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九十九
一
他總是穿著九十九塊錢的鞋子,披著九十九塊錢的外套,帶著九十九塊錢的耳機,可實際上他并不是真正的缺錢;他將新衣作舊服,有時甚至半個月都不洗澡,可實際上他并不邋遢。
他或許不會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些繁瑣的功課,但卻總認為必須要做,原因有很多但更多的是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就必須要完成,他也會像那些哲學家一樣站在非常宏觀的高度去思考人生的意義;他從來不制定不切實際的計劃,而是盡可能多地完成他認為力所能及并且使他感到內心充足的事情,而其他的事對于他來說都是身外之物;蛟S這樣有目標的而且實實在在的人是無比幸福的,我也這么認為。他們這類人不是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目光,而是認為只要自己所做的事情合乎邏輯并且對于群體來說是正確的,那么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所以他在上臺時總是有著精彩的發揮,這樣的年輕的人生狀態有時令我羨慕不已。
成功和精彩的背后總有無數的付出和汗水的澆灌,他基本不回宿舍睡覺,學校的二十四小時自習室是他的常住地,成堆的書籍和標志性的位置讓本是流動性的座位變成專屬于他的固定座位,通宵學習并不是一件高效率的事情,每到一點鐘,他便放下了手上的工作,有時趴在桌子上睡覺,有時把四五個椅子排成一排躺著睡覺,盡管這樣睡覺不如宿舍舒服,但他就是不回宿舍休息。教學樓,學校食堂,自習室是他的三點一線,他總是認為自己不是屬于聰明的那種人但卻決心用努力去追趕那種人,哪怕是一點也好。這樣的生活方式一做便持續了長達兩個學期之久,如果沒有足夠的動力和對自我的認識,這樣的行為一定是不可能。
而每個人都有對自己大致的認識,認為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更加適合自己,認為什么樣的為人處世方式可以得到更大的效用:有的人參加各種比賽獲得各種獎項;有的人成天呆在宿舍玩游戲,不分晝夜。而每個人都不會準確的預測自己的未來會是什么樣,但他們總是在冥冥之中改寫著自己的歷史,有人失敗了將問題歸結于自己的一次決定或者不足在我看來是不科學的,從一開始的每一個決定中就預測了失敗的可能性的變動,而難道真的沒有辦法彌補嗎,答案是有的,我認為活在當下并且心懷感恩是最好的良方。不斷提高自身執行力并且不斷地學習用來充實大腦,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明確自己的方向并不斷完善自身,最后達成目標成就更好的自己。這充滿理想主義的話術也確實有其道理,但事實是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差異的,雖然這樣的道理著實可以起到一定指導的作用,但是現實主義卻認為這樣的論斷狗屁不通,我認為指導意義上的理想主義原則需要被現實所接受必須經歷魔鬼的淬煉,而這取決亦每個人的忍耐程度和自我意識的覺醒。
二
我的身邊也總是不常出現這樣一群人,真實的世界似乎與他們無關,他們時常甚至永遠沉靜在自己的宇宙中無法自拔。真實的想法從不會輕易流露,虛偽世俗的迎合或表面的觀點卻成為他們唯獨不多的談資。他們幾乎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卻又不清楚自己的野心是否能夠配得上自己的實力,執行力不足和目標虛幻使他們同時可能犯下更多的錯誤,于是他們將修正錯誤變成了家常便飯,用傳統的學習方法觀察他們簡直是愚蠢至極,于是固執,虛偽,冷漠成為冠于這群人的惡名。
然而,看似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寬廣胸徑的這群人卻擁有著絕大部分常人所難以擁有的所謂觀察世界的方式和超乎常人的忍耐程度。一件事情對于常人來說天大至極卻似乎對他們看來無足輕重;一件事情常人不曾放在心上,可他們卻會始終牢牢銘記;一件事情對于這群人來說意義不大,那么這群人就會堅決不去做這件事。然而意義總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無意義的事情,但這群人卻像是被賦予了使命,似乎能看到自己究竟需要什么,需要被賦予什么樣的意義;而與那些知足常樂的人不同,他們野心巨大,似乎是天生帶來的野心。他們與常人聊天總是格格不入,甚至會因為觀點不合一拍而散,而這些在常人眼中重要的人際交往在他們看來卻是無所謂的。這樣的一群人內心極其負復雜,你甚至永遠看不出這群人究竟想干什么。這群人心中總有他們的終極奧義,他們的內心比常人更加渴求被理解,更加渴求被接受,更加渴求被原諒,他們是孤獨的一群人,渴求被理解的一群人。他們會在漆黑的夜晚思考人生的意義,他們會思考意義是被賦予的還是意義本身就擁有等一系列哲學問題;他們的內心比常人更加敏感并且看似堅強卻容易破碎;他們可以不在乎頻繁的社交;他們可以不把生活中繁瑣的事情放在心上;他們可以放任自己去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并且熱愛的事,并不會在乎他人的看法;他們看似木訥實則狡猾機靈;他們多愁善感卻又十分冷漠。
如果人的一生可以用分數來評價的話,對于常人來說滿分是一百,那么對于這群人而言滿分只有九十九,剩下的一分他們認為完全可以丟掉。
我身邊曾經擁有過這些九十九的人,與功利主義和自我主義有所不同的地方是,我有時與他們交談甚歡,可以聊上很久很久;有時卻是彼此陌生,像是這群人都是人格分裂一樣。人本沒有本質的區分,這些不過是特殊的人性罷了。關于哲學問題我承認并且接受人性的觀點,但是我們是否真正思考過這群人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思考這樣的問題?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甚至是一個剛上高三的學生都會馬上說出是環境的問題,多元化的文化環境孕育多種多樣的人格;是教育的問題,不同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不同的“三觀”等,這些結論冥冥之中促使我們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從某種意義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并不是我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我想寫的不過是這群人中的一些代表,我不渴望為歷史研究或社會研究提供某種意義上的理解,我只想好好講好故事,比起傳記敘述,我更喜歡用文學裝飾故事。
上海二零二二年一月十三日凌晨三點二十二分完稿
(https://www.dzxsw.cc/book/35270010/32036956.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