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中樞改革
在軍事改革按部就班進行后,天圣帝宣布對內閣和中樞政府進行改革,由朱悟?主持,為全國改革做準備。
這對朱悟?來說不是難事,東北總督府的官制已基本成型,效果不錯。不過,朱悟?沒有完全放棄內閣制度,將內閣實權化。
內閣設首輔一人,次輔四人,總領帝國政務,執行皇帝下達的決策。省級以上的官員,由首輔推薦,皇帝任命。
內閣之下,設內政部、吏務部、財政部、稅務部、外交部、文教部、工業部、農業部、商業部、交通部、宣傳部、資源部等20部門。
刑部和大理寺卿等法律機構分割出來,組建司法院,主管法律相關的事務,設立法院、法院、監察院等,司法大臣由皇帝任命,但只有監督權,不進行具體法務干預,像一把懸浮的劍。皇帝同樣受到司法院的監督,不能隨意干涉司法程序。
都察院負責監察全國官員,維護百姓利益,是百姓遭遇權力壓迫、冤假錯案等最后的申訴門。都察院不干預地方事務,若遇到不公或權力交易等情況,有責任向監察院和法院發起相關的流程,并上報上一級都察院。
都察院是維護百姓公平的機構,都察大臣由皇帝任命,只向皇帝負責。
職權劃分后,皇帝之下,形成內閣、司法院、都察院三大平行機構。至于其他的如皇族管理等部門,全部撤銷掉,沒什么意義。大明一切人員,都受到法律的監督,沒什么特權人員。
皇族犯法,一樣獲罪。
在天圣帝的建議下,保留錦衣衛,但完全成為皇帝耳目,潛伏到各地,關注地方官員和百姓,只有匯報權利,沒有執行權。皇帝不可能天天看,一旦遇到都察院都解決不了的官官相護情況,錦衣衛通過流程,讓上一級的政府機構去查。
中樞機構進行改組后,原來的五部尚書將進行裁撤,為了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首任首輔由朱悟?擔任。
朱悟?將虞萬青、張楠調入內閣,任次輔,協助朱悟?管理內閣。同時,撤銷東北總督府,原來的總督府官員,全部調入中樞各部。
原中樞部門的官員,有能力的,均可留下任職。
中樞改革,地方政府同步跟著改革,按照中樞政府的機構模板進行部門增減。地方上,巡撫只負責政務,司法院和都察院下沉到縣一級。
在一九零二年三月中旬,大明新內閣啟動改革。
改革按照東北的模式進行,地方官員必須配合。其他各省的百姓,早就翹首以盼,等到改革的時候,百姓們積極配合,踴躍參與。
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朱悟?請示天圣帝,由天圣帝下旨,立法院制定相關的商業法律,優化商業環境。稅務部門制定商業稅收類別,向全國下發,其中包括關稅。
商業稅和關稅,不在十年免稅的范圍內。
朱悟?成立帝國銀行,負責貨幣政策、貨幣發行、匯率管理、外匯管理、金融監督等職責。大明實行信用本位和金本位的混合制度,發行大明紙幣。紙幣不再沿用過去的名字,改為明元,單位元,輔幣為角、分、厘。
紙幣的設計要精密,防偽性要高。
明元印發發行后,實行一兩銀子兌換一元,以免貨幣貶值。對外匯率,按照1鷹鎊兌換六兩銀子去制定,即1鷹鎊等于6明元,1明元等于1克黃金。(架空世界,設定1鷹鎊=6克黃金,不用參考7.32)
在貨幣發行后,金融部負責金融政策的制定、監管各類金融機構。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慢慢推動,在朱悟?的計劃中,今年打好基礎,明年制定發展計劃。
在大明內部改革的時候,前線做了一些調整。
經參謀部建議,成立北海集團軍、西域集團軍、中東集團軍,北海集團軍司令官由裴冀擔任,副司令官由馬云超擔任,等高加索發起進攻后,將同步發起進攻;西域集團軍司令官由范純陽擔任,先防守;中東集團軍由云伯當任司令官、凌戰任副司令官。
在三月前,第一軍、第五軍、第十二軍、重炮師全部抵達沙俄格魯吉亞邊境。
盡管明軍和奧斯曼一方盡量保密,明軍的行動仍然沒逃過列強的眼線,那些準備威脅奧斯曼不準出讓領土的國家默默閉上嘴。
沙皇得知明軍出現奧斯曼境內,抹了一把汗,連忙調集一百萬大軍前往高加索地區,此時的羅尼王國獨立,沙俄和奧斯曼在巴爾干沒有邊境線,不然兩線作戰,沙俄軍不一定應付過來。
然而,沙皇還沒來得及松口氣,大明第一艦隊一支由兩艘萬噸戰列艦和三艘裝甲巡洋艦為主力的分艦隊出現在黑海。
此時,沙俄的黑海艦隊不過五艘戰艦,僅有一艘萬噸戰列艦,面對大明三十艘戰艦,根本沒機會。而沙俄想要從波羅的海或北海調動艦隊顯然是來不及,就算到達奧斯曼,過不了海峽。
看到奧斯曼對沙俄發起戰爭的意圖很明顯,沙皇連忙請求歐陸強國施壓,可是,奧斯曼根本不理睬。
在大明的保障下,奧斯曼根本無所畏懼,奧斯曼皇帝硬氣了一次。
沙皇應該慶幸,若不是奧斯曼帝國的軍隊適應太慢,明軍在二月中旬就能發起進攻。
不過,奧斯曼的五十萬大軍將在月底前準備完畢,云伯當和奧斯曼元帥凱瑪爾商定,于四月一日向沙俄軍發起進攻。
奧斯曼帝國當天對沙俄帝國宣戰。
(https://www.dzxsw.cc/book/33438583/36365929.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