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相對主義
一
“相對”這個詞,總是包含了無窮的趣味。對于自身有能力的人進行自我渲染時,可謂之高境界或大格局,相反對于心善力弱且喜歡刻意表達自己的人來說結局卻大不相同,不論他們怎么解釋,那就是“裝逼”。
或許信奉“相對主義”可以減少生活許多中不必要的煩心事,可并不是很多東西都可以用“相對主義”那套原理來解釋的,否則將可能陷入自我麻痹甚至是自我逃避的結局。我的身邊就存在著很多“相對主義”者,對于追求的東西而言“相對成功”和“及格意識”是他們一如既往的標簽。他們一般不會游手好閑,但也不會將“正事”擺在第一位,極具個性的情感流露和高調的自我表達時常將他們控制在自我的世界中,而“自我”并非“無我”,而是“無知”。
“相對主義”不同于“極端主義”,并且兩者恰恰對立。“相對主義”者通常心善力弱并且時常人云亦云,其表面上展現出來的冷漠和追隨的從眾背后卻是無比的無可奈何;然而“極端主義”卻大大相反,極端做事和做人通常使原本在正常軌道上運行的事物突發的終止,使事物的發展像坐過山車一樣大幅波動,表面上的沖動實際上是內心的焦躁和急于求成。同時絕對化的表示也時常讓這類人的生活總處處碰壁,以至于這類人通常孤立無援。
如果在社會化的表現上用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相對主義”者,我認為“圓滑“一詞再適合不過了,倘若換成四個字就是“左右逢源”。或許在社會上信奉“相對主義”的人會得到更多的好處,人際交往的圈子既然是與人打交道的圈子就少不了互相支持,而這也促使著龐大的“相對主義”者隊伍的不斷擴大。然而“相對主義”者卻要努力的避免淪為“墻頭草”式的人,通常在“逢源”的過程中“相對主義”者能否秉持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或者說“成為你自己”對于“相對主義”者來說似乎又是一件難事。
二
“相對”從來就和“主義”沒什么關系,相對的事情同時也包含了絕對化層面的因素。我們不妨用這種包含的觀點思考眼前的事物,似乎沒有任何一種事物不是相對的。可當“相對”后面加了“主義”,就不再是相對“而言”而是相對“而已”了。
對于“相對主義”的觀點和看法還有很多,而類似于在自我解釋和自我剖析并尋求自我解放的過程中,“相對主義”者總是略勝一籌并且始終獨樹一幟。是否我們可以思考自身真正價值的時候將自己投入所謂“第三人稱”的角度,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冷靜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過失,這樣是否就可以更好地做到尋求自身真正價值的目的,而理論上而言“相對主義”者經常走入另一個“自我”,即所謂“旁觀的自我”之中,他們冷靜地審視著自己和社會中的種種行為和習慣,如預言家一般,可擁有足夠的野心但卻沒有甚至無法具備能力去應對,以至于他們所說的話,在于外人看來不過是無稽之談。同時活在“旁觀的自我”中的“相對主義”者對于周圍的事物具有更加強大的且敏銳的洞察力,這與他們對于周遭事物的敏感性以及不入流的間接性自我封閉狀態有關,或許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的行為所導致的后果以及針對此事件制定所需要應對的措施,而對于活在“旁觀的自我”中的“相對主義”者而言,他們思考的問題不再是傳統解決問題的邏輯,而是跳躍甚至忽略常人認為關鍵的邏輯去解決源頭問題,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相對主義者”首先具備常人所沒有的洞察力,但是由于執行力和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對于傳統概念總是嗤之以鼻,不斷追求突破和創新以及思考未來發生的大事,甚至一些極具概念性的原理他們都會樂此不疲,而繁瑣且枯燥但是又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他們卻難以在此方面有所優勢。
我從來不認為“相對主義”者能夠在社會上有過什么重大的突破,盡管他們的洞察力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比常人來說更加優質。在絕對中尋求相對理念是有智慧的一群人制定的彈性規則,我不確定他們是否也是“相對主義”者,但我可以確定是,即便是“相對主義”者,當他們面對更大的利益和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也絕不會義無反顧甚至沖到所有人的前面去捍衛秩序,而是隱藏在人群中,發揮自己盡可能發揮出來的那些力量。
浙江二零二二年一月十七日下午十六點二十六分完稿
(https://www.dzxsw.cc/book/35270010/32036954.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