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圩九章窮途末路藏百谷 洗心革面降千軍
北兵大將孫琪,聶新,費珍,薛燦保護喬道清,棄了五龍山寨,領兵欲退回昭德。轉過山坡,離城尚有六七里,只聽得前面戰鼓喧天,喊聲大振,東首小路撞出一彪兵來,當先二將,乃是“金手”徐寧,“急先鋒”索超。
兩軍未及交鋒,昭德城內,見城外國師退兵,守將戴美,翁奎領兵五千,開南門出城接應,徐寧,索超分頭拒敵。索超分兵二千,向北抵敵,戴美當先,與索超礩十余合,被索超揮金蘸斧,砍為兩段。
翁奎急領兵入城,索超趕殺上去,殺死北軍一百余人,直趕至南門城下,翁奎兵馬已是進城去了。急拽起吊橋,緊閉城門,城上擂木炮石,如雨般打將下來,索超只得回兵。
再說徐寧領兵三千,攔住北軍去路。北軍雖是折了一陣,此時尚有二萬余人,徐寧麾下皆連環重甲騎兵,揮軍猛沖之下,北兵士無戰心,頓時大亂。
孫琪,聶新二將,見形勢不妙,當即領軍馬拼死斷后,敵住徐寧兵馬,費珍,薛燦兩個領五千兵馬,保護喬道清投西奔走。這里徐寧力敵孫琪,聶新二將,北兵被重甲連環龍騎兵殺得丟盔卸甲,正不支時,斜刺里索超引兩千龍騎兵翻身殺到,北兵頓時大潰。
孫琪,聶新當不得龍騎兵兩面夾沖,引兵敗走。聶新被徐寧趕上,一金槍刺中左臂,墜于馬下,被人馬踐踏如泥;孫琪奪路要走,被索超趕上,手起斧落,砍中后心,撞下馬來。北兵大敗虧輸,三萬軍馬,殺死大半。殺得橫遍野,流血成河,棄下金鼓旗,盔甲馬匹無數,其余兵馬,四散逃走去了。
三娘,公孫勝,張清,董平等將領軍趕至,與徐寧,索超,合兵一處,共是二萬五千,聞喬道清,同費珍,薛燦領五千兵馬,望西逃遁,欲上前追趕。
此時已是申牌時分,兵馬鏖戰一日,饑餓困罷,三娘正欲收兵回寨食息,忽報壺關有軍馬趕至,上前接住一看,卻是樊瑞,單廷,魏定國,整點兵馬一萬,準備火把火炬,前來接應。
三娘大喜,公孫勝道:“既有這枝軍馬,泊主同眾頭領回寨食息,小弟同樊、單、魏三位頭領,領兵追趕喬道清,務要降服那。”
三娘沉吟片刻后道:“宜將剩勇追窮寇,這般也好,但道長為何定要降服那喬道清來?”
公孫勝道:“泊主有所不知。本師羅真人常對我說:‘涇原有個喬冽,他有道骨,曾來訪道,我暫且拒他,因他魔心正重,亦是下土生靈造惡,殺運未終。他后來魔心漸退,機緣到來,遇德而服。此大德者,便是你日后匡扶之主,恰有機緣遇汝,汝可點化他,后來亦得了悟玄微,引他歸降乃主,日后亦有用著他處。’小弟在衛州,遵令前來,于路問妖人來歷,張將軍說降將耿恭知他備細,道是喬道清即涇縣喬冽。適見他的法,與小弟比肩相似,小弟卻得本師羅真人傳授五雷正法,所以破得他的法。此城叫做昭德,泊主又乃是大德大義之人,合了本師遇德魔降的法語。若放他逃遁,倘此人墮陷魔障,有違本師法旨。此機會不可錯過,小弟即刻就領兵追趕,相機降服他。”
只一席話,說得三娘疑竇盡釋,稱謝不已。當下同眾將統領軍馬,回營食息。公孫勝同樊瑞,單廷,魏定國,統領一萬軍馬,追趕喬道清不題。
再說喬道清同費珍,薛燦,領敗殘兵馬五千,奔竄到昭德城西,欲從西門進城,猛聽得鼓角齊鳴,前面密林后飛出一彪軍來,當先二將,乃是“矮腳虎”王英,“小尉遲”孫新,領五千兵,排開陣勢,截住去路。
費珍,薛燦抵死沖突。孫新,王英奉公孫一清的將令,只不容他進城,卻不來趕殺,讓他望北去了。城中知喬道清術窘,大敗虧輸,梁山軍勢大,惟恐城池有失,緊緊的閉了城門,那里敢出來接應。
無移時,孫新,王英見公孫勝同樊瑞,單廷,魏定國,領兵飛趕上來。公孫勝道:“兩位頭領,且到大寨食息,待貧道自去趕他。”孫新,王英依令回寨。此時已是酉牌時分。
卻說喬道清同費珍,薛燦,領敗殘兵,急急如喪家之狗,忙忙似漏網之魚,望北奔馳。公孫勝同樊瑞,單廷,魏定國,領兵一萬,隨后緊緊追趕。公孫勝高叫道:“喬道清快下馬降順,休得執迷!”
