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苗人起義
第192章 苗人起義
大清康熙六十一年,大明建武元年。
二月,高其倬署理(暫代)云貴總督。
張廣泗則任貴州思州。
高其掉這人很有意思,是個康熙朝就出了名的老好人,為人不喜歡惹事,做事也秉承中庸之道,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雍正還一度吐槽過這人太過老實,不是個當官,至少是在他手下當官的料。但由于他的云貴總督是康熙擢升的,所以無大錯的情況下,雍正也不能隨意罷免。
而高其倬的前任叫張文煥,這人可就厲害了,與其他地方的總督不一樣,這位老兄可是一路靠著戰功升上來的。
在當大同總兵時便跟隨康熙三征葛二蛋,屢戰屢勝,是個名副其實的悍將。若不是康熙朝早期名將太多,這廝少說也能排上個位次。
這樣的人做云貴總督,自然不可能會老實。
張文煥在任期間,上的奏折不是請求增加地方駐軍兵力(云貴駐軍八萬人…),就是匯報云貴地區戰略要地的勘察,顯然是個不甘寂寞的。
而在他離任才兩年而已,云貴地方駐軍便刻意激怒當地苗民土司,好在新總督高其倬及時補救,才沒有釀成大禍。
當然,高其倬也因為這個讓雍正不喜,因為這廝是做出了補救措施,將動亂及時掐滅了,能力的確可圈可點。
但作為老實人的高其倬,為了不讓雍正怪罪他,居然妄圖把這事兒給蓋過去,把雍正著實氣的不行。
而另一位貴州思州張廣泗,這人可就更厲害了,與張文煥聲名不顯不一一樣,張廣泗妥妥的雍乾兩朝名將。
包括云貴地區掀起的大規模苗民土司起義,全是這人平定的。
正是靠著這位名將,雍正成功將貴州的改土歸流全面推行了下去。
改土歸流,這四個字是帶著血的。
當然,以上事件正常情況下是要發生在雍正晚期到乾隆初年的,而且還是在于老好人高其倬調走,換了另一個強硬派鄂爾泰。
然而現在,局勢不一樣了,云貴這邊還是走的歷史老路,張文煥在任期間刻意挑撥激起苗民對朝廷的恨意。
也不必他挑拔,云貴還有湘西紅苗對大清朝廷本就沒有多少好感。
這不是因為漢苗間的文化差異,或者說兩者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沖突矛盾,全是由大清朝廷一手造成的。
由于清朝不顧苗漢文化差異,一面強硬推行漢化和改土歸流,一面又對苗人采取粗暴的防備手段。云貴地方官吏更是橫行無度,肆意盤剝和搜刮這些苗人少民。
而苗文化與漢文化間最大的差異恰恰在于“血親復仇”,這不是常規理解的那種單純殺人償命,或者替親人報仇什么的。。
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苗人青年石滿宜被清軍殺害,竟直接爆發了乾嘉苗民大起義。
個中原因就在于苗人是以男系組織凝聚家族成員,組成“鼓社、議榔”等社會組織,宗族血親觀念極強,基本就是一家有難,大家相幫。
苗人自身也通過鼓藏節等手段,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為的就是抱團取暖。
在苗人的觀念里,村寨就是宗族整體,村寨成員被侵害,那就是對村寨整體的侵害。
這樣帶來的影響就是,一旦有個別寨子里的苗人被侵害,就會引發整個村寨的應激反應,進而演變成起事。
而又因為宗族血親的觀念,一個村寨起事了,往往其他村寨也會迅速跟進。
從而表現出來的苗民起義,往往都是又快又迅猛,而且抵抗極為頑強,非得損耗巨大才能將其鎮壓下去。
<div class="contentadv"> 高其卓這位新任云貴總督是個老好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上任快三個多月了,居然仍舊沒能徹底掌握云貴的全部實情狀況。
而云貴地方的兵將雖不說擁兵自重那么過分,但也基本不鳥高其倬這個新總督。
高其倬的運氣“不錯”,清朝強推改土歸流曾在云貴引爆過三次苗人大起義,甚至還與白蓮教聯過手。
這第一次起義本來是該發生在雍正、乾隆交替時期,不過現在高其做這個新總督,下面的兵將徹底失去了約束力。
而高其倬不愿惹事的處事風格又讓其不敢擅作主張,懲治這些云南邊將,更改前總督張文煥遺留的政策。
于是乎,在兩廣動蕩,東南偽明鬧得甚大,北方亦是烽煙四起的檔口。
原本該在雍正十三年三月爆發的古州苗民大起義,它提前登場了。
官府窮兇極惡,借籌糧之機大肆敲詐勒索苗人(還有布依族)。不堪忍受壓迫的古州(黎平府)八妹、高表、寨蒿等寨苗民在包利、紅銀的領導下悍然發動起義。
與雍正十三年一樣,他們在木頭上刻上信號,聯絡四方苗民,相告“苗王出世”。
靠著宗族血親的影響力,這波提前了十三年的苗人起義,實力絲毫沒有減弱,反而規模還更大了。
《貴州通志》說:“六廳苗民,群相附和。……婦人女子,群起若狂。”
短短半月不到,包利、紅銀帶領起義苗軍攻打古州廳王嶺汛,這時還不到雍正八年,也沒有古州鎮總兵。
兵力羸弱的古州廳被起義苗軍輕松攻陷。
起義苗軍士氣大振,周邊苗寨苗民紛紛景從。這些苗人對清朝官府還有漢官早已恨之入骨,起義部隊如同吹氣球般迅速壯大。
很快就有了上萬人馬,兵鋒直指黎平府城。
然而,苗人起義軍沒有攻城器械,又進兵速度太快。黎平府城雖然兵力羸弱,但好歹也是府城,且其中的漢人官紳百姓也知道府城被破會是什么下場。
這些苗人不僅仇恨官府,更仇恨漢人。
在黎平府上下眾志成城的守城之下,包利嘗試攻打了兩天,發現打不下來。年輕氣盛的他隨即選擇放棄,率領起義軍轉戰鎮遠府。
起義軍先沖到了清江、臺拱之間的地區,吸收藏弩等幾百個苗寨苗人。起義隊伍再次膨脹,直接突破至兩萬人馬。
兵強馬壯的包利、紅銀等首領隨即率領起義軍進攻臺拱,把擺尾一帶清軍傳遞消息的塘房全都摧毀,阻斷清江與臺拱間的信息傳遞。
起義軍又故意不去進攻清江廳,更沒有去打鎮遠府城,反而是往北四處攻略。
邛水司、柳羅營、凱里、重安江、黃平、巖門新司、巖門舊司、黃平舊州、余慶、排略等地在未來的日子里接連失陷。
余慶知縣朱若琦棄城逃跑,黃平知州羅鳴序畏罪自殺,千總金升驚惶逃脫,巖門土司何其仁、張純全、馮秉文等人投水而死。
這場古州苗人起義如同歷史上那般,迅速席卷了黔東南。
(有位老兄說邊疆沒聲音,本來是篇幅不夠,放在后面的,既然如此,那就先放出來吧!這段話是不收費的)
(https://www.dzxsw.cc/book/35341444/13722453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