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第210章
朱怡炅如此有恃無恐,一方面是在于這時期的葡萄牙人已經不行了,即便龐巴爾力挽狂瀾也只是讓葡萄牙沒繼續衰弱下去。
因為他最后被驅逐了。
二則是在于南澳島的歸附。
就在朱怡炅發動江淮攻勢的同時,南邊的廣東在林俊攻勢下也終于完蛋了。
肇慶府只堅守了一個月就降了林俊,跟著一塊降的還有高州、雷州兩府。
偌大的廣東省,現如今只剩下瓊州、廉州二府還在偽清手中。
瓊州是因為孤懸海外,林俊沒有足夠強大的水師。
廉州則是背靠廣西,要打廉州府就得先跟廣西清軍全面開戰。
南澳島徹底失去補給,又是孤懸海島,所以早在此前就已正式聯絡歸降了明軍。
嗯……之前跟著施世驃一起攻打臺彎的藍廷珍絕后了。
因為他兒子拒絕投降,被南澳島的清兵給弄死了,腦袋也被當成了投名狀。
現在南澳島已成明軍位于廣東沿海的水師基地,相關的奏報是在月初被福建巡撫鄔思道以上奏形式報告上來的。
雖然明軍未來一段時間都不打算對廣東發動大規模進攻,但若只是小規模的戰略性進攻也不是不能打。
……
翌日。
“澳門使節團求見?”
朱怡炅有些意外,昨天不是才見過面,而且還談崩了。
薛應成這么快就談妥了?
朱怡炅心中疑惑,但還是讓人準備了一番,然后去往偏殿二次接見澳門使節團。
半個時辰后。
來至偏殿,使節團入殿覲見。
朱怡炅才發現,昨天與他據理力爭的那個使節團領袖格斯特居然不在,同樣不在的還有薛應成,陪同進殿的就兩名鴻臚寺通譯官。
兩名通譯官是鴻臚寺的最低配置了,就這還是以防有人翻譯錯誤或者故意曲解。
這個規格明顯不像是對待使節團的,朱怡炅愈發奇怪。
“教皇英諾森十三世冕下特使亞歷山大宗主教嘉樂,拜見偉大的中國皇帝陛下!”使節團為首之人對著龍椅上的朱怡炅開口說道(以下皆為通譯官翻譯)。
教皇?主教?
什么鬼?
朱怡炅頓時一愣,連忙便是一番細問,過了片刻這才明白,這些人根本就不是使節團。
這伙人實際是跟著格斯特所屬的澳門使節團,一道混來南京的傳教士。
不過,這些人倒的確是來覲見自己這個皇帝的,目的似乎是為了得到傳教權。
“你們……是耶穌會的?”
朱怡炅對這方面了解不多,就連耶穌會的名字也是因為太直白,才能記得這么清楚。
那人連忙一臉激動的說道:“偉大的陛下,我們不是耶穌會,耶穌會是不符合天主教義的異端教徒,是不被認可的,我們才是得到教皇英諾森十三世冕下認可的道明會。”
道明會,又叫多明我會。
是的,就是那個跟耶穌會在中國長期發動宗教斗爭,同時否決“利瑪竇規矩”,禁止中國信徒祭祖祭孔的多明我會。
喜歡燒死人,大名鼎鼎的宗教裁判所便是多明我會掌權下的產物。
起初,在中國一直是耶穌會占據上風,天主教便是耶穌會期間誕生的中文譯名。耶穌會雖然傳播天主教,但是手段較為溫和,且尊重中國傳統習俗。
“利瑪竇規矩”便是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根據中國習俗制定的一整套規則,里頭認可中國信徒傳統的祭祖拜孔信仰,并為其背書解釋。
但很快,隨著耶穌會的失勢,多明我會上臺,羅馬教廷也開始轉變態度。
前任教皇克雷芒十一世甚至幾度派遣特使,前往中國勒令中國信徒不得祭祖拜孔,否則就開除教籍。
這引起了康熙的不滿,不許祭祖拜孔嚴重破壞了皇權的統治根基。
康熙前后與羅馬教廷交涉數次,甚至多次寫信解釋中國祭祖不屬于神靈崇拜,還派遣關系交好,也更溫和的法國傳教士前往斡旋,但都沒能成功。
一直到前年,康熙實在忍無可忍,終于下旨全面禁絕和驅逐多明我會的傳教士。
天主教在中國徹底破產,但這不包括法國傳教士。
<div class="contentadv"> 因為法國是清朝的盟友。
很諷刺的是,連康熙都沒能解決的天主教問題,最后卻是在溥儀手上服軟了。
起因便是倭國人參拜他們的狗屁廁所,有天主教學生拒絕參拜,倭國軍部被激怒。
再然后,羅馬教皇公開下達命令,天主教徒可以參拜廁所,再往后,偽滿建立,天主教繼續宣布天主教徒可以祭祖拜孔子。
朱怡炅雖不了解這其中的歷史與恩怨,但只聽通譯官轉述的對方要求,便覺心生厭惡。
前世他就不喜歡信教,尤其看到那些宗教還要教徒們捐款……呵呵。
不過朱怡炅還是保持著皇帝的涵養,沒有直接動怒,只是開口下達逐客令:“爾教皇之條約,朕是絕對不會答應的,祭祖拜孔乃中國傳統習俗道理,豈能為爾等所禁,爾等今后也不必再來。”
通譯官將朱怡炅的話連忙翻譯了下去,下方的嘉樂一聽,有些急了。
自己好不容易跟著葡萄牙人一起混到南京,怎么能這樣就被趕走了。
嘉樂連忙上前一步:“偉大的中國皇帝陛下,這是我等進獻給您的禮物。”
說著,捧上來一個錦盒。
還帶了禮物?
