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流言
這樣的流言,自然沒有人敢明目張膽的去問當事人,不過胤禩的野心,也算是徹底暴露在人前。
等胤禩得知流言時,已經好幾天過去,京城里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胤禩溫和的面具也維持不住了,把書房里能砸的東西都給砸了,“事情到底是怎么傳出去的,這么多天了,你們就沒一個人察覺?”
他養的是一群廢物嗎?
這事兒可大可小,畢竟不是他主動去找人面相,不過是偶然碰到而已,可他沒當即處理那個道士,被皇阿瑪知道,一頓責罰還是輕的,說不定皇阿瑪還會覺得他早就心懷不軌,所以在聽到那道士說他貴不可言后,把人給放走了。
胤禩的兩個幕僚被這樣的胤禩嚇了一跳,直接愣住了,好半晌才回過神來,“貝勒爺息怒,我們經常出入貝勒府,想來外面的人都知道我們是貝勒府的人,自然不會在我們面前提起流言。”
胤禩看到幕僚臉上的異色,知道自己這次是失控了,竭力控制怒火,盡量恢復往日的溫和,“罷了,這事兒也怪不得你們,先想辦法把流言壓下去,還好皇阿瑪不在京城,否則早就聽到這流言了。流言壓下去后,好好查查,到底是誰泄露了消息。”
兩個幕僚趕緊回道:“是!屬下一定會找出流言的源頭!”沒有察覺到對主子不利的流言,已經是他們的失職,要是再找不到流言的源頭,他們也沒臉再待在貝勒府了。
可惜,他們查來查去,也只能查到,那日在千味樓外面,目睹了張明德對胤禩說那番話的人,正巧認識胤禩,本來此人也不敢大肆宣揚,可因為一次醉酒說漏嘴,告訴了他那些狐朋狗友,流言就這樣慢慢傳開了。
至于張明德,那日離開貝勒府之后,再也沒人見過他的蹤跡,仿佛從這個世界消失了一般。
胤禩一肚子火不知道朝誰發,最后只能自己憋著,讓人趕緊壓下流言,一定要在康熙回來前讓流言消失。
胤禩覺得自己處理流言的動作還算迅速,但京城里的一切都在康熙的掌握中,這樣的流言,他又怎么會不知道呢?
康熙看著密折,低聲道:“貴不可言?朕倒是要看看,到底是如何的貴不可言。”
九月初,康熙帶著一行人回到京城,上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胤禩從戶部調到刑部。
胤禩對康熙此舉心中有不好的預感,難道皇阿瑪知道流言的事情了?可他早就已經把流言處理干凈,皇阿瑪怎么會知道?
但他自己心中有鬼,就算不想離開戶部,也不敢去找康熙說明,只能乖乖去刑部。
康熙回到京城,胤禛和胤禩不用再監國,胤禛每日處理好工部的事情就能按時下值回家,調到刑部的胤禩就沒這么好運了。
刑部主管全國刑罰政令,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案件要處理,刑部的人都是一個人當兩個人用,胤禩這個皇阿哥也不例外,去了就得做事,每天忙忙碌碌,宮門下鑰前才能離開,往往回到府里天都已經黑透了。
胤禩懷疑康熙是故意的,可是他沒有證據。
中秋節后的一天,康熙在早朝上神色陰沉的讓眾大臣傳閱兩份奏折,大臣們看過奏折后開始竊竊私語,討論奏折上所寫之事。
胤禛耳朵靈敏,聽到了大臣們的低語,大致知道奏折上寫的是什么事。很快,奏折傳到胤禛手上,胤禛打開奏折,快速瀏覽,看完后心中怒火翻騰,用力合上折子遞給站在他后面的胤祺。
這兩道奏折分別是江蘇巡撫,和南京鄉試的其中一位主考官所呈,說的是南京鄉試舞弊的事情。
兩個不學無術,只知道吃喝玩樂,大字都不認識幾個的學子,居然考中了舉人?只因為他們家里是鹽商,足夠有錢。
讀書人寒窗苦讀數載,期間付出無數心血和努力,結果因為沒權沒勢,就被人隨意左右命運。原本屬于自己的功名,被別人奪取,這如何能忍?
出了這樣的事情,讀書人們聚在一起,把一尊財神像抬到夫子廟,還在南京貢院外貼上白紙,上面寫著“賣完”兩個字,以此諷刺考官收受賄賂,販賣功名的行徑。
讀書人還沒進入官場,都懷著一腔熱血,最看重的是“公正”二字,官府遲遲不作為,越來越多的讀書人聚在一起抗議,讓官府徹查此事,事情越鬧越大,最后驚動了兩江總督噶禮。
噶禮在事態不明的情況下,直接調兵趕到南京貢院,把帶頭鬧事的讀書人抓起來,打算從重處罰,噶禮的強硬手段不僅沒讓讀書人們屈服,反而造成了更大規模的反抗,整個南京亂成一團。
江蘇巡撫見事情再這樣下去會難以控制,也看不慣噶禮不分青紅皂白就調兵鎮壓的行為,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寫成奏折,讓人快馬加鞭的送到京城。
其中一個主考官見此,知道事情已經不是地方可以處理的,也寫了份奏折奏明此事,把此次舞弊的責任都推到另外的兩個考官身上。
康熙見眾人都看過奏折了,才冷聲開口:“都說說吧,對這件事兒有什么看法。”
科舉舞弊的事情,屢禁不止,不管他如何三令五申,那些膽大包天的蠹蟲還是敢把手伸到科舉上。
南京的事情,不止江蘇巡撫和那個考官上了折子,曹寅和李煦也上了密折,說的比明面上的折子還要詳細,此事有京城的人插手了。
這才是最讓康熙惱怒的地方,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這樣的事情,這是完全沒把他這個帝王放在眼里。
康熙的話落下,一時間沒人出聲,這事兒鬧得不小,要是處理不好,可是要得罪天下讀書人的,誰也不想做這個出頭鳥。
胤禩最近正想在康熙面前表現,見沒人出聲,便走出隊列,朝康熙行禮后說道:“皇阿瑪,兒臣認為此事應該嚴查,科舉乃是朝廷選取官員的重要途徑,要是讓品行惡劣的人通過不當手段為官,豈不是禍害一方百姓?”
“臣等附議!”有人出頭,他們只要附議就行了。
胤禩在心里暗罵,一群老狐貍,馬后炮!
康熙看向胤禛,問道:“老四,你怎么看?”
胤禛的低頭回道:“兒臣認為八弟說得有道理,此事應該嚴查,皇阿瑪不如任命欽差前往南京,把此事調查清楚。”
康熙意味不明的看著胤禛,然后道,“既然如此,那刑部尚書張承平,朕任命你為欽差,立刻啟程前往南京徹查此事。”
刑部尚書張承平出列,跪地應道:“臣遵旨。”
(https://www.dzxsw.cc/book/35305959/36365713.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