喬道清在前面馬上高聲答道:“人各為其主,你何故逼我太甚?”此時天色已暮,梁山軍馬燃點火炬火把,火光照耀如白晝一般。喬道清回顧左右,止有費珍,薛燦及三十余騎;其余人馬,已四散逃竄去了。
喬道清見得如此凄涼,心中荒涼,恐吃梁山軍馬拿了受辱,欲拔劍自刎,費珍慌忙奪住道:“國師不必如此。”用手向前面一座山指道:“此嶺可以藏匿。”
喬道清計窮力竭,隨同二將馳入山嶺。原來昭德城東北,有座百谷嶺,相傳神農嘗百谷處。山中有座神農廟。喬道清同費薛二將,屯扎神農廟中,手下止有十五六騎。只因公孫勝要降服他,所以容他遁入嶺中,不然梁山軍馬趕上,就是一萬個喬道清,也都殺了。
話不絮繁。卻說公孫勝知喬道清遁入百谷嶺,即將兵馬分四路,扎立營寨,將百谷嶺四面圍住。至二更時分,忽見東西兩路火光大起,卻是三娘回寨將食后,親自引董平,張清,帶領五千驃騎兵,連夜趕來襄助。與公孫勝合兵一處,共是一萬五千人馬,分頭扎寨,圍困喬道清不題。
三娘與公孫勝合兵一處后,三娘問道:“既然已經圍住喬道清,可使人前往招降否?”公孫勝道:“吾師所言,降服喬道清當以德服之,需當計議。”三娘沉吟道:“以德服之?如今喬道清被困于此,當先取昭德,斷其歸路,再以勸降,恩威并施,或可成功。”
當下三娘將計策與公孫勝說了,公孫勝聽罷大笑道:“此策正好。”計議已定,三娘便差人回大寨傳令,教大寨徐寧等將佐到昭德,將昭德圍的水泄不通。
城中守將葉聲等,堅守城池,不敢出戰。隨后徐寧按三娘吩咐,寫成數十道曉諭的兵檄。其詞云:梁山替天行道扈氏泊主示諭昭德州守城將士軍民人等知悉:田虎興兵,橫征暴斂,欺凌害民,天道必誅,其余脅從,情有可原。守城將士,能反邪歸正,改過自新,率領軍民,開門降納,順應大義,定當寬赦。如將士怙終不悛,爾等軍民,速當興舉大義,擒縛將士,歸順天道。為首的定行重賞,厚賞優敘。如執迷逡巡,城破之日,玉石俱焚,孑遺靡有。特諭。
隨后徐寧按三娘吩咐,令軍士將曉諭拴縛箭矢,四面射入城中;傳令各門擺定陣勢,只看城中動靜。次日平明,只聽得城中吶喊振天,四門豎起降旗,守城偏將金鼎,黃鉞,聚集軍民,殺死副將葉聲,牛庚,冷寧,將三個首級,懸掛竿首,挑示梁山軍。牢中放出李逵,鮑旭,項充,李袞,盛本,俱用轎扛,打開城門,送出城來。
徐寧見得出降,頓時大喜,便揮軍入城,安頓軍民,開倉放糧,秋毫無犯。徐寧等將正安頓城內諸事時,卻聞報說,盧俊義那里燕青頭領引一個人到來,徐寧等急忙接住,引到城內來。
兩廂見了,徐寧問道:“燕青兄弟何來?此乃何人?”燕青道:“此乃北兵田虎麾下殿帥孫安,日前已經歸順我梁山來。”徐寧等人驚喜非常,細問緣故,燕青當下細細說了。
原來當日孫安與喬道清一同領旨出兵救援,喬道清來壺關,他卻去了晉寧與盧俊義對陣。這孫安與喬道清同鄉,也是涇原人。生的身長九尺,腰大八圍,頗知韜略,膂力過人。學得一身出色的好武藝,慣使兩口鑌鐵劍。后來為報父仇,殺死二人,因官府追捕緊急,棄家逃走。他素與喬道清交厚,聞知喬道清在田虎手下,遂到威勝,投奔喬道清。道清薦與田虎,拒敵有功,受偽殿帥之職。
孫安領軍到晉寧時,盧俊義已經攻克晉寧。孫安當即引軍離城十里下寨,只等與梁山交戰,收復晉寧。盧俊義聞報后,親自引楊志、馬麟、歐鵬等將出城迎敵。
兩軍對圓,楊志出陣與孫安戰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盧俊義在陣內,見孫安勇猛,說此人武勇,只可智取,不能力敵。于是定計,分撥軍馬埋伏。
次日,盧俊義親自出陣,與孫安戰到五十余合,孫安戰馬忽然前失,把孫安顛下馬來。盧俊義不忍殺害,喝道:“此非汝戰敗之罪,快換馬來戰!”
孫安換馬,又與盧俊義斗過五十余合。盧俊義佯敗奔走,誘孫安趕到林子邊,一聲炮響,兩邊伏兵齊出,孫安措手不及,被兩邊拋出絆馬索,將孫安絆倒,眾軍趕上,連人和馬,生擒活捉。
梁山軍馬得勝進城,眾軍卒把孫安綁縛解來。盧俊義親釋其縛,待以厚禮,勸孫安歸順梁山。孫安見盧俊義如此意氣,情愿降順。孫安對盧俊義說道:“城外尚有七員將佐,軍馬一萬五千,容孫某出城,招他來降。”盧俊義坦然無疑,放孫安出城。孫安單騎到北寨,說降七將,都來參見盧俊義。盧俊義大喜,置酒管待。
席間孫安說道:“某與喬道清,同領兵離威勝,喬道清往救壺關。此人素有妖術,恐扈泊主處罹其荼毒。喬道清與孫某同鄉,孫某感將軍厚恩,愿往壺關,探聽消息,說喬道清歸順。”因此盧俊義便差燕青帶了十余騎馬軍,與孫安一同前來與三娘軍馬會合。(未完待續。)
(https://www.dzxsw.cc/book/3437/3008467.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