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 章 一舉多得
人朝與北境各族的貿易往來,嚴格來說,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是基于雙方對一些特產的強大需求而來的。比如人朝對原產于北境的鹿茸、麝香、甘草、皮毛、羚羊角等一直都是求之若渴的。而北境各族,如虎、狼、鹿、豹、狐等等,雖然他們依舊過著相對原始的生活,看起來似乎天生天養,什么東西都可以直接從大自然中去獲取。可實際的情況是,大自然從來都不會是予取予求的,也不可能總是那么友善的。季節變化、氣溫高低、水源枯榮、生態失衡等等,都足以影響到一個族群的生存。
而面對生存問題,總不能坐以待斃的,總是需要找到辦法應對的。在這些方面,人族的生活方式無疑給了他們許多啟示和借鑒。比如:筑屋建巢躲避風霜雨雪、尋醫問藥治療傷痛病患等等。就像風清揚的人族老師呂巖,他最開始的時候,其實便是以一個獸醫的身份被虎族招募的,后來才漸漸的融入虎族,成為了虎族的供奉的。總之,所有的種族一直都在想方設法求生存,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這當然便需要去獲取更多的資源才有可能實現,可是北境各族除了求諸于大自然外,并不懂得自己生產,于是他們便只能去與人族以物易物呢。這便是北境需要和人朝進行貿易的客觀原因,說實在的,他們也沒有其它的選擇。
北境各族在面對剛需時,所采取的舉措,不盡相同。人朝好東西太多了,狼族一直以來想的是,通過侵略和掠奪,強行獲取自己的所需,甚至于按狼王滅世的終極想法,是要直接用武力去占領人族領地,然后奴役人族,為他們貢獻價值的。而像虎族,他們曾經或許也有過類似于滅世的想法,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和條件不具備,嘗試過幾次后,覺得這個事兒成功的幾率太低了,便逐漸的放棄了,轉而尋求與人族進行合作。而在北境的其他族群里,張恪最欣賞的是狐族。他們通過聯合一部分人族,采取共同分享、共同生活、共同建設家園的方式,彼此和諧共存、互相依賴,創造了一個美好家園,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而這其實正是張恪想要推動的與異族相處的理想模式。當然,狐族的這種模式的成功,是有其特殊性以及時間沉淀所造就的。而對于其他的族群來說,這并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除非,大家全都能耐下心來,花上幾百年時間去融合發展,才有可能達成,只是客觀上,這的確太難了。
張恪推動邊境互市的事情,主要目的是想要通過經貿手段調節人族與北境各族之間的交流往來的。運用經濟手段來解決矛盾爭端,遠比用武力要更具有持續性及根本性效果。從人族的角度看,每一年,人朝對于北境的防務開支,花費都是極為巨大的,若是有別的方式能夠終止北境這種無休無止的戰爭威脅,節省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何樂而不為呢?而北境各族對于人朝的各種物資是有剛需的,只是由于人朝的國策,使得他們難以通過正常渠道獲得滿足。那便改變一下,人朝主動在邊境線上開設互市,讓北境各族在這里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就可以得到他們必要的物資。如此的話,大家都能各取所需,也就沒有打打殺殺的必要了。
想法固然很好,能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卻是另一回事兒了。張恪自然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唯一能做的便是努力的去工作,這是做任何事都應該具有的態度。張恪張遠與陳亮持續交流著。依陳亮所言,他們家的主業是糧食買賣,兼營酒水、茶葉、藥物及各地的特產等等。此次北上,基本上是沖著北境的那些特產來的。尤其是北境所產的純野生珍稀藥材,那是有口皆碑的品質上佳,比如鹿茸、羚羊角之類的,更是只在北境才有,陳家可是盯著這一塊好些年了。只是,之前對于人朝國策及邊境不穩等等顧慮太多,一直都不敢過來。現如今互市即將開市,自然要搶先來此占個位子的。
