11300余人,斬殺倭將25名,俘虜日軍近6000人,并俘戰(zhàn)馬2985匹,生擒敵將2名,使日本第一軍團減員超過2/3,為整場戰(zhàn)爭定下了基礎。

  1593年九月,古勒山之戰(zhàn),此時還是大明龍虎將軍的努爾哈赤戰(zhàn)勝了海西女真部落,成為了女真各部落中最強的一支,為他統(tǒng)一女真各部掃除了障礙,也為他反叛大明,分裂割據(jù)埋下了伏筆。

  然而,我們所要講的事,卻與與以上兩個無關。它甚至小到在正史中未被記載,但它所產(chǎn)生的影響卻絲毫不弱于前兩者。

  (這只是故事,根據(jù)史實改變。)

  太陽高高的懸掛在日空之中,似乎想要把每一個人都烤干。海灣不斷有咸濕的空氣傳來,卻不覺得清涼,整個世界好像一個大蒸籠一般。

  但碼頭上的商人們卻不覺得有多么的不可忍受,因為這里是發(fā)財?shù)氖サ兀麄南洋最大商品交易運輸樞紐一一馬尼拉灣。

  一隊頭戴高頂盔,內(nèi)著亞麻布衣,腳踩皮革鞋的西班牙士兵百無聊賴的在碼頭上巡邏著,基本上都是三人一組,一隊有五六組的樣子,手提單手劍的站在前面,身后的一個拿著長矛,另一個拿著火繩槍;他們以板甲為主,但是鎖甲鱗甲什么甲都有,五花八門,有的甚至無甲。

  說是巡邏,其實更像是閑逛,炎熱的天氣,枯燥的工作,讓他們隊列不整,更是全無精神。

  (燧發(fā)槍1547年被發(fā)明,但直到17世紀中葉才被歐洲各國列裝。)

  至于港口的商人和勞工、奴隸們,不能說是井然有序,只能說是亂七八糟。

  此時的馬尼拉灣,可能是亞洲最繁榮的港口之一,中國人(大明漢人)、日本人、越南人、暹羅人(泰國)、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不同膚色,不同人種混在一起,顯示出了繁榮卻又嘈雜的景象。

  當然,非洲黑人卻與以上的不同,他們可能是富商、海盜、投機者,也可能是被迫討生活的水守與扛貨勞工,但不管怎么說,他們都是人。

  但是在這里,黑人少的可憐,而且大多是以商品奴隸的形式存在。不過據(jù)說,在馬尼拉城里有一小支黑人組成的軍隊,是西班牙總督的私人衛(wèi)隊。

  那個中年漢人,剛和他成為的朋友們一起在逛完集市,正坐在旅店的宿舍中,從窗戶往下看著不同的面孔,縱使是已經(jīng)作海商近十年,他也覺得新奇,畢竟還這是他第一次來呂宋(菲律賓)。

  他叫陳振龍,福建人,本是個秀才,但是屢試不中,最后無奈投奔親戚做了海商。

  明天就是商船返航的日子了,馬上就要回到大明的故土了,想著與自己離別多日的親人,陳振龍心中滿是溫情。

  隨后又是眉頭緊追,他從自己的袖子中抽出了一段薯藤,心中一陣的后怕。

  這是這他今天剛剛偷的,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讀書人,偷竊這種事,他還是第一次干。不過他并不后悔,因為比起將甘薯待回國內(nèi),拯救千千萬萬的饑民相比,這種偷竊行為本身就已經(jīng)是高尚的。

  讓他內(nèi)心掙扎的,并不是什么虛無縹緲的負罪感;而是實實在在的切身的威脅,生死之憂:按照大佛郎機人(西班牙)在此地的律法,將甘薯與種子帶出呂宋是死罪。

  馬尼拉灣的集市與港口是那么的繁華,不禁讓人心潮澎湃,但是如果你將頭抬起,仰視著上方,那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色。

  一排排籠子懸掛在空中,用高大的柱子立柱鐵鉤將其勾上,里面裝著人,死人或是將要死的人,他們的尸體被烏鴉啄食的殘缺不堪,偶爾還能發(fā)出幾聲慘叫,那是尚未死的,但也正被啄食著。

  這些人之所以受這樣的刑罰,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不聽話的奴隸,有的是海盜,有都得罪了總督,有的偷帶了甘薯。

  陳振龍趕快搖搖頭,把那不好的場面趕出腦中,安慰著自己:不要想那么悲慘的死法,畢竟大部分死刑犯都是吊死、斬首或者是扔到海里淹死,與之相比,應該不是那么的痛苦,吧。

  不久之前就有一個倒霉蛋,賄賂了士兵,想將番薯帶走,士兵也確實收了他的賄賂,而且還要加錢,然后反手就逮捕了這個倒霉蛋,現(xiàn)在他也成了一具白骨。

  呸呸呸,想什么死不死的?