先前的格斯特作為使節團都什么禮物也沒帶,只有一封澳門葡萄牙議會的文書,這些傳教士居然還帶了禮物。
朱怡炅接過錦盒打開,是一小盒藥膏,鼻子一嗅,還有股淡淡的香味:“這是什么?”
“偉大的陛下,此乃阿芙蓉?”
朱怡炅聽著這個名字,起先還沒反應過來,不過旋即就是臉色驟變。
阿芙蓉,又名福壽膏、鴉片。
“來人,給我把這些膽大包天的惡徒全給朕抓起來!”
朱怡炅當即下旨將嘉樂在內的一眾傳教士全部逮捕。
場面一時間變得十分混亂,一旁的兩個通譯官甚至一臉茫然,也不知還要不要他們再翻譯了。
阿芙蓉,最初傳到波斯,是叫阿片,到了中國,里頭的阿字發音被發成了鴉,才成了鴉片。
阿芙蓉的另一個雅稱福壽膏,則是前明萬歷皇帝給起的名。
甚至有部分學者認為,萬歷皇帝之所以四十年不上朝。除了自身的腿疾以外,便是在后宮吸食福壽膏,并且由于長期吸食福壽膏導致成癮才上不了朝。
后世發掘萬歷定陵時,通過取樣分析,也的確從萬歷的尸骨里發現了嗎啡的成分。
而鴉片的主要作用成分便是嗎啡。
嗎啡可以抑制疼痛和咳嗽,并讓人產生愉悅和興奮感,在缺乏抗生素和麻醉藥物的古代,鴉片受到重視一點都不奇怪。
在過去長達千年的時間里,鴉片的形象一直都是醫學奇藥。雖然古人并不明白鴉片的成分以及作用機理,但它的藥用價值很早就被東西方所了解。
古西醫理論的兩位核心奠基人之一的蓋倫,曾把鴉片視作能治百病的神藥。
中醫受印度和西亞影響,從八世紀開始也逐漸把鴉片列為奇藥,前明御用藥方就已經廣泛使用鴉片,并經常拿給皇帝服食。
鴉片的形象真正開始惡化其實還是近一百多年才出現的情況,歐洲人與阿拉伯人主要以吞食鴉片的方法來治療腹瀉和止痛,只有清朝通過廣泛抽吸來滿足“鴉片癮”。
清朝吸食鴉片也跟抽煙習慣的養成有關,煙草是在明朝中后期從北美傳入中國。而那時候抽煙往往都要加入鴉片,以彰顯身份。
到了明末清初,抽煙的風氣便已在上流社會四處蔓延,便連昔日那位大順皇帝李自成也愛抽煙。
清初清廷是禁煙的,但并不嚴格,差多到了雍正初年,清廷終于不再禁煙。這個時候連北京城外很多土地上也種起了煙草,抽煙習慣也已遍布大江南北。
而將鴉片與煙草混合抽吸的風氣,則來自于數十年前被延平郡王鄭森趕跑的荷蘭人。
不過,雍正雖然允許抽煙合法化,卻在雍正七年正式頒布了第一道懲治鴉片買賣的旨意。
但雍正并非是意識到了鴉片的危害性,而是純粹認為吸食鴉片的享樂主義風氣泛濫,買賣鴉片又需要溝通外洋,會危及國家穩定。
而且,雍正的禁令其實毛用沒有,所謂禁令基本形同虛設,下面人還是該賣的賣,該抽的抽,根本無人過問。
到了乾嘉年間,吸鴉片的風氣甚至從官僚士紳群體開始下沉,癮君子滲透到全社會,大量平民也加入到了鴉片煙民隊伍。
沒有這幾個多明我會的傳教士專程來南京,朱怡炅可能還得花好久才能意識到自己治下的百姓,甚至可能還有不少體制內的官員都是抽鴉片的大煙鬼。
倒是可憐了這些多明我會的傳教士,嘉樂是真不知道阿芙蓉的危害,甚至整個歐洲列國也只知道阿芙蓉確實服用多了會成癮,但也只當酒癮一樣。
但他們不知道,朱怡炅還能不知道嗎?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么很多明清小說都完全忽略了很早就出現在中國的鴉片呢?
《哈哈哈,章節名被和諧了》
(https://www.dzxsw.cc/book/35341444/137224520.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