陳家想要在互市收購北境的高價值藥材,自無不可。不過,與北境異族之間,目前基本上只能接受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畢竟在人朝流通的貨幣,無論是金銀銅等實物,還是銀票之類的憑證,在北境各族中都是不予承認的。因此若是陳家要收購北境的這些名貴的,價值不菲的藥材,還需要他們準備對方所需要的同等價值的貨品以供交易。在這方面,張家倒是可以提供一些幫助的。他們畢竟與虎族做了多年生意,對于哪些東西在北境是屬于緊缺的或者是高價值的貨品,還是有不少心得的。比如消殺用品、一些成藥、以及牛羊肉等等。在這其中,以冬季的肉類最被虎族所需。
北境之地,消耗肉類最大的兩家,無疑就是虎狼兩族了。只是,他們顯然都是不懂得節制更不懂得放牧的主。而這便導致了他們的食物常常會出現短缺,尤其是冬天,氣溫驟降、大雪紛飛之時,更是匱乏。虎狼及其他以肉食為主的族群每年都會遇到食物不足的困難,其它的季節,或者還可以硬撐一下,但到了冬天時,就沒辦法了。沒有足夠的食物,便不只是饑腸轆轆了,若是沒有足夠的脂肪儲備是沒辦法讓其抗過整個寒冬的,那后果不是餓死就是凍死。
在張家與虎族開展貿易后,每年到了冬季,張家都要搜羅大量肉食運往虎族領地。而因為虎族的需求實在太大了,張家族人在三叔公張盛的首肯下,投入了諸多資源在北方草木繁茂、水源豐富之地開辟了多個牧場,專門飼養牛、羊、騾子等牲畜用以提供肉食。其實,虎族也曾經學著人族要用飼養的方式去解決自身食物來源的問題。只是,在虎族領地內飼養牲畜,效果并不好,這里面有氣候、水源、飼料等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這個事業在虎族內部,根本就難以維繼。不要以為養殖業很簡單,放牧飼養或許還沒有那么難,但繁殖幼崽那可真就是個細致活了。這么說吧,同樣是進行養殖,最終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同樣養一百頭牛,三年后,人族總共吃了三十頭后,可回頭一看,家里還是有一百多頭;但虎族養了一百頭,三年后回頭一看,那是一頭都剩不下的。原因嘛,懂的都懂!
總之,虎族最終還是放棄了自己養殖的想法,一方面是“家賊難防”,另一方面是效率低下,再有就是大量的養殖會對境內其它族群的生存空間形成擠壓破壞,進而影響到原本的食物鏈平衡。總之,在虎族的立場看來,自己養殖牲口,性價比不高,遠不如直接從人族那邊購買,而且還省時省心省力。
而張家的養殖業,之所以能夠快速的發展,也得益于幾年前北方已經引進了玉米種植這個先決條件的。養殖業要發展,首先要解決的自然便是牲口的飼料來源問題,而玉米在北方的推廣種植,倒是意外的成就了這個產業的發展。雖然因為氣候原因,北方只能種植一季玉米,但這一高產糧食的出現,卻也使得大力發展養殖業后并不會對固有的糧食供應造成沖擊,這也是北方養殖業并沒有遭到抵制的最重要的原因。畢竟保障人族自己能夠先填飽肚子,這是任何人都必須堅守的底線。而玉米種植由于并不會侵占原有那些農作物的田地,因此并不會引來非議。而且因為引進了玉米,發展了種植業,提高了糧食產量后,還借此發展了養殖業,在此過程中自然需要雇傭大量的人手,這又促進了當地的就業,為他們帶來額外的收入,而養殖的牲畜不僅對虎族形成了出口創收,多余的肉食也能供給北方的百姓,讓他們也能吃得起更多的肉食。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張家毫無疑問也多了一條生財之道,這事兒,發展到最后,真可謂一舉多得。這些倒并非張恪所能想到的,純屬意外之喜了。
虎族這幾年其實各方面發展都不錯,包括種群數量,也一直處在緩慢增長中,這其中食物供應充足自然是極為重要的因素。隨著種群數量的增加,生活品質的提高,虎族也愈發的重視和人朝的貿易往來。當然,這里面其實也不乏反對的聲音的。主要是虎族內部的一些成員,認為這樣做,尤其是直接從人族那里交易肉食,會讓他們的捕獵技能退化,消磨掉虎族本身的野性,讓他們變得軟弱。坦白說,這種看法,還是有道理的,只不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不論是人族還是虎族還是其他族類,都逃不過這一真香定律的。
為了更好的與人族互通有無,這些年來,根據客戶的要求,虎族還招募了許多人族幫他們照看、采集、種植那些高價值的藥材,為了獲取完整度好一點的毛皮以提高其交易價值,在吃肉時也會相對“斯文”一點了。總之,因為經濟活動,的確在緩慢的改變著虎族的一些生活習性。當然,這一切都還處在初級階段,任重而道遠,但僅僅是這一點點的變化,就已經讓張恪對于自己的想法,更加堅定了信心了。
(https://www.dzxsw.cc/book/33424349/36365741.html)
1秒記住大眾小說網:www.dzxsw.cc。手機版閱讀網址:m.dzxsw.cc