  老頭子,我還沒50呢,不會這么快就死。

  陳振龍又將番薯藤藏在袖中,下樓向海港走去,他去閑逛散心,看看能不能想到什么方法。

  陳振龍不斷地在港口上踱步,但巡邏的西班牙士兵卻沒人管他。他的服飾一看就是上等的料子,所以不可能干什么小偷小摸的事情;至于生意失敗破產(chǎn)的海商,倒也經(jīng)常重復著在酒館買醉、在港口徘徊并思考到底要不要跳海這二個動作,實在是沒有什么管理的必要。

  陳振龍看著一艘艘海船駛?cè)腭偝觯闹懈锌M@不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出海。

  而就在他仔細的觀察著自己的那艘海船的一瞬間,思路一下出現(xiàn)在了腦海一一船上的吸水繩也是植物的藤蔓。

  笠日,一艘大明的商船駛離了瑪尼拉灣,如果有細心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那條船上的吸水繩看起來有些特別。

  科普與結(jié)語:(史實部分)

  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中晩期),至少有三種途徑:

  一是葡萄牙人從美洲傳到緬甸,再傳入中國云南;一是葡萄牙人傳到越南,東莞人陳益、吳川人林懷蘭再傳入廣東;一是西班牙人從美洲傳到呂宋,福州長樂人陳振龍再傳入中國福建。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夏,閩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龍就讓兒子陳經(jīng)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試種番薯,以解糧荒。振龍讓其子陳經(jīng)綸向巡撫金學曾呈報呂宋種植朱薯之利。金學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

  金在陳經(jīng)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中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閩人感念金學曾之功,將朱薯改名金薯,又因來自“番國“,俗稱番薯。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報功祠,專祀金學曾和陳振龍。

  陳益,字德裕,虎門北柵人。明萬歷八年(1580年),陳益隨友人往安南(今越南),當?shù)厍蹰L以禮相待,每次宴請,都有味道鮮美的甘薯。但當?shù)胤ɡ瑖澜矸N出境。陳益以錢物“疏通“了酋奴,在他們的幫助下得到薯種,于萬歷十年(1582年)偷帶回國。他將薯種先在花塢里繁殖,繼而在祖塋志敬墓地后購地35畝,進行擴種,因薯種來自番邦,故名為“番薯“。“自此之后,番薯種植遍布天南“。

  “霞洞鄉(xiāng)有番薯林公廟,副榜崔騰云率鄉(xiāng)人建立。相傳番薯出交趾,國人嚴禁以種入中國著罪死。吳川人林懷蘭善醫(yī),薄游交州,醫(yī)其關將有效,因薦醫(yī)國王之女,病亦良已。一日賜食熟番薯,林求食生者,懷半截而出,亟辭歸中國。過關為關將所詰。林以實對,且求私縱焉。關將曰:'今日之事,我食君祿,縱死不忠,然感先生之德,背之不義。'遂赴水死。林乃歸,種遍于粵。今廟祀之,旁以關將配。“——《電白縣志》

  (電白番薯林公廟在1956年被拆毀。林懷蘭墓原在梅菉麻坡(同德路),1964年因建梅菉盲老院,墳已被挖去,墓碑亦難以尋找。)

  野生種起源于美洲的熱帶地區(qū),由印第安人人工種植成功,西班牙水手將甘薯傳至呂宋(今菲律賓),葡萄牙水手將甘薯傳至交趾(今越南)。自廣東傳入,為林懷蘭和陳益攜來,得自交趾;自福建傳入,為陳振龍攜來,得自呂宋。三路先后傳入,互不關聯(lián),其中林懷蘭帶回來的是番薯,陳益和陳振龍帶回來的均是番薯藤。

  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吳川人林懷蘭、福州長樂人陳振龍和虎門人陳益均可享此美譽,他們各自引種,互不關聯(lián),他們都為緩解國人的溫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我國農(nóng)業(yè)發(fā)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https://www.dzxsw.cc/book/35975898/71001480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ǎng):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wǎng)址:m.dzxsw.cc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南县| 襄汾县| 崇左市| 泾源县| 筠连县| 吉安市| 台南市| 汤阴县| 正宁县| 鹿泉市| 安陆市| 县级市| 迁安市| 台南县| 龙胜| 临漳县| 静安区| 永泰县| 高安市| 确山县| 南雄市| 仁化县| 龙江县| 肥乡县| 萝北县| 台中市| 沂源县| 洮南市| 睢宁县| 永靖县| 鄱阳县| 滦平县| 宾阳县| 胶南市| 崇信县| 河南省| 青冈县| 日喀则市| 汉寿县| 凯里市| 